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B1821951/2021-00025
  • 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规划,计划
  • 2021-09-27
  • 2021-09-27
郑州市“十三五”质量强市建设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推动我市质量发展,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豫政〔2015〕29号)及《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郑政〔2015〕49号)工作要求,立足我市实际,制定了《郑州市“十三五”质量强市建设规划》。本规划主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编制,指导我市十三五期间质量工作。

一、十二五以来质量强市工作成绩和经验

“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按照质量强省及《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质量立市战略工作的意见》(郑政文〔2013〕33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郑政〔2015〕49号)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我市质量强市工作,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全面提升我市质量总体水平,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质量保证。

(一)主要工作成绩

1.宏观质量管理成效明显,综合竞争力持续上升。围绕“高精尖优”制造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了一批行业优势领先、质量水平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目前,我市已建成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40个工业园区,形成了以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制造、生物医药、铝精深加工、非金属制品和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15年,全市专利授权量为15000件,同比增长20.1%;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8件;位居全国27个省会城市第8位、35个大中城市第11位;认定郑州市科技型企业1892家、认定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型(试点)企业452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0家。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0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省名牌产品161个、省长质量奖单位13家、市长质量奖单位25家、省著名商标657件。高新区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高新区北斗产业园和郑州国际物流园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2.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加速提升。在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冷链食品等重点行业,深入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制定质量改进和赶超措施,优化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目前,全市重要工业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94%左右;蔬菜、水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99%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3.工程质量稳中上升,建设项目优质安全。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建筑工程领域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立工程质量典范和标杆企业。加强公租房、廉租房和郑州地铁、南水北调、输变电等涉及民生的重点工程建筑材料质量的监督检查。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小学校舍、大型公共建筑竣工工程合格率100%,市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100%。创国家建设工程“鲁班奖”4项,省建设工程“中原金杯奖”15项,省建设工程“中州杯奖”72项,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安居奖”11项,省“结构中州杯奖”196项,市建设工程“商鼎杯奖”98项,市“结构商鼎杯奖”216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获“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10项,“河南金杯奖”21项,获“河南省优良工程”奖57项,获“郑州市市政基础设施优良工程”145项。

4.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围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创意旅游业、高技术服务业等七大服务业主导产业,不断推广服务质量标准,加强优质服务创建活动。“互联网+”指数居全国第六位,综合指标居中部首位,呈现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力推进示范物流园区建设。创建了郑州国际航空物流园区和河南保税物流中心等2个首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区、郑州国际航空物流园区和郑州国际陆港等5家首批省示范物流园区;全市国家级特色商业街达到2条、省级特色商业街达到4条、市级特色商业街达到13条;获得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8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5个,全市各县(市、区)行政审批中心全部通过行政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验收,9个行业35家服务型事业单位和企业成为国家、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培育小樱桃、漫画月刊、中原动漫嘉年华等3个文化产业方面全国知名动漫品牌,拜祖大典、少林武术节、嵩山论坛等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5.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强化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5%、9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8%。城区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达到209天,达标率57.3%。累计创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44个、省级生态村230个、市级生态村322个。

6.质量平安得到保障,质量成果全民共享。加强重大建设项目质量保障。在我市“畅通郑州”工程建设和公交都市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强化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截止2015,我市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市属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城市轨道交通、“井字+环线”快速路网、三环快速化、黄河路下穿北编组站隧道等重点工程建成通车,正在逐步缓解当前城市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交通拥堵难题。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充分发挥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和12365、12315、12312质量投诉热线作用,12365、12315、12312年均受理量突破10000件,申诉、投诉和举报处理率达100%,办结率达98%以上。推动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确保了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能够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有效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经验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推动质量发展。郑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将质量发展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同时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印发《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质量立市战略工作的意见》(郑政文〔2013〕233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郑政〔2015〕49号)、《郑州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郑政〔2016〕25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郑政〔2007〕30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实施意见》(郑政〔2015〕21号)等重要文件,形成了完整的质量工作体系。构建“大质量”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发改委、工信委、城建委、财政局、质监局、商务局等55个相关局委为成员的郑州市质量强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由分管副市长主持召开有发改、质监、环保、城建委、工信、工商、农委等市级部门和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安排部署和扎实推进质量工作,形成了“大质量”高位协调推进机制。建立质量工作投入增长机制。市政府每年加大财政对质量工作的投入力度,重点保证技术标准、质量监督抽查、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必需的经费投入。2013年5877.41万元,2014年为14206万元,2015年约1.7亿,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整体质量的提升。

2.着力建设特色质量文化。围绕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结合郑州建设国际商都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和专家评定,确定了“诚信立郑州、质量赢天下”的郑州市城市质量精神和“定鼎中原”的质量文化标志,并通过网站、微信、手机短信、海报、质量文化主题公园等载体广泛宣传城市质量精神和质量文化。培植社会质量发展理念,全力打造3家省级、10家市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及21家中小学质量教育示范学校;开设郑州市质量强市建设信息网站,设立政府质量奖等栏目,开通话题政务微博,多种渠道扩大市民参与度;招募3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坚持开展“质量月”活动、质量进社区活动,深化群众性质量文化体验互动,形成了“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风尚。完善社会质量诚信体系。建立郑州市信用网,设立“诚信红黑榜”,将质量严重违法违规企业纳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建设“郑州市社会信用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收集了全市各类企业诚信信息近11000家,涵盖基本信息、认证认可、计量、标准、特种设备等信息,随时掌握企业质量信息动态。着力推动质量诚信信息在银行信贷、政府采购、工程招标等领域互通共享和广泛应用。“诚信立郑州,质量赢天下”的郑州城市质量精神已成为每一个郑州人耳熟能详的字眼,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3.全面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加强检验检测技术平台建设。郑州市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需求,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质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目前郑州市拥有盾构机械制造技术、新型焊接材料及技术、棉花生物技术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粮油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承压阀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能源计量质检中心等13个国家质检中心。强化标准支撑作用。建立了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激励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目前,我市成功争创8个国家级、15个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获得13个国家级、5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A”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数量达到34家;全市组建国家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26个,承担国际标准制(修)订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162项,荣获“中国标准贡献奖”6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各项总数均居全省地市首位。与上海、广州等九个城市签定协议,共建商贸流通领域城市联盟标准。强化计量技术服务作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趋势,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目前全市市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共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85项,覆盖几何量、热工、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光学、声学、电离辐射和化学十大计量领域,可开展检定、校准、检测项目近200项,城市计量体系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围绕节能降耗,大力加强能源计量能力建设,开展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工作,积极推进全市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起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检测平台,实现重点能源消耗数据的实时上传。在计量惠民方面,围绕节能减排,郑州市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全市将规划建设大量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同时,加强对充电桩等新生的民生计量项目进行计量监管,推动促进国家新能源战略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强化认证认可推动作用。制定了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认证认可发展规划和制度,加强认证机构监管,督导认证机构自律,建立完善了企业认证认可数据库。十二五期间,全市认证数量稳步增长,获证组织证书总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目前,全市共有8320家企业(组织)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913家企业获得4539张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二、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抢抓“一带一路”、中原经济区、国家中心城市、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贸区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市,充分发挥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三大工程”作用,以标准引领驱动创新发展,以质量提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以品牌带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进一步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保障民生。以保障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质量强市工作的根本要求。着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着力提升市民质量满意度,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质量问题,质量发展服务于民,质量成果惠及于民。

2.坚持以质取胜。不断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发挥质量的战略性、支撑性和基础性作用,依靠质量创造竞争优势,提升我市产品、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的质量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在质量强市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引导广大企业全面加强质量建设,走质量强企、质量强业之路,加快形成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竞争力。

3.坚持安全优先。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强化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4.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建设质量强市提供持续动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标准引领推动技术创新,实现质量创新,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坚持因地制宜。站在我市“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和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高度,统筹规划全市质量强市建设,建立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和主导产业发展,制定质量建设规划和政策,探索具有我市自身特色的质量发展路径和模式。

(三)发展目标

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到2018年,全市重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在用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合格率95%以上;单位工程交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重点工程质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逐年提高,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达到98%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标。

品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到2018年,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培育160个以上具有国内市场竞争力的河南省名牌产品,新认定10件(行政认定)以上驰名商标;培育一批知名品牌示范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18年,新主导制修定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20项以上,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00项以上,新建国家级和省级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及各类工程技术研发机构20家以上,新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20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市企业专利授权量的比重达到40%以上,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增幅居全国前列,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到2020年,全市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培育形成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质量基础。

三、重点工作任务和推进措施

(一)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推动速度向质量转变

1.质量素质提升工程。通过质量知识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提升全民质量素养。普遍开展中小学质量教育,普及质量知识。在我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质量管理相关专业,培养质量专业人才。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质量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理培训,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加强经国家考试认定的质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在关键质量岗位实施质量工程师聘任制度。培育一批注册设备监理师、注册计量师。通过质量知识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提升全民职业素养。

2.可靠性提升工程。围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保障质量安全,对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服装、食品、新材料等我市重点行业深入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加大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整合资源,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试验、验证技术研究,健全技术标准,改造技术装备,推进精益制造,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标准完善,提升可靠性水平,促进我国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高可靠性转型。

3.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积极推进服务业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在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银行保险、商贸流通、旅游住宿、医疗卫生、邮政通讯、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根据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建立顾客满意度评价制度,推进服务业满意度评价试点,引导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服务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4.质量对比提升工程。在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分类分层次广泛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比照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开展竞争性绩效对比;在产业链和区域范围内,开展重点企业和产品的过程质量和卓越绩效管理对比。制定质量改进和赶超措施,优化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创新管理模式,改进市场销售战略。建立质量提升服务平台,完善对中小企业信息咨询、技术支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体系,实现质量提升和赶超。到2020年,在重要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得到普遍采用,骨干和支柱行业内领先企业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清洁生产促进工程。围绕传统企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模式。在电力、化工、建材、冶金、机械、食品等行业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建立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建立能源计量信息管理体系,加快制修订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有关的标准,建立健全低碳产品标识、能效标识、再生产品标识与低碳认证、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落实和完善有利于清洁生产的财税政策。构建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平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关键性技术难关。6.实施产业集群质量提升工程。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以培育品牌产品生产基地为引导,提升以中小企业为主题的产业集群质量发展水平。结合产业集群产品、行业特点,加大人才、技术、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先进的质量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和质量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制定一批高水平的联盟标准,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活动,在有条件的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区域品牌,提升区域形象和整体竞争力。

(二)实施标准引领战略,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

1.实施标准化+先进制造业行动。围绕我市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技术标准研制,提升优势产能、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有效供给。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标准化园区(产业集聚区、企业)创建工作。围绕冶金、化工、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加快节能减排标准制定,严格按标准实施节能节地节水、环保、安全、技术等市场准入条件,通过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积极在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畜牧业等领域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实施标准化+现代农业行动。强化农业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推行涵盖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生产记录、质量检测、包装标记以及质量追溯的“五有一追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以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和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实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实施标准化+现代服务业行动。围绕旅游产业,完善我市旅游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推进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养生旅游等融合发展。围绕发展现代物流,推进全市铁路、机场、货运站场等交通枢纽和仓储基础设施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在托盘、仓库、运输车辆等重点领域推广物流标准化设施应用,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推行邮件、快件末端投递车辆标准化、末端投递设施智能化。围绕电子商务,构建技术、交易、监管全过程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在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探索新型监管服务模式标准化。围绕金融保险、健康养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燃气、供电等公共服务业,积极开展标准化试点,用标准规范和引领行业发展。

4.实施标准化+政务服务行动。全力推进政府“五单一网”制度改革,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坚持建设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实施城市标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构建以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增强服务能力。

5.推动我市标准交流与应用。加强我市优势特色产业技术标准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技术标准及法规比对研究,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工作,强化对国内外先进标准的应用、吸收、创新,推动中高档客车、电气设备、新能源、新材料及冷链食品制造等我市优势产业技术标准国际应用,抢占标准制高点。加快推动我市重点领域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推动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转变。

(三)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产品向品牌转变

1.加强自主品牌培育。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制定郑州市品牌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品牌梯级培育体系和保证体系,开展“郑州品牌”培育、打造、评定等系列活动。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等手段,培育一批市场影响力较强的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在装备制造、智能手机、食品等优势制造业领域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在特色农产品领域发掘一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一批名牌农产品;在文化旅游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国际文化旅游品牌;在工程建设领域打造精品工程品牌;在交通、金融、物流等服务业领域打造一批优质服务品牌。鼓励企业拓展品牌文化内涵,发掘与扶持一批中华老字号、河南老字号企业。推动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培育出口食品农产品国际品牌,使我市更多优质特色食品、农产品走出国门。

2.加强品牌推广和品牌保护。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帮助企业了解世界知名品牌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同类品牌产品标准,努力把更多中国品牌推向国际市场。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品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战略目标。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品牌价值测算,确立品牌无形资产的地位,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着力建设有利于品牌保护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保护格局。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加强产品防伪技术管理,让名牌产品畅销无阻、假冒伪劣没有市场。

3.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消费者认可、市场竞争中产生为基础的品牌认定实施办法。建立完善品牌培育激励制度,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竞争的转变,着力打造出更多的“郑州品牌”。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郑州市市长质量奖、河南省名牌产品等品牌荣誉。对品牌企业给予政策激励和扶持,同时在融资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引导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

4.推进品牌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活动,培育形成一批质量标准水平先进、品牌带动辐射作用强的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以政府质量奖、名牌产品企业为主体,以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载体,培育形成一批区域品牌。在“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培育郑州国际物流园区、郑州高新区北斗产业园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着力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四)强化企业、政府和社会质量治理责任,提升质量治理能力

1.发挥企业质量主体作用,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严格企业质量管理,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加快建立企业质量安全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保修与终身责任制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倡导大中型企业率先设立首席质量官,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岗位持证上岗制度。积极推进质量、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能源等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大力开展质量标杆引领活动,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精益制造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先进标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发布企业诚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质量创新联盟,加速技术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专利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鼓励我市“双百”(百强、百高)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高水平研发平台,努力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车间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高制造过程自动化水平。积极推进工艺流程规范化,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面向高校和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常态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支持企业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一批懂质量、敢创新、会经营的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质量工程师、首席质量官队伍。加强一线工人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鼓励小发明、小创造,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大力表彰生产一线和管理岗位的质量标杆,弘扬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质量文化。

2.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管,保证质量安全。改革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健全各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完善质量安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风险监测、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事前预控、严格事中监管、完善事后跟踪。创新质量监督模式,积极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完善科学的监督抽查制度、分类监管制度、产品质量安全分析报告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体系。设立国家缺陷产品召回中心郑州分中心,加强缺陷产品信息采集、调查及召回工作。把监管重点集中到关乎民生福祉、安全稳定、城市形象的突出质量问题上,努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消费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第三方开展产品质量安全担保。鼓励和支持商会、协会、中介组织、特邀监督员、志愿者等加强监督,引导行业诚信自律,对质量安全进行第三方评估。建立健全我市电子商务产品、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出口商品退运、出口商品质量通报企业和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监管。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厉查办制假售假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改革完善社会质量诚信体系。搭建反映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信用资源互通共享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与郑州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立部门质量信用失信惩戒机制,强化行政监管性约束和惩戒。建立全市质量信息评价平台,在全市各行业广泛开展质量诚信推广活动和质量诚信评价活动;在企业推行“一品一码”制度(含括产品执行标准、组织机构代码、厂名厂址、检验检测等信息),消费者扫描其产品二维码后进行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给信息平台,形成大数据,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逐步建立质量信息追溯全民评价机制和市场淘汰机制。改革完善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切实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全面、接轨国际的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完善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坚持标准引领,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先进技术标准研制,将自主创新技术融入标准,积极争创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建立健全企业计量管理体系,服务技术创新和质量升级。建立统一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评价制度,完善检验检测国家统计直报长效机制。加强实验室和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合理布局产品、工程、环境质量检验检(监)测机构,加快郑州都市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与共享,有序开放检验检测市场。积极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质检中心、国家产品质量大数据中心两个平台建设,为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质量强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应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召开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制订落实本规划的年度行动计划,研究解决和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督促检查本规划贯彻实施情况。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将质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提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水平。

(二)完善配套政策

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围绕质量强市工作,制定并完善本地、本行业促进质量提升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质量资金保障机制,确保质量工作经费、质量奖励等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到位。注重加强本规划与《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其它有关规划的政策和措施的衔接,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三)狠抓工作落实

各县(市、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将落实质量发展的远期规划同解决当前突出的质量问题结合起来,使近期要求、实施步骤更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和重点人群,有效解决事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质量问题。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夯实质量基础,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

(四)强化检查考核

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落实本规划的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将质量强市工作纳入地方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和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五、“十三五”质量强市建设的重点推进项目及工作

1.抢抓中国(河南)自贸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大机遇和三区叠加区位优势,推动国家产品质量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建设河南省跨境贸易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提升河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

2.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质检中心、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郑州分中心及国家北斗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建设。

3.围绕全市质量安全,加大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投资建设力度,提升综合检验检测能力。

4.围绕推动“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制定我市品牌规划和品牌发展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质量奖、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质量诚信等品牌梯级培育体系和保证体系,建立品牌培育激励机制,开展“郑州品牌”“郑州诚信”培育、打造、评定等系列活动。在装备制造业领域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在特色农产品领域发掘一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一批名牌农产品;在文化旅游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国际文化旅游品牌;在工程建设领域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品牌;在交通、金融、物流等服务业领域打造一批优质服务品牌。推动郑州高新区北斗产业园、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物流园创建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活动。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