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103/2024-00120
  •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政协提案
  • 2024-10-14
  • 2024-10-14
关于促进郑州市人工智能产业提案的答复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20241028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姚新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郑州市人工智能产业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化规划引领 (提案建议一)

为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动郑州市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全面地学习了国深刻领会国家、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精神,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郑州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物流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郑州市加快推进新能源及网联汽车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实施方案,印发了《郑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郑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发展和扶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政策,出台了《关于实施“郑州人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和《关于在中原科技城建设河南省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的实施意见》等系列人才招引政策,大力引进人工智能关键环节、紧缺型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

目前,市工信局会同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持续开展“人工智能+”示范工程,重点推进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交易等应用场景。对被列入市级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典型应用场景机构或单位分别给予10万元、50万元奖励。

二、关于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提案建议二)

(一)企业引育初见成效。郑州市有近百家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相关业务,涉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农业设备等智能产品,形成了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解决方案,培育以宇通客车、郑州煤机、中铁装备、汉威科技等本地龙头企业为引领,众多人工智能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打造了宇通客车、畅想高科等30家人工智能标杆企业。文远智行、科大讯飞、阿帕斯、中原动力机器人等企业在郑州落地建设,深化与华为、商汤、阿里科技等创新龙头企业在人工智能计算、物联网、视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合作,支撑和促进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阿里、海康威视、中电科集团、华为、浪潮、大华、新华三、软通动力等企业相继在郑州设立研发机构或区域总部,引进建设了空港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中科大数据研究院等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产业相对集聚发展。郑州市人工智能制造产业以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农业设备等智能产品为主,呈现出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2023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约300亿元,规上企业约100家,其中智能成套装备产业规模257亿元,规上企业29家;机器人产业规模17亿元,规上企业15家;智能传感器产业规模约300亿元,超亿元企业20家。郑州市人工智能产业从关键技术、产品开发到行业应用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企业加速成长,产业规模初步显现,在高新区、金水区、郑东新区、经开区和航空港区集聚了近百家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关联产业产品生产及相关配套服务业发展。

(三)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围绕智能制造、图像识别、语言理解、物联网等领域,信息工程大学研发了基于高分辨率工业锥束CT的智能工业检测系统、视频身份识别系统,郑州大学研发了脑机接口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宇通客车、汉威科技、郑煤机、七一三所、二十七所等创新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实施了“自动驾驶车辆关键技术研发及多场景示范”“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等重大科技专项,宇通客车的自动驾驶汽车、汉威的智能传感器、郑煤机的地下智能综采设备、七一三的机场智能物流设备国内领先。

(四)协同创新态势较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物流、交通、农业、医疗和城市治理等新场景新应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涌现出智能物流、智能制造、智能农业等一批新兴业态。智能物流方面,郑州国际陆港公司、郑州国际物流园、郑州航空物流园等物流企业和园区,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了郑欧班列“一干三支”铁海公多式联运、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等。智能制造方面,拥有3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企业,44个省级标杆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海尔(郑州)等企业深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了一批智能工厂、黑灯工厂,实现了生产制造过程全自动化、智能化。智能农业方面,中电科集团27所、省农科院、黄河水科院等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土壤、水肥、灌溉、生态监测等系列设备,为智能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关于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案建议三)

以“郑聚英才计划”为依托,市人社局正在修订完善《郑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实施细则》,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新引进培养急需紧缺高端人才。对认定的A、B、C、D类高层次人才,分别对用人主体给予500万元、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的引才育才工作经费支持。对A、B类人才领衔的高端创业团队、高端创新团队分别给予最高2000万元、1000万元项目资助,对创业领军团队、创新领军团队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300万元项目资助。对以项目形式引进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和团队,给予用人主体最高60万元资助。研究制定了《郑州市产业骨干人才认定实施细则》,支持企业加大骨干人才引育力度,对认定后的优秀人才给予5万—10万元培养经费;择优遴选一批卓越工程师,享受D类人才服务保障待遇。依托“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建设,鼓励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大力实施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四、下一步工作谋划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以产业链提升为重点,提高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营造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创新生态,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推动技术研发与创新。一是加强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人机混合智能、自主协同与决策等基础理论研究。鼓励高校院所和人工智能企业围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绕智能装备、智能终端等产业和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凝练实施一流人工智能课题,重点攻克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依托河南省科学院、嵩山实验室、一流大学等设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

(二)加强企业培育发展。一是建立重点人工智能企业培育库,着眼细分领域,突出技术创新,对入库企业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品牌培育、模式创新等予以精准支持。加快发展一批人工智能的“小巨人”等高成长性重点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二是定期组织召开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对接会,发布人工智能新技术、有价值力产品发布会,在新产品技术能力转移、科技成果转换,新型技术科研中心等方面建立人工智能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郑州市人工智能企业良性发展。三是加强与头部企业的合作,鼓励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国内外知名机构等在郑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机构、开放创新平台、专业孵化载体、人才培训中心等,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交流与技术转移等合作行动。

(三)赋能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一是以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契机,依托汽车、装备、电子电器、食品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紧扣关键工序自动化、关键岗位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等重点环节,通过试点示范,建设打造一批智能工厂(车间)。二是依托经开区、高新区、郑东新区现有优势,夯实在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产业基础,提升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远程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智能制造水平,突破智能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化设备核心装置。三是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推动企业数据与用户数据融合,开展基于人工智能分析的工艺提升、智能排产、过程控制优化、能耗优化等智能决策与控制应用,促进传统制造业升级发展。

(四)推进“千行百业+AI”应用。一是深化人工智能在制造、物流、农业、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加强对政务服务、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数据挖掘,加快资本、技术、数据、算力、人才等要素汇聚,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应用产业快速增长。二是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对标先进城市,围绕服务成效度、办理成熟度、方式完备度、事项覆盖度、指南准确度等,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三是围绕智慧城市管理,探索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基础设施,加快5G通信网络,提升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算力,推进智能超算项目、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中心建设。二是适度超前谋划建设一批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新型数据中心,支持基于自主创新技术路线的算力资源建设,加快提升数据中心、云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可靠水平。三是提升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探索使用算力券等“算力优惠”政策降低中小企业算力成本,为企业创新提供优质普惠的算力支撑,降低中小企业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成本。

(六)构建多层级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创新人才引育机制,统筹利用省、市高端人才计划,引进培育人工智能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二是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院所完善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推动开设类脑智其他城市能、未来网络、高级机器学习、量子智能计算等高级课程,为人工智能领域多种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三是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支持社会机构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

(七)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大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探索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行业应用示范、创新平台建设、重点企业发展、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探索设立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投向人工智能产业。

(八)搭建人工智能产业服务平台。一是搭建产业服务交流平台。发挥河南省人工智能学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支持举办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昇腾AI创新大赛等活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性、 高端化赛事,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聚集。二是建设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郑州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纳入城市城市大脑三期,作为我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底座与战略基础设施来规划建设。三是建设人工智能微型企业孵化基地。依托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郑州数创中心,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人工智能微型企业孵化基地,服务人工智能企业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培训、新技术、新产品技术能力转移、科技成果转换等,推动郑州市企业+AI良性发展。

(九)营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以提升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发展智能经济,建设智能社会,构筑知识群、技术群、产业群互动融合和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面向产业链赋能侧与应用侧,建立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产品、技术及服务方面的评测方法与工具,开展人工智能成熟度评价,构建数据安全、算法模型安全保障机制,提升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性与可信性。 

尊敬的姚新华委员,再次感谢您对我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关注与支持,希望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