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海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城市生命线’安全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平台
(一)建设背景
2021年9月,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下发通知,确定18个城市(区)作为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试点。要求切实提高城市防控重大风险与突发事件的能力,从本质上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202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在22个市(区)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工作,推动各地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水平。
(二)建设现状
根据《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安委办函〔2021〕45号)、《河南省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总体方案》(豫安委〔2022〕5号)、《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豫政办〔2023〕43号)等相关文件精神,郑州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2023年4月13日,市发展改革委批复了郑州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项目建设单位是市应急管理局,平台建设聚焦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采用分级分类管理理念,紧紧围绕“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的目标,涵盖感知网络、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含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风险等监测预警系统,及城市安全综合分析预警系统、城市安全综合联动处置系统)、实体化监测预警中心和标准规划体系等5个建设内容。
平台建设按照“搭框架、建体系、提能力”的总体思路,拟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主要有遥感调查与评估、建设专题库、搭建平台框架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四部分,全面摸清郑州城市安全风险底数。二期建设主要有感知网络建设、业务应用系统、系统集成和安全保护体系四部分。三期建设主要有实体化监测预警中心、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护体系等三部分。
按照城市风险安全监测平台建设内容,市城管局涉及了水、气、暖、排水、污水和桥梁和管廊等领域的内容,在前期智慧城管项目建设中,通过城市大脑、城市防洪排涝和新城建等口径,建设了一批城市生命线工程项目,如:综合市政、管网系统、桥梁监测和智慧井盖等系统。特别是水气暖三家公用事业企业根据各自生产经营需求,建设相对完整的信息化体系。目前,市城管局组织专家和团队编制《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行动方案》。
(三)近几年建设成果
近几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智慧城市工作部署,市城管局参与城市大脑项目(大数据局牵头)、新城建一期项目(城建局牵头)和城市防洪排涝监测预警系统(城管局牵头)的项目建设工作,在综合市政、智慧停车、智慧井盖、智慧照明、运管服平台、综合执法和城市防洪排涝等领域建设了信息化系统。在金水区文化路、东风路、经一路、金水路闭环区域10.3平方公里范围建设示范区,利用“前端物联感知设备+后端智能识别算法”等手段,实现智慧市政、智慧道桥、智慧路灯、智慧井盖、智慧管网等重点场景突破,实现各类数据汇聚、分析,实现故障报警和调度处置闭环式智能管理。
按照省住建厅方案中“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纳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内容,整体设计,同步建设”的工作要求,我局在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过程中同步实施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同时认真梳理主城区“三高”区域、点位,推动排水、桥梁、管廊、隧道等局系统工程设施的物联传感设备应接尽接。截至目前,我局已基本完成了平台的建设,共判定三高区域、点位124个,整合现有企业应用系统与感知网建设成果,累计接入市内五区桥梁、隧道、排水管网、内涝点、燃气、供热、供水、综合管廊、隧道等各类已安装传感器6201个,初步形成了供水、供热、燃气、排水、桥梁、综合管廊、隧道的“在线监测、告警提醒、预警研判、科学决策、联动处置”能力,同时结合运管服运行监测数据体系建设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库,结合数字化城市运行中心搭建形成生命线安全工程指挥中心。通过梳理城市运行核心指标及城市运行风险指数,实现了全天动态感知城市运行情况和多维智能分析预测,做到了提前预防、主动应对、辅助决策,将城市运行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在安全专项应用中,整合、完善部门和企业监管系统,燃气、供热、供水等企业已经建设了比较完善的应用系统,例如燃气建设的有Scada系统、GIS系统,供热建设的有智慧供热系统,供水建设的有智慧水务系统。在桥梁、排水、综合管廊、隧道等方面,我局牵头建设的有智慧桥梁监测系统、郑州市防洪排涝监测预警系统、智慧隧道、GIS管网系统等,尤其防洪排涝监测预警系统在2022年上线后,运行良好,为城市防汛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1.桥梁。通过安装前端物联传感器和数据分析的方式,开发道桥信息管理和桥梁监测等模块,生成桥梁检测业务报表。在大石桥(金水路与南阳路交叉口)安装约100个桥梁健康采集设备(其中1个温湿度传感器、2个温度传感器、22个位移计、10个梁端位移计、4个裂缝位移计、6个加速度计、32个应变计、6个压力式静力水准仪、2个光电挠度计、5个8通道485信号采集仪、5个光纤收发器和5个振弦采集仪等),建立道桥基础数据库。
2.隧道。在京广南北路隧道,实现隧道内病害和养护人员的精准定位、管理、安全检测。建设隧道内定位导航模块、应急管理模块、信息多渠道发布模块、移动应用模块和综合业务展示系统。注册账号99人,平均日增操作记录20条,在郑好办和高德累计发布339条信息,接收感知中心隧道内隐患视频抓拍累计10万余条。
3.管网。通过智能化手段辅助市政管网人员发现解决问题,构建立体式管网监测体系,提供综合调度的数据支撑,在试点区域安装智能感知监测设备,建设对试点区域的管网、井盖和排水口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养护管理系统。在36条道路上安装井盖传感器4900套,安装液位计、流量计共75套。
4.内涝点。在全市441个关键点位,共计安装219个带云台控制能力360度的摄像头,在两河一渠的关键点位,安装了鹰眼摄像头6个。在河道、积水点共计安装传感器354个,可以按每分钟一次的频率采集水深、水流、水速数据,实现了汛前准备,汛中实时监测、预警发布、联动处置,汛后总结的全过程支撑。
5.供水。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城市供水部署335个压力监测点,135个流量监测点,17个远控阀门,可远程控制。
6.供热。实时监测43处主管网监测井及3300余座热力站运行数据,安装340套室温采集设备。
7.燃气。在重点点位已安装225套燃气管网监测设备,对重点管网的压力和燃气泄漏进行实时监测。
8.综合管廊。已安装22套温湿度、氧气监测设备。通过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的建设,能够透彻感知城市运行状况,分析生命线风险及耦合关系,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的风险识别、透彻感知、分析研判、辅助决策。
二、积极探索政府出资、企业购买服务的商务模式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生命线工作指示,计划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城管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各相关局委和区县领导为成员的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从争取国家资金、加大财政投入、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多个口径积极开展工作,筹措工程建设资金。
同时,基于全国城市生命线建设领域的广泛实践,郑州市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平台将融合“新城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城市大脑”等多口径的建设成果,充分复用城市大脑底座、新城建CIM(城市信息模型)底座、运管服平台全要素普查、城市体检与更新机制等工作成果,并且在工程投资与安全收益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在传感器布设方面,指导企业主体按相关要求进行“三高”区域监测感知设备部署和内部管理系统建设。按照河南省关于城市生命线监测相关要求,市城管局计划新增部分燃气、热力、供水的传感器。
三、多部门配合,急用先行,开展试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生命线工作指示,市城管局正在编制《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行动方案》。计划到2025年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市内五区与三个开发区“三高”(高风险、高敏感、高后果)区域燃气、排水、桥梁、热力、供水、综合管廊和隧道的安全运行监测;实现所辖区县(市)城市建成区“三高”区域燃气、排水、桥梁、热力、供水、综合管廊和隧道的安全运行监测。完善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感知网,全面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库。建成功能完备、场景创新、管用好用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支撑风险监测、分析预警、联动处置全过程,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一网统管”。理顺建立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管理机制,组建队伍,落实责任,规范流程,形成统一指挥、部门协同、政企联动、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
四、关于老旧管网改造的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4年3月底,郑州市市区累计完成燃气老旧管网改造222.9公里,自来水186.9公里,供热51.93公里,排水58公里,有效提升了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水平。郑州市区埋地燃气管道泄漏率下降40%;热力爆管率同比下降50.7%;供水管网漏损率降到7.30%,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4年计划改造供水管网50公里、排水管网10公里、供热管网1.5公里、燃气管网62公里。
(二)工作措施
1.排查摸清底数,目标清晰,提高“精准力”
2022年经“地毯式”全面排查摸底,市区现有城镇燃气管道约8110公里,30年以上的管道约384公里,30年以下高风险管网约35公里;供水管道约7080公里,30年以上或局部漏损严重、管材落后的管道约264公里;供热管道约3300公里,一次、二次网20年以上或材质落后、腐蚀严重的管道约41公里;运行超过20年,存在雨污混接、水流水位异常等功能性病害或管渠脱节、错位、异管穿入等结构性问题的排水管网约70公里。这些管道存在腐蚀泄漏风险,且多分布在人员密集区或居民庭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实现起步早、推动快、效果好的目标,在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5月印发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之前,郑州市在2021年12月开始谋划,2022年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两到三年时间对以上老旧管网全部实施改造提升,切实消除管道安全隐患,保护好城市安全“生命线”。
2.坚持高位推动,提升站位,凝聚“协同力”
2022年1月20日,市政府研究印发了《郑州市老旧管网改造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府文件,明确了工作要求、目标、任务和措施,确定了实施步骤、阶段任务和时限要求,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市级、区级、办事处、沟槽开挖施工队四级工作专班,企业成立公司级、站所级、办事处辖区级和管道施工队四级工作专班,分别与政府四级工作专班相对应,并成立联合工作组,建立各级联络机制,跟踪工作进度,协调解决施工配合问题。1月21日,召开了全市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排查整治暨老旧管网改造提升工作会议,进行全面动员,拉开了改造提升工作的序幕。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9次深入老旧管网改造现场调研,强力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工作。
3.加强宣传引导,达成共识,聚集“原动力”
省市各大媒体集中对郑州市出台一系列老旧管网改造提升工作进行解读和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市城管局联合市政务中心、媒体、管线企业制作相关政策解读宣传小视频,在户外LED显示屏、地铁、商场、电梯、楼廊等公共场所和空间进行播放。同时协调各区,发动街道办事处、社区及物业的力量,深入楼院,广泛开展工作宣传,张贴宣传海报、印发宣传页。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邀请新闻媒体分阶段持续报道,宣传工作的背景、目的、意义、依据、目标,取得了社会各阶的大力支持,为老旧管网改造提升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积极改革创新,迎难而上,发挥“创造力”
一是印制了《郑州市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手册》《郑州市老旧管网改造提升工作手册》,以老旧管网改造为主线,畅通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各层级的对接关系和渠道,明确了工作任务、工作专班、工作程序、联系电话、时间要求。
二是制作了《城市综合隐患管线现状分布图》,将待改造的燃气、热力、供水、排水四图合一,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市政道路维修改造等项目工程建立沟通机制,统筹协调,做到“一次施工、四管同改”;
三是建立了老旧管网改造提升台账,实行问题摸排立案、整改、销号闭环管理,采取“日简报、周总结、月调度”的工作机制,各管线单位每日向指挥部办公室报送工作日报,指挥部每周组织例会总结,主管副市长每月带队调研,现场督促进度解决问题;
四是政府、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老旧管网改造资金是难题,郑州市决定改造提升费用分为两个类型:庭院老旧管网整治过程中需更新改造的管道、设施、表箱等材料和安装费用由企业负责,施工所需的其它费用(沟槽开挖、回填、路面恢复等)由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人民政府承担;市政道路老旧管道更新、改造、道路掘动和恢复费用由企业承担,施工所涉及的道路修复由属地市政部门实施。
5.探索精细管理,科学统筹,增效“行动力”
一是建立了涵盖城管、自然资源和规划、交管、财政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审联批制度,对规划、立项、破路、绿化迁移等手续办理,优化流程,开辟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解决改造提升工作中的问题。
二是老旧管网改造工程统筹推进。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对于有施工计划的路段、学校周围路段等合理安排批次,尽可能减少重复掘动,错峰施工,减少交通压力。实行“开挖一段、验收一段、铺设一段,回填一段”施工做法,对于一些出行通道较窄的小区,提前沟通,上午开挖管沟,下午铺设管道并回填,快进快出,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用户的影响。
三是各区(开发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成立五位一体的专班机制,即办事处领导牵头,管线企业、沟槽开挖、管网铺设、监理负责人参加,制定任务、排兵布阵、现场安排、时间控制、验收销号。
6.强化督导检查,压实责任,强化“执行力”
一是坚持督导、例会制度。市城管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领相关处室、单位,每周深入老旧管网改造现场,对各区(开发区)推进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听取汇报,现场对一些难点问题进行协调处理。
二是坚持每天日报、每半月简报、每月通报等形式,高压督导。日报显示各区的目标量、完成量、完成比例、排名,每半月出一期简报报送市领导。主管副市长月调研观摩点评,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人民政府对辖区内进度全面统筹调度、跟踪检查,严格考核评比,评比结果在日例会上通报,半个月形成文字材料通报。
三是老旧管网改造成绩纳入全市精细化管理考核内容,定期通报讲评,对工作不落实、未能如期完成所承担任务的单位和部门,严肃追责。
感谢您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4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