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刘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郑州市新型工业化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业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新型工业化、制造强国和省委“十大战略”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分别高于全国(4.6%)、全省(5%)8.2、7.8个百分点,在全省、中部六省会、9个国家中心城市、24个万亿GDP城市中均居第1位。其中,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2.4%,比2016年提高了29.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降到25.3%,比2016年(40.1%)下降了14.8个百分点;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4.5%,主导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推进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郑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制造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积极探索适合郑州实际的新型工业化路径,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一)加强规划引导。围绕制造强市、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等发展目标,编制出台《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郑州市“十四五”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规划》《郑州市实施换道领跑战略行动计划方案》等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创新驱动、强基提链、数字赋能、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品质提升、集聚提质、绿色发展八个专项行动,建设“1566”现代产业体系(“1”:电子信息一号产业;“5”: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6”:传统汽车、装备制造、铝工业、食品制造、服装家居、耐材建材等6个优势产业;“6”: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虚拟现实、区块链等6个未来产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工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基本建成链群完整、生态优化、特色明显、效益显著的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抢滩占先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高位嫁接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出台“6+1”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打造电子信息“1号产业”,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5个新兴产业。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芯、屏、网、端、器、用”全链条发展,产业规模650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气体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推进四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2023年全市汽车产量83万辆、增长61.7%,其中新能源汽车31.6万辆、增长3.5倍。加快郑州“钻石城”建设,人造金刚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立方氮化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超过80%。加快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等医药园区建设,小容量注射剂年产能达80亿支,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体外诊断系列产品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二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成功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验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和4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建设,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300辆。加快“中国元谷”建设,形成元宇宙产品案例115个、创新应用场景需求 50个。落地全国区块链百强企业42家,入选省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15个。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省率先开展“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累计评价工业企业27000余家,实施差别化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严格淘汰落后产能,2018年以来,累计削减钢铁产能95万吨、水泥产能61万吨、电解铝产能35万吨、煤炭产能1023万吨、碳素产能195.3万吨、刚玉产能35万吨、耐材71.2万吨,组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600余个。中铁装备盾构机、郑煤机液压支架产销量,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铝加工集群规模达到1700亿元,是长江以北最大的铝板带箔加工生产基地。食品制造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研发基地。近年来传统产品产品大幅下降,2012年至2022年,原煤产量从4568万吨下降到1562万吨,产量下降65.8%;石墨及碳素制品产量从514万吨下降到47万吨,产量下降90.8%;机制纸及纸板产量从209万吨下降到31万吨,产量下降85.1%。
(三)推动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在全省重点培育28条产业链基础上,重点推动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建立“1+6+20”架构,成立郑州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办公室,建立产业基金、金融生态、上市培育、人才引育、税务服务、融资平台等6个助企强链工作专班,建立20条产业链工作专班,链主逐月调度重点工作。16区县(市)根据省、市产业链规划,承接发展70条细分产业链,形成市县联动发展格局。二是加快产业链培育。印发《郑州市培育壮大汽车制造等18条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绘制产业链图谱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园区、专家、在建项目、意向项目、创新平台、短板、事项”等清单,明确各产业链补链延链方向和发展路径。评选认定62家“链主”企业,搭建“郑好融”“郑好有”等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三是强化产业链招商。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制定重点产业招商图谱,开展产业链招商。2018年以来,累计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超过1000个,总签约额超近1.2万亿,其中2023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38个,总签约额2918亿元。成功引进了上汽、比亚迪、华为、紫光股份、浪潮、海康威视、新华三、重塑科技(郑州)、超聚变、盒子汽车、中科智能设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四)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打造全国区域性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7%,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50亿元。创新主体不断壮大,2023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80家左右,总量突破5800家,科技型企业评价入库1547家,总量超过1.3万家。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出台《郑州市支持产业研究院建设实施方案》《郑州市产业研究院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核心节点项目落地建设;共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166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68家。制造业研发投入占全市研发投入比重为85.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70%。产学研深化合作。组织开展院士中原科技行活动,组织企业与工信部7所部属高校开展产学研专题对接,推进筑友科技与哈工大签约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多个科研合作项目,组织企业与郑州大学等本地高校、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宇通客车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泛锐熠辉陈豫增专家团队研发的“万米水深浮力材料技术”“某装备用碳化硅涂层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制约我国关键装备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五)加快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G基站超过4.8万个,5G网络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成功入围全国“千兆城市”,2023年,郑州市入选全国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达到2720G,位居全国第6;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等项目建成投用,建成4个超大型数据中心,规划机架数量超过10万个,形成了中部一流的算力设施。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通过验收,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建成8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天瑞信科的天信工业互联网是我省唯一国家级“双跨”平台。二是实施“智改数转”行动。编制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指南,依托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企业诊断服务,指导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累计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6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8家、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5家、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16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180个,高新区、经开区、巩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被认定为河南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海尔热水器互联工厂、富士康郑州厂区获评全球灯塔工厂。成功入围首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新型耐火材料制造等4个行业参与试点。加快“万企上云上平台”行动,2023年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15万家,累计上云企业超过7万家。三是加快绿色化发展。全面落实“双碳”战略,编制《郑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装备,不断提高终端产品能效水平。打造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75家(国家级42家),省级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6家(国家级11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2个,省级以上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0家,巩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2023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左右。
(六)强化企业培育工作。出台实施《支持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促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若干意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各项政策,加大企业培育力度,2023年底,全市工业企业1.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93家。一是培育引领型龙头企业。鼓励领军型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超百亿企业达到17家,2家企业上榜独角兽企业名单,河南豫联集团、安阳钢铁集团、郑州煤矿机械集团、郑州宇通集团、河南明泰铝业等5家企业入选202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二是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累计培育“三高”企业4106家、“专精特新”企业3554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2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1家、全球“灯塔工厂”2家。三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以地方立法形式将每年11月1日设立为“郑州企业家日”。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破解民营经济难题,促进“两个健康”。出台《郑州市优秀企业家评选奖励办法》,首批评选表彰43名优秀企业家。实施企业家领航计划,评选发布1082名企业家培养名录,累计培训企业家3000余人次。
(七)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政策体系。2018年以来,出台《进一步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郑政〔2023〕23号)等政策资金文件近20项,重点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创新发展、创建试点示范、加快数智转型等。通过“亲清在线”平台,梳理惠企“政策库”,开展政策主动推送,实行惠企资金在线申请、在线审核、在线拨付资金。2023年落实各类支持企业资金约25.78亿元,有力支撑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提高企业服务质量。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依托“亲清在线”平台,分类施策推动“万人助万企”活动问题解决,至2023年底,全市助企干部数量达6109名,包联企业数16657家,走访企业数31858次,召开座谈会15868场,共收集企业问题14113个,解决14099个,解决率99%。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开展银企对接、企业项目融资路演、融资训练营等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入驻“郑好融”平台,2023年共指导1078家“专精特新”及创新型中小企业入驻平台,授信28.23亿元,放款25.45亿元,平均贷款利率4.18%,低于国家贷款基准利率0.17个百分点。抢抓北交所等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机遇,组织50家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纳入全省股份制改造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库。创新推出新型工业用地,为科技研发类制造企业提供用地便利。高标准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推动104个小微企业园开工建设,69个园区建成运营,集聚企业达10546家。
三、存在的问题
高耗能产业占比仍然较高;部分产业链不够完整、整体配套率不高;有的产业链根植性不强、附加值不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总体思路: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层和高效能赛道转换机制,重塑产业创新力、竞争力。
战略重点:一是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改造提升传统汽车、装备制造、铝工业、食品制造、服装家居、耐材建材等6个传统优势产业。加快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改造,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一号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60%左右;到203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左右,培育一批5000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实施“三品”战略,建成全球重要的冷链食品研发生产(物流)基地。加快铝加工制品“减量、延链、提质”转型,力争到“十四五”末,打造2000亿级产业集群。二是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大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强化梳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作导向,今年重点培育认定50家以上引领作用较强、带动效应明显的链主企业。力争到2025年,每年培育50家以上引领作用较强、带动效应明显的链主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内外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链,基本建成链群完整、链主带动、链条协同、特色明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链生态。下一步,我们要研究制定产业链全景图,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快产业链项目建设,梯次培育产业链企业,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协作水平,强化产业链要素支撑。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跨越工程,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形成“芯屏网端器”产业生态圈,巩固提升智能终端(手机)产业优势;提升体外诊断试剂、心血管疾病重大诊治医疗器械、特色中药等行业优势,争取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基地。三是实施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行动。聚焦未来技术产业化,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加速现有产业未来化,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链群;关注源头技术突破的衍生应用,构建“研发+产业+应用”链式发展新格局。四是实施开发区改革创新行动。按照“一县(市)一省级开发区”、突出发展制造业的原则,目前已整合优化省级开发区17家;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实施“三化三制”改革,严格落实“多规合一”“三条控制线”和产业用地不低于60%的要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力争2025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万亿元、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
具体举措:
一是大力培育“新制造”和“新服务”。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打造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5000亿级产业集群,培育高端装备等一批2000亿级产业集群;开辟元宇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氢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区块链发展先导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园区,建设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应用场景,建设全国重要的未来产业先导区、示范区。完善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行动,通过嫁接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培育新品牌、重塑新链条,再造新优势。实施都市工业创新发展行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和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重点产业、瞄准科技前沿,推动建设一批在郑国家、省级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充分发挥中原科技城创新辐射带动作用和省科学院一流创新平台“磁吸”效应,大力推进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建设,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以创新龙头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聚焦工业基础能力、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关键,分类分级建立重点产业典型产品短板技术攻关名录。聚焦20条重点产业链重要环节技术难点堵点,采用“揭榜挂帅”等模式,推动产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与“链主”企业合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标志性成果,大力推广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三首”产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壮大科技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培育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科技中介组织。
三是推动产业链群现代化。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实施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链。每年培育“链主”企业50家以上,到2025年“链主”企业达到150家左右。完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大力培育集群促进机构,协同破解科技创新、投资融资、转型升级等发展难题,支持超硬材料、耐火材料、智能传感器、新能源汽车等创建国家、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省级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打造产业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引导小微企业园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200个小微企业园,扩展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实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行动,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能级。
四是推动绿色化发展。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建材、有色、钢铁、水泥等行业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节能降碳技术和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持续推进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大绿色产品供给,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完善绿色制造标准和服务体系。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发展。认真总结“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经验,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覆盖面,为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亩均论英雄”结果运用,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依法依规实施用地、用电、税收、排污、碳排放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推动更多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发展或退出经营。鼓励工业企业发展屋顶光伏、多元储能等,建设一批综合智慧能源零碳电厂和1000个工业微电网,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每年下降4%以上。
五是完善高质量发展生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方面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落实“郑聚英才计划”相关政策,实施重点产业人才支撑计划、企业家领航计划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支撑。支持高等院校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强学科和专业设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机构,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完善引才引智机制,大力引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优化制造业领域学科设置,大力发展“新工科”;推行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推动高级技能传承,培育“现代工匠”和“金蓝领”。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积极落实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三高”企业发展等相关政策,推动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不断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和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通过智能化装备、信息化技术、数字化软件等手段优化生产全过程,降本增效,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尊敬刘毅委员,再次感谢您的宝贵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借鉴参考您的建议,深入实施“三标”活动,增强换道领跑信心,凝心聚力,克难攻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高地,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