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吉俊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议支持郑州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民营经济政策体系”的建议答复
为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郑发〔2023〕9号),实施“七大专项”行动,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助、资金奖励、优化环境等措施,力争到2025年,全市民营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民营经济在全市技术创新成果中的比重达到75%;吸纳就业占全市城镇就业的比重达到85%;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每年新增20万户,到2025年超过230万户,民营上市公司力争达到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突破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突破1000家,支持更多民营企业挺进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下步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真正摸清企业所需,找准禁锢企业发展顽疾,不断调整优化现有政策措施,适时出台新的扶持政策,持续为民营经济发展助力减负。
二、关于“强化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的建议答复
一是深化线上“郑好融”+线下“金融服务港湾”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郑好融”平台自2022年11月30日正式上线以来,为全市普惠、“三农”、科创企业提供了智能化、便捷化的融资服务体验,服务对象实现了全市各区县(市)全覆盖、服务对象类型全覆盖。首批金融服务港湾试点建设了1家科创金融服务港湾、4家普惠金融服务港湾。下步将加快推动“郑好融”风险补偿业务的运营工作,借助政策性金融产品的投放进一步推广“郑好融”平台,协同合作金融机构开展政策宣讲,推动企业入驻平台接受服务。进一步推动“郑科贷”风险补偿业务的整合工作,持续优化“郑科贷”存量贷款结构,实现扩面、提质、分散的贷款分布。推动“外贸贷”“创业担保贷”等市级风险补偿业务的整合,争取金水区、高新区等区县(市)本级的风险补偿业务统一通过“郑好融”平台透出服务。二是持续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对符合条件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业务补贴和代偿补偿工作。督促完善银担合作,凝聚机构合力。引导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落实风险分担机制。三是做好“银企对接”融资促进工作。结合各类培训班,安排驻郑银行轮流参与进行金融产品推介和银企对接,让中小企业深入了解不同银行的金融产品,实现银企互惠共赢。对接郑州市多家银行,定期举办“走进银行”活动,进行全方位的金融惠企政策宣讲、金融产品推介,提高企业融资的便捷度。积极带领驻郑银行开展“六走进”活动(进链条、进园区、进平台、进基地、进集群、进专精特新企业),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渗透率,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三、关于“引导企业合理投资”的建议答复
一是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作用。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约200家,可以为全市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可立足自身优势,重点在信息服务、创业辅导、创新支持、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孵化培育力度,指导小微企业向创新型企业方向发展。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将发挥专家团服务优势,在信息、技术、创新、融资等方面,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建立重点服务名单,做到服务数量有数据支撑、服务过程有台账可查、服务成效有案例佐证。二是加大中小企业资金支持。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河南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统筹使用市财政资金,通过资助、购买服务、奖励等方式,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发展,重点用于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中小企业人才培训、政策宣传辅导、公共服务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等。积极争取更多中央财政资金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引导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开拓市场,突破发展瓶颈。三是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产业链关键企业、数字化服务商向产业链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开放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资源,助力链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链式转型发展模式。对获评工信部“链式”数字化典型案例的企业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样本扶持,支持试点企业加大数字化改造投入力度,在达到数字化水平二级且完成数字化改造任务的前提下,分阶段按照实际发生数字化改造费用不超过50%比例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200万元。支持企业和数据中心开展节能、节水、降碳、减排改造,项目达产后实际效益达到10%以上的,按设备和软件投资额的15%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首次列入国家、省级绿色工厂、绿色数据中心、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能效、水效、资源综合利用“领跑者”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四、关于“信息披露要公开透明”的建议答复
一是推进“清单之外无审批”。持续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统筹规范政务服务事项要素,进一步梳理审核事项、精简环节、压减材料、优化流程,强化数据赋能,扩大“全程网办”事项覆盖范围。目前全市网上可办率93.2%,不见面事项覆盖率82.1%,2492项事项实现“掌上办”,325项实现“零材料”“刷脸办”,实现“清单之外无事项、流程之外无环节、指南之外无材料”。二是强化政策宣传。深入开展惠企政策“线上讲”“巡回讲”等宣传活动,用好新媒体手段,为企业提供权威政策解读和个性化政策匹配服务,不断扩大覆盖面,帮助企业克服“政策申报时间长、程序多”等前置认知,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知道、不了解、不会用”的问题;三是进一步发挥“亲清在线”平台作用。持续梳理现行各级政策,不断充实完善平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政策解读等版块,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政策推送和政策兑现。持续优化“免申即享”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工作,做好线上“免申即享”综合受理上线,提升企业政策享受便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