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2258/2024-00042
  • 郑州市文物局
  • 政协提案
  • 2024-08-23
  • 2024-11-12
关于用历史语言讲好“四地一重地”故事 提升郑州城市“双力”的提案
关于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 第20240250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九三学社郑州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用历史语言讲好‘四地一重地’故事 提升郑州城市‘双力’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郑州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关注和建议。针对您的提案,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相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我市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也是黄河、大运河、长城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综合叠加的国家中心城市。目前,郑州市拥有世界遗产2项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项89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49项,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91项,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于全国省会城市首位。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郑韩故城、郑州商城遗址已获国家文物局授牌,大河村遗址、北宋皇陵已获国家文物局立项,总量全国领先。上世纪50年代至今,郑州市文物考古工作先后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4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6项,居全国首位。深厚的历史积淀不仅为郑州市入列中国八大古都、国家六个大遗址片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关键支撑,也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储备了深厚的资源优势。

二、让文博“活”起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郑州市文物局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我市丰富厚重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日益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方面。

(一)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

为扩大城市文化展示体系,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得到有效展示,郑州市于2019年就提出了“百家博物馆”战略,目前已基本形成“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全市博物馆总数达到114家,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10家,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已建成对外开放,黄河国家博物馆、仰韶文化博物馆等一批专题博物馆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国有博物馆,由5家备案博物馆组成的大信博物馆聚落已建成运营。全市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主题宣传社教活动500多场次,推出各类主题展览650多个,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台《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文物收藏单位活化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开创性授权合作方在公共空间开展数字剧场、演绎剧场、剧本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以及主题展览、文化沙龙、会议会务、轻食茶餐等常态化消费服务项目,服务社会需要。

(二)创新文化遗产公众传播方式

发挥郑州特色优势,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精心策划“探寻华夏之源”等特色活动,将重大考古遗址按照时间轴串珠成链,在双槐树、青台、裴李岗、李家沟等重要考古遗址推出“考古工地开放日”,让群众体验到特色沉浸式文博探访,受到了市民和历史文物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制作《文物里的郑州》公众考古系列宣传片,在2024年春节期间,《文物里的郑州》宣传片在上海、福州、长沙等城市户外大屏幕播出,郑州龙形文物巨幅海报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向全球观众献上新春祝福。该片也荣获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组织评选的“2024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优秀项目”,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项目。

(三)夯实资金、人才保障基础

2011年起,郑州市设立了“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有力保障了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2018年,又设立了“博物馆事业发展资金”,保障非国有博物馆的奖励和博物馆的陈展、安防、文物征集、数字化、文创、运营补助等支出。同时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努力争取上级资金,切实夯实文化遗产资金保障。郑州市严格按照总书记要求,在全国机构改革中,保留郑州市文物局为政府组成部门。在全市压缩机构编制的大环境下,着力增强郑州市文物局机关处室和人员编制,在近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中全市压缩机构编制的大环境下,文物系统事业单机构编制得到强化优化。今年相关区县(市)的文物机构和人员力量也得到了加强。

三、让遗址“动起来”

郑州市文物局注重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努力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持续加强文化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逐步完善大遗址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夯实资金和人才保障基础,积极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工程,建成了一批考古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成就喜人,越来越多的遗址“动起来”。

(一)深化考古科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和历史研究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相关要求,郑州市积极探索中华文明进程,近年来依托“考古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对郑州地区在实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遗址,如老奶奶庙遗址、李家沟遗址、裴李岗遗址、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大河村遗址等,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30余项研究课题,涉及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石器工业、综合测年、体质人类学、建筑复原、天文考古等多个领域和学科,大遗址相关考古发掘报告陆续出版,考古发掘研究整体水平获得长足进步。

(二)完善法规政策体系

一方面,推动双槐树遗址、商代都城遗址等大遗址形成保护地方性法规、政策,目前《郑州市双槐树遗址保护条例》已公布,《郑州市商代都城遗址保护条例》立法调研报告已完成;持续高标准推动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和公布工作,完成了《小双桥遗址保护规划》等大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及公布,整体上保证了大遗址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结合国家战略部署,我市先后编制出台了《郑州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郑州市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郑州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建设方案》《郑州市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施工程方案》《郑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郑州市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十大保护展示利用组团”工程支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战略的意见》等十多项政策性文件,以实体项目支撑印证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三)实施保护展示利用工程

积极实施大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利用和环境整治等工程,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荥阳故城城墙抢险修缮工程、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商城东城垣遗址博物馆、郑州商都考古探索中心等一批重要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得以实施。这些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使这些大遗址中的重要节点得到了保护,使大遗址本身的价值得到了阐释,而且还推动了与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相关的考古发掘研究、环境整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使大遗址保护总体工作取得全面进步。

(四)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引领示范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目前,除四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外,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东赵遗址等考古遗址公园相关筹备建设工作也在积极推进。郑州市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为引领,以“生态保遗”工程为补充,综合打造城市文化总体格局。目前,全市已建成的55个生态保遗项目,文化内涵丰富,独具郑州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传承文脉、服务社会、优化环境、带动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谋划

下一步,郑州市文物局将围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总目标,着力在加快推进文物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上下功夫,在提升文化强市、文物大市影响力上挑重担,在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出圈出彩”上求突破,不断促进更多文博“活”起来、遗址“动”起来,在全面提升“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和城市“双力”上见成效,积极为赋能社会经济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8月23日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