尊敬的李志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进一步加大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
2019年9月我市发起设立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基金,注册规模200亿,基金主要定位是重大项目引入与中小企业培育,采用“直投+子基金”模式运作。截至目前,中心城市基金实际到位资金124.27亿元,累计对外投资125.13亿元,参股设立各类子基金12支,总规模719亿元,投资项目210个,累积撬动社会资本实际投资近1000亿元。投资范围包括:软件安全、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初步构建了支持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对引导社会资本服务实体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年1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管理运营机制的通知》(郑政办网〔2024〕2号),我市产业基金按照天使基金、直投基金、母基金分类运作。其中:天使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投资郑州市域内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由市科技局主导,市财政局配合,市场化机构自主决策。直投基金(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基金),主要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等战略投资。母基金按行业领域分期组建,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结合财政承受能力和行业领域发展需要谋划设立,资金由市财政局在预算中逐年安排。
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管理运营机制的通知》(郑政办网〔2024〕2号)要求,政府产业基金设立由行业主管部门发起,财政部门做好资金保障及考核评价工作。202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本级财政已安排33亿元用于基金出资。
二、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成立郑州郑好融服务公司,全力打造和运营“郑好融”金融平台,围绕信贷业务全流程风险控制、用户使用体验、应用场景构建、运营分析等方面,将各类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等与广大市场主体有机链接,实现了全市各区县(市)全覆盖、服务对象类型全覆盖。通过研究出台《关于推广“郑好融”平台、加快构建普惠科创金融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郑州市“郑好融”信贷风险分担补偿资金池暂行管理办法》《郑州市金融服务港湾建设试点方案》等,发布多样化融资服务产品,构建共享开放的金融服务超市,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更多低成本资金支持,有效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截至去年12月31日,“郑好融”平台入驻用户85.4万户(其中市场主体60.52万户),全年新增75.9万户;入驻金融机构111家(驻郑21家商业银行均已入驻),发布各类金融产品227个,产品对接率达66.3%;解决各类融资需求超2.7万笔,全年新增近2万笔;实现融资授信310.88亿元,全年新增111.38亿元;平台融资中75%为小微企业信贷,89%为信用贷款,新增贷款户均54万元,企业贷款(含个体工商户)利率年化4.39%,切实落实普惠金融支小支微。
同时,推进线下“金融服务港湾”建设。依托银行基层网点,建立了111个兼具基层金融治理、政策宣传直达、投资培育对接、综合金融服务和问题反馈解决等五大核心功能的“郑好融”金融服务港湾,就近为市场主体提供“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其中,首批金融服务港湾试点建设了1家科创金融服务港湾、4家普惠金融服务港湾。建设银行郑州科技支行作为科创金融服务港湾针对科创企业推出善新贷、善科贷、善营贷及科技支持贷等4款科创企业专属金融产品,累计授信5.9亿元,放款4.2亿元,惠企294户。4家普惠金融服务港湾均针对万邦园区市场主体设计了专属金融产品(专案),网格员联合金融服务港湾信贷专员对万邦园区进行了多轮融资需求排查,积极解决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累计为1233家市场主体完成授信10.1亿元,完成放款8.6亿元,取得较好效果。
三、进一步构建良好的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
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易贷”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在国家、省发展改革委指导下,2021年建成了郑州市“信易贷”平台(郑州中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上线试运行,坚持平台为基、应用为魂、政策叠加、惠企利民,通过发挥信用支撑作用,改善银企信息不对称,有效助力中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管控风险监测预警。平台通过由河南省电子规划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测评中心进行的第三方软件功能、性能、安全测试。已完成公安部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备案。平台将相关企业经营信用信息指标化和标签化,并将风控规则自主配置能力开放给金融机构,允许金融机构使用平台能力来个性化配置风控策略。并可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实时监测,实现第一时间的贷后预警,以站内信和短信的方式通知金融机构,进行贷后跟踪,大大降低坏账率。
(二)构建企业画像。在普惠金融方面,依托信用郑州平台,整合公共数据、市场化数据、金融数据,针对中小微企业打造信用评价体系,开发企业信用报告,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信用分析;科创金融方面,针对科创企业打造了企业创新积分,并构建了“1+N”的创新画像,即1个创新积分+N个企业创新数据标签,开发了企业创新评级报告;绿色金融方面,搭建了企业ESG评价指标体系,甄别企业绿色属性,探索数据支持绿色金融的落地应用。
(三)共享多方数据。政务数据方面,建立了金融数据主题库,整合了全市工商、税务、不动产、社保、公积金、用水、燃气、海关、环保、红黑榜、车驾管、民政、司法等26个部门的相关数据的归集。市场化数据方面,与市场化数据服务机构合作,如阿里集团的蚂蚁摩斯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实时与平台政务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和补充,与国网数科合作就电力数据在绿色金融的应用进行合作;通过搭建人民银行全省支农支小再贷款预审系统获取全省支农支小金融数据,为加强我市支农支小信贷投放提供数据支撑。积极对接国内知名数商,梳理数据目录,为后续市场化开展征信服务做好准备。
四、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目前,郑州市监管名录范围内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5类地方金融组织(法人单位)共159家。其中,融资担保公司21家,注册资本金47.1亿元,在保余额543亿元。切实助力我市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良好发展。
(一)通过现场检查、行业评级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监管能力。一是邀请行业专家,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等对区县(市)监管部门和地方金融组织开展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将省金融局下发的《河南省融资担保公司业务经营负面清单》《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经营负面清单》转发至区县(市)监管部门,并将负面清单印刷成海报160张,发放给每家机构。同时将近年来国家、省、市行业政策进行梳理,汇编成册,印刷100套下发至区县(市)监管部门,增强其对监管政策的理解与把握。二是配合省金融局做好现场检查、完成《关于开展2023年度全省融资担保公司监管评级的通知》等工作内容,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企业积极整改落实。三是实施分类监管,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积极向上级监管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省金融局出台《河南省融资担保公司监管评级工作指引》(豫金监〔2023〕136号)。并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做好分类监管。联合区县(市)监管部门定期评估已纳入或拟纳入重点监管或重点关注的地方金融组织,做好相关台账的动态调整工作并上报省金融局。
(二)持续净化市场环境,扶优除劣,减量增质。一是持续推进小贷担保等两类机构减量增质。根据日常排查、年审过程中各属地监管部门上报的拟退出及失联企业名单,依法依规进行清理整顿,上报退出相关材料。仅2023年,引导6家融资担保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主动退出。另将10家融资担保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涉嫌违法违规线索上报省金融局。二是根据省金融局《关于对空壳失联及经营异常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实行清单式管理的通知》,对失联、空壳、经营异常的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摸底确认,实施清单式管理,并从通知之日起,利用一年时间,对上述公司动态清零。
(三)聚焦支小助微,发挥政府性担保机构增信作用。一是为进一步完善我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评价工作,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联合市财政局出台了《郑州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评价实施方案》(郑财企管〔2023〕17号)。二是积极联合市财政局修订完善融资担保机构奖补政策,印发了《郑州市促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郑财企管〔2023〕16号),旨在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聚焦支小支农主业,稳健经营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三是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落实奖补政策,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为我市符合条件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向市政府申请奖补合计5559.25万元。
2024年,我们将认真按照局党组的工作部署和局机关的工作安排,立足服务职能、发挥服务专长、打造服务品牌,紧紧围绕局中心工作,突出一个党建引领、抓实两项核心工作、开展系列精准服务活动,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全市民营经济总量破万亿、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达到8500亿,分别占全市GDP比重的70%、60%,中小企业总数增长至37万家,从业人员达到35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