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103/2024-00115
  •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协提案
  • 2024-10-14
  • 2024-10-14
关于优化我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空间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20240963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韩俊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我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空间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关心和对市政府工作的支持。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新型工业化、制造强国和省委“十大战略”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分别高于全国(4.6%)、全省(5%)8.2、7.8个百分点,在全省、中部六省会、9个国家中心城市、24个万亿GDP城市中均居第1位。2024年1-5月份,郑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分别高于全国(6.2%)、全省(7.7%)6.8和5.3个百分点,在全省18地市、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均居第1位。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出台《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郑州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规划》《郑州市实施换道领跑战略行动计划方案》等规划方案,大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高位嫁接传统产业,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一号产业”,培育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5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传统汽车、装备制造、铝工业、食品制造、服装家居、耐材建材等6个传统优势产业,谋划布局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虚拟现实、区块链等6个未来产业,积极构建“1566”产业发展体系。二是大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在全省重点培育28条产业链基础上,市级重点推进智能终端、汽车制造等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这20条产业链中除了现代食品、服装家居、装备制造、铝加工制品等少数几个传统优势产业外,大部分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二)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一是强化创新主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5800家,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核心节点项目落地建设,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166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68家,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7%,制造业研发投入占全市研发投入比重为85.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70%。二是加快突破关键技术难题。组织开展院士中原科技行等产学研活动,发布139个产业链技术难题,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宇通客车“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18年的24.0%提高到2023年的39.2%,今年一季度占比为38.2%。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抢滩占先新兴产业,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芯、屏、网、端、器、用”全链条发展,产业规模650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气体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推进四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2023年全市汽车产量83万辆、增长61.7%,其中新能源汽车31.6万辆、增长3.5倍。2023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2.5%。二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成功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验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加快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建设,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300余辆。加快“中国元谷”建设,形成元宇宙产品案例115个、创新应用场景需求50个。落地全国区块链百强企业42家,入选省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15个。三是高位嫁接传统产业,在全省率先开展“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累计评价工业企业27000余家,实施差别化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2018年以来,累计削减钢铁产能95万吨、水泥产能61万吨、电解铝产能35万吨。推行以铝代木、以铝代塑,加快铝压延加工业向铝加工制品延伸,规模达到1600亿元;大力发展速冻食品、预制食品,现代食品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2023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降到25.3%,比2016年下降了14.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首次下降至20%以下,达到19.9%。

(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是培育引领型龙头企业。鼓励领军型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超百亿企业达到18家,2家企业上榜独角兽企业名单,河南豫联集团、郑州煤矿机械集团、郑州宇通集团、河南明泰铝业等企业入选202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二是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累计培育“三高”企业4106家、“专精特新”企业3554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2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1家、全球“灯塔工厂”2家。三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以地方立法形式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郑州企业家日”。出台《郑州市优秀企业家评选奖励办法》,首批评选表彰43名优秀企业家。

(五)持续优化发展生态。一是完善政策体系。2018年以来,出台《进一步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郑政〔2023〕23号)等政策资金文件近20项,重点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创新发展、创建试点示范、加快数智转型等。通过“亲清在线”平台,梳理惠企“政策库”,开展政策主动推送,实行惠企资金在线申请、在线审核、在线拨付资金。2023年落实各类支持企业资金约25.78亿元,有力支撑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提高企业服务质量。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依托“亲清在线”平台,分类施策推动“万人助万企”活动问题解决,至2023年底,全市助企干部数量达6109名,包联企业数16657家,走访企业数31858次,召开座谈会15868场,共收集企业问题14113个,解决14099个,解决率99%。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开展银企对接、企业项目融资路演、融资训练营等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入驻“郑好融”平台,2023年共指导1078家“专精特新”及创新型中小企业入驻平台,授信28.23亿元,放款25.45亿元,平均贷款利率4.18%,低于国家贷款基准利率0.17个百分点。抢抓北交所等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机遇,组织50家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纳入全省股份制改造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库。创新推出新型工业用地,为科技研发类制造企业提供用地便利。高标准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推动104个小微企业园开工建设,69个园区建成运营,集聚企业达10546家。

二、存在问题

我市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高耗能产业占比仍然较高;部分产业链不够完整、整体配套率不高;有的产业链根植性不强、附加值不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大力培育“新制造”和“新服务”。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打造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5000亿级产业集群,培育高端装备等一批2000亿级产业集群;开辟元宇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氢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区块链发展先导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园区,建设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应用场景,建设全国重要的未来产业先导区、示范区。完善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行动,通过嫁接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培育新品牌、重塑新链条,再造新优势。实施都市工业创新发展行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和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

(二)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重点产业、瞄准科技前沿,推动建设一批在郑国家、省级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充分发挥中原科技城创新辐射带动作用和省科学院一流创新平台“磁吸”效应,大力推进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建设,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以创新龙头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聚焦工业基础能力、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关键,分类分级建立重点产业典型产品短板技术攻关名录。聚焦20条重点产业链重要环节技术难点堵点,采用“揭榜挂帅”等模式,推动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与“链主”企业合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标志性成果,大力推广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三首”产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壮大科技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培育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科技中介组织。

(三)推动产业链群现代化。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实施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链。每年培育“链主”企业50家以上,到2025年“链主”企业达到150家左右。完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大力培育集群促进机构,协同破解科技创新、投资融资、转型升级等发展难题,支持超硬材料、耐火材料、智能传感器、新能源汽车等创建国家、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省级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打造产业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引导小微企业园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200个小微企业园,扩展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实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行动,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能级。

(四)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5G、数据中心、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算力算法和大数据中心布局,加快推进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图灵人工智能小镇、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以超聚变为基础,打造以华为昇腾芯片为主的算力芯片生态系统,打造“算力之城”。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行动,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持续推进“智改数转”行动,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服务支撑机构,推动实施智能化改造,争创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每年新增20个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以创建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抓手,引导数字化服务商针对不同行业专精特新企业的需求场景,开发数字化解决方案,引导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提升。

(五)持续优化政策服务环境。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制定完善惠企政策、工作任务、要素保障三张清单,建立并实施领导包联、专班服务、督促督办、考评奖惩四套机制,聚集企业发展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着力推动我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常态化开展“四项对接”活动,依托中原中小企业指数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开发“专精特新贷”等创新金融产品,丰富融资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创新方式形式,依托“郑好有”产销对接平台、人力资源网等平台,采取线上对接、小规模精准对接,举办产销、用工对接、直播带岗等活动。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市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