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征求意见稿)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3-01-05 发布机构:郑州市应急管理局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依据是什么?

《规划》主要基于我市震情、政治、经济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现状编制。

(一)震灾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近年来,相继发生了汶川、玉树、雅安等重特大地震灾害。

(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震灾风险高。郑州市位于华北地区构造区河淮平原块体西北部,处在华北平原地震带南部,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郑州市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存在着数目众多的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设施、重大项目、重点科研设施和装备等,容易造成“小震致灾、中震大灾、大震巨灾”的状况。

(三)规划编制的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河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郑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我市实际编制。

二、《规划》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和谐稳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科学编制《规划》,对深入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推动郑州市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郑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三、《规划》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2025年,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新时代郑州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和防震减灾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地震灾害风险对全市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降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防震减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一)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方面

目标: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完成量达到100%;1:25万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覆盖面积达到100%;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完成率达到应评工程的100%。

任务:持续开展全市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查清地震灾害危险源和风险源。建立全市人口、房屋建筑等风险点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数据库,开展郑州市地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综合风险分析。持续推进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增强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力度,新、改、扩建工程必须满足抗震设防标准及相应技术规范要求,强化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管理,加强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在推广应用中的技术指导工作。

(二)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方面

目标: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初步实现非天然地震自动定性分类;重点地区地震预警发布时效:震后5-10秒;地震预警公众覆盖率:重点地区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

任务:进一步优化地震观测和地球物理观测站网,完成基准站布局调整与建设,推进基本站建设,满足地震灾害风险防范需求。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能力,提高地震监测水平和定位精度,有效支撑生产安全事故处置和抗灾救灾工作。推进地震预测预报长中短一体化,力争做到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准确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报有所突破。推进由经验预报向概率预报转变。建立具有郑州特色的震情分析指标体系,完善典型地球物理干扰库与异常库,强化信息技术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建成地震速报与预警系统,形成部门联合、上下衔接、管理规范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三)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方面

目标: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县(市、区、管委会)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完成率达到100%;震后30分钟内与灾区指挥中心联通,72小时内实现自我保障能力;12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受灾人员得到基本生活救助;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前线指挥部临时应急通信保障率达100%。

任务:加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进市-县-乡三级地震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高质量抓好市、县两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反应灵敏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健全完善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权威高效的综合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地震应急物资目录,加强地震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坚持全市一盘棋,建立健全市、县两级信息共享机制,统一信息发布渠道,为震区开展应急救援及稳定社会秩序提供支撑。科学合理设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划,拓展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馆、人防工程、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地震应急避难能力。

(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方面

目标:面向公众服务事项不少于5项;面向行业的专业服务事项不少于3项。

任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推出一批高质量公共服务产品,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速报、预警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服务。推动防震减灾智慧服务精准化,建设供需对接、便捷智能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产品清单。

(五)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方面

目标:建设不少于2处防震减灾文化主题公园;新建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不少于30所;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不低于90%;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辅导员、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培训率达到80%以上;公民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比例达到15%。

任务:实施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提升工程,坚持软、硬件并重,构建功能完备的科普传播平台和科普产品体系。持续做好“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的科普宣传。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六进”活动。持续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加快建设防震减灾文化主题公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各级各类科技场所(馆)、地震应急(安全)体验馆和农村文化礼堂,引导各类公园景区等增加防震减灾科普功能。

四、《规划》部署的重点工程有哪些?

本着弥补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短板,促进规划重点目标指标实现的原则,《规划》从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地震应急响应服务、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防震减灾科学素养等方面,设置了8个重点工程。

(一)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全面调查郑州市范围内地震灾害致灾信息,结合人口、房屋、基础设施、资源与环境等重要承灾体信息及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编制郑州市1:25万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

(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充分发挥地震部门技术优势,联合建设等部门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城乡居民住宅、学校、医院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电信网络、水库大坝、危险化学品厂库、重要军事设施等开展抗震能力调查、评估、鉴定和加固。

(三)地震监测站网建设工程。新建新郑市、新密市、登封市、巩义市和航空港综合实验区5个测震监测台站,新建相关区县(市)、管委会地球物理监测站。新密市、登封市、新郑市和巩义市协调辖区内有可能发生非天然地震地区企业建设非天然地震监测站网,建立非天然地震实时监控与信息发布系统。

(四)地震预测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提升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的干扰识别能力,加强宏微观异常核实人员、装备配备,提升观测工作、异常核实工作标准化水平。

(五)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立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利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等渠道,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精准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不断拓展地震预警应用范围,实现面向轨道交通、矿山、危化、燃气等重点企业的地震预警定制化服务。

(六)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工程。建设涵盖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地震快速应急响应、应急信息通告、地震现场图像传输及指挥管理等子系统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利用高新技术,建成覆盖全市重点地区的防震救灾视频信息指挥平台。

(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健全完善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认定、管理、监督检查和保障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远近结合、覆盖面广、设施配套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八)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利用城市绿地、公园、广场等建设防震减灾文化主题公园。创建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配备VR地震避险演练、地震体验平台等设施设备,提升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辅导员、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业务培训。深化“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推动建设郑州防震减灾全媒体中心和市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

五、《规划》的术语释义

 “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防震减灾助理员。

“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事业单位、进家庭。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城市中人口聚集地附近,以应对地震灾害为主,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用于接纳受灾居民紧急疏散、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及生活,确保避难居民安全,避免灾后次生灾害危害,并可供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的场所。

六、网络公开征求意见结果

按照程序规定,市应急管理局于2022年77日至721日将《郑州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征求意见稿)》在郑州市应急管理局网站征求意见未收到社会公众意见建议。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