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蒿会玲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弘扬中医药文化 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郑州市卫健委紧跟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不断丰富中医药文化供给,初步形成了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强大合力。
一、举办首届“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论坛”。依托黄帝拜祖大典每年举办一届“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论坛”。2024年首届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大会在新密市举办,大会以“弘扬岐黄文化、传承中医国粹”为主题,深入发掘、阐释、传播岐黄文化。全国岐黄学者、专家教授、院士、国医大师、行业权威专家、顶尖学者、企业家等近千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路径方向。并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产业优势,深化合作交流,打破条块分割壁垒,实现创新链、培养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全面加快中医药振兴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二、谋划建设郑州市中医药博物馆。根据《郑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郑政文〔2023〕201号)文件要求,在郑州宜居健康城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开展中医药相关文物、史料及代表性见证物的征藏工作,充实完善中医药收藏体系。建设中医药博物馆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中医药博物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出一批中医药精品展览,开发一批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郑州中医药文化品牌。
三、加大郑州岐黄文化品牌建设力度。一是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示范基地。在金水区创新打造涵盖中医药特色街区、中医药人才工作室、中医药科普大讲堂、中医药新国潮市集、中药百草园五项内容的郑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基地。涵盖人才传承、体质调养、名医诊疗、适宜技术培训及中药科普等多功能需求,为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中医药服务和丰富的文化体验。二是围绕管城区原有中医药文化底蕴,将南学街建设为一条集中医药文化推广、健康养生、文博体验、展览演绎、药膳餐饮等于一体的医、养、游情景式体验街区,预计年底启动试运营;三是全面挖掘新郑、新密等地岐黄文化遗址遗迹,加大保护传承力度,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岐黄文化园”。此外,《郑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郑政文〔2023〕201号)已明确“支持各区县(市)打造相互独立、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四、推动中医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密市已于2021年成功创建河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密市苟堂镇、超化镇南部山区作为岐黄文化传承区,已成为新密市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新密市将围绕岐黄文化传承和中医药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合理确定发展方向,科学划定区域,协调市资源规划部门、文化旅游部门等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确保项目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协调一致,确保用地有保障;强化对苟堂镇岐黄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指导,整合岐黄文化资源,推动岐黄文化园等相关重点项目建设。确定以苟堂镇为重点区域建立省级岐黄中医药健康文旅产业示范区,促进中医药健康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不断完善中医药高校培养体系。2022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专业,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设置中医药及相关专业;鼓励培养模式创新,支持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实施“仲景人才工程”,办好仲景书院和仲景学堂等。因中医、中药专业属于国控专业,其申报设置有着严格的条件和程序。符合申报条件的高校要按要求向省教育厅递交书面申报书,由专业设置专家组实地考察通过后,报教育部批准备案。郑州市将一如既往地鼓励、引导、支持高等学校开设中医、中药等相关专业,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出一批高素质、高理论、高技能的实用复合型中医人才。
六、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选择若干区县(市)作为试点,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以各学校为主体,开发符合学校的特色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实现中医药文化与课程、活动、实践、生活、环境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浓厚兴趣,提升文化自信,扩大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为喜爱中医药文化的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如中医药知识讲座、中草药植物园参观、劳动实践活动、八段锦比赛、“端午艾草香”“防治肥胖日”等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等,分享中医防病知识和技能,让广大青少年接受中医药文化熏陶教育,不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依托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每年集中开展“中医药文化服务月”宣传活动,积极对接学校,向学生宣传中医药文化的历史、理论、特点和应用,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推动实现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七、积极科普中药知识,推广药食同源文化。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开设“健康百科·药草园”“药膳食光”等栏目,宣传普及药食同源文化。累计发布科普稿件200余篇、养生短视频80余部,发放《漫画中医养生保健素养42条》《不爱仙方爱食方》等宣传品10余万份;积极开展“中医中药进万家”、中草药特色疗法及茶饮体验等活动,受益群众10余万人次,营造了信中医、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积极筹划推广普及食养药膳,依托相关有经验的机构(市中医院营养科、东济堂、张仲景大药房生活馆等)组织开展食养药膳标准、制作流程、制作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形成一批适合相关类别人员的不同类型的食养药膳标准和流程等资料,并结合实际分领域分类别进行推广,引导人们将养生保健理念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提高药膳食养食疗服务能力和群众健康防病能力。
下一步工作: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医药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具有“全产业链”特点,但当前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短板需要增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协调有关部门完善政策保障。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补偿、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全面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整合新密市自然、中医药和岐黄文化资源,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建设中医药康养旅游园区,开辟特色中医药文化旅游线路,融合以中医诊疗、康复、养生、休养、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考察于一体的健康旅游,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生态宜居的有机融合。
(三)推进“岐黄文化示范村”建设工程。计划在苟堂镇申门村和南方沟村建设郑州市和美乡村示范村的基础上,通过厚植岐黄文化底蕴,将岐伯墓、岐伯泉、岐黄圜、岐伯传说等历史遗存遗址有机关联、串珠成链,凸显岐黄文化自身特色与基因,构建一个有个性、有态度、有故事的地方名片;优化镇域功能布局,改善人居环境,拓展生态空间,畅通交通网络,打造精致颜值,促进人文和烟火深度融合,讲好岐黄文化故事,积极开展乡村休闲游、亲子研学游、生态康养游等旅游品牌。
(四)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名医团队引育工程”“3+5岐黄培育工程”“基层人才十百千培养工程”等,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梯队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到2025年预计引进中医药领域院士,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等高层次人才30名。力争选拔培育市级名中医领军人才10人、骨干人才100人、青苗人才200人。建成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基地20个,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师300名,西学中人才2000名。
(五)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创新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话语表达方式和载体表现形式,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体系,推出一批中医药文化精品,充分展示中医药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进一步增强民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