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与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一样,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但其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程度以及流传之久远,又为其他发明所不及。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载体,丝绸起源一直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12月3日,“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州工作站揭牌仪式”在荥阳青台遗址举行。揭牌仪式结束后,针对郑州发现目前中国最早的丝绸这一重要考古发现相关话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关于丝绸的起源,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据《通鉴纲目外记》载,黄帝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孔颖达《疏》云:“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
多项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可能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丝蛋白,仰韶文化遗址内出土尖底瓶及部分罐的外表饰有线纹,个别器物底部发现有布痕,说明原始纺织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甚至更早阶段已经比较发达。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黄河流域的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发现了罗织物,这引起了学界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荥阳市的汪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出土的一个瓮棺内,发现了一个孩童遗骨,而遗骨被碳化织物包裹。此后,考古工作者又在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骨雕蚕。
赵丰告诉记者,郑州地区陆续出土了碳化丝织物、骨雕蚕,引起考古界高度重视。那么,中国丝绸的起源究竟在哪里?郑州出土的系列文物,是否可以证明郑州为中国丝绸的重要起源地?
“荥阳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内有织物残片和印痕,呈灰褐色块状。它们是5000多年前的物品,碳化非常厉害。”赵丰说,鉴定这些物品的过程,可谓“于无形处寻真迹”,考古研究者们多次通过最新的科学手段开展科技考古研究,最终确认这就是当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绸。丝绸正是从中国起源,然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这项考古发现,对于丝绸之源与丝路之源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从学术意义看,学术认知需要建立科学的方法,丝绸保存好的情况下,很容易研究,但在丝绸碳化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利用自主研发的酶联免疫等技术,确认郑州出土的丝绸为目前中国最早的丝绸,这是一套科学的方法,也是一套严谨的技术方法。”
赵丰还认为,这一全新的考古发现,对于人文探索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丝绸诞生之初,不是为了天冷了穿衣,而是与原始宗教、原始崇拜有关。春蚕吐丝、破茧成蝶寓意重生,而人类也期望生命的延续,把丝作为通天地的神圣物品。”
“河南考古平时不出丝绸,但一出丝绸,就是震惊于世的大发现。因此,我们决定与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建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州工作站,对中国丝绸之源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果。”赵丰分析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河南蚕桑饲养从未中断。但从历史上看,宋代以前,北方蚕桑饲养兴盛,之后是南方兴盛。丝绸起源研究在郑州得以开展,对传承中华文明尤其是农桑文化特别有意义。如今,虽然丝绸生产规模在缩小,但丝绸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性符号,却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下一步,中国丝绸博物馆将通过系列创新方式,将郑州黄河流域文化利用丝绸载体传播出去,讲好郑州“黄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