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3090/2022-00033
  • 郑州市林业局
  • 规划
  • 2022-12-26
  • 2022-12-26
黄河郑州段滩区和邙岭生态专项规划(2021-2035年)

近日,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复黄河郑州段滩区和邙岭生态专项规划( 2021 — 2035 年 ),并纳入郑州市总体规划。现将规划内容公示。

(因规划原文内容过大,仅公示部分文本,欢迎致电郑州市林业局查询规划原文:67882836)

黄河郑州段滩区和邙岭生态专项规划(2021-2035年)(节选)

前   言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保护治理,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和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黄河干流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河南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站位国家区域经济布局,打造郑州大都市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并率先启动郑州核心片区建设。为落实党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梳理、研究和谋划,形成了《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重大战略研究报告》《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方案》的“1+1+1+N”规划方案体系。

为实现“规划先行、计划引领”,进一步细化落实“1+1+1+N”规划方案体系中的“N”,制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郑州市委、市政府从滩区和邙岭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实际需求出发,组织编制了《黄河郑州段滩区和邙岭生态专项规划(2021-2035年)》,在充分把握行洪管控边线、坚守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水源保护地和自然保护地管控要求的前提下,探索黄河郑州段三滩划分、湿地修复、便于管理、绿色发展、森林提质、绿廊不畅等六大问题的新理念、新方法,深入推进滩区和邙岭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的生态专项规划,为郑州沿黄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规划》基准年2020年,近期为2021―2025年,中期为2026―2030年,远期为2031-203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范围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国家层面

2019-2021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考察沿黄省区,3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黄河治理保护。2019年9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并提出目标任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黄河流域发展目标,部署主要任务,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本项目是贯彻落实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具体体现。

二、省级层面

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十分珍惜这一珍贵的历史机遇,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站位国家区域经济布局,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提出构建以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为“塔尖”、重点领域专项规划为“塔腰”、关键环节专项政策为“塔基”的“金字塔”规划体系。2020年3月1日,《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出炉,提出“高水平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打造郑州大都市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率先启动郑州核心片区建设”的建设步骤。2020年9月12日,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进会议进一步明确:按照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分区分段推进黄河生态保护修复;坚持支流重“治”、干流重“防”,狠抓水污染治理,推进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时代价值挖掘,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的建设要求。

河南省印发的《河南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对湿地保护修复措施也做出了细化要求,要通过污染清理、土地整治、地形地貌修复、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植被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拆除围网、生态移民和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等手段,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本项目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郑州大都市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率先启动郑州核心片区建设”的决策部署,依据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技术思路,结合湿地保护具体措施,深化郑州黄河北部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的具体行动。

三、市级层面

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扼黄河中下游分界,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河南省省会,黄河干流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河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形成“一办五组”工作体系,针对如何实施好黄河的国家战略进行认真的梳理、研究和谋划,并形成“1+1+1+N”的规划方案体系,包括《郑州建设核心示范区的重大战略研究报告》《郑州建设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郑州建设核心示范区起步区方案》和其他多项专项方案。2020年10月,郑州市印发《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推进邙岭风沙源生态治理、大堤生态景观建设、滩区综合治理、加强重要历史文化节点和片区的生态绿化提升及沿黄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建设”等建设要求。

本规划属于“N”中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类专项规划之一,是为实现《郑州建设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三大目标要求——“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结合《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针对郑州北部黄河区域生态问题而开展的具体实践,主要内容要包含夯实滩区和邙岭绿色基础,细化郑州“三滩分治”,研究产业绿色转型,实现有效管理和文化传承。

第二节 规划范围

黄河郑州段滩区和邙岭生态专项规划范围位于郑州市域北部城市—乡野—滩区过渡地区,北到郑州市实际管辖范围,南至S312(巩义市、荥阳市)和黄河大堤(惠济区、金水区、郑东新区、中牟县),东至中牟县行政东边界,西至巩义市行政西边界,横跨郑州西部丘陵和东部平原。规划范围在郑州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内,由滩区、邙岭两部分组成,总面积66955.67hm²,其中:黄河滩区面积44035.69hm²,邙岭区域面积22919.98hm²。

第二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区位情况

生态区位上,郑州市是黄土高原的终点,华北平原的起点,千里大堤的起点、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因此黄河郑州段滩区治理需综合“治山”“治滩”“织网”三项任务,打造中下游综合治理的示范区域。经济区位上,郑州作为黄河干流国家中心城市,可发挥鲁豫经济区与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交汇处优势,在做好保护基础上,挖掘合理利用的潜力,发挥好郑州的窗口作用,打造生态示范基地,实现反哺生态。在文化区位上,郑州作为省会城市,是黄河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为契合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的总体目标和展示具体内容,需将生态保护修复与文化内涵相结合,夯实文物古迹、水文化遗产等节点的绿色基础,实现绿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治水文化、农耕文化的融合。

第二节 不足与挑战

一、三滩划分

滩区治理目前的主导理论是由黄委会提出的“三滩分治”,是针对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两省,将黄河从大堤向主槽的滩地依次分为“高滩”“二滩”和“嫩滩”,从而实行差别化的治理。“三滩分治”如何结合郑州的实际情况落地并起到有效管理是本规划中针对滩区的一项难题与挑战,实际空间的划分既要符合黄河安澜的要求,也要满足郑州实际保护利用的需求,并与各类管控要素相协调。

二、湿地修复

由于黄河天然水沙条件不断变化,黄河河道存在摆动的现象,湿地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加之人为扰动,如鱼塘、耕作等情况,导致滩区出现局部湿地退化现象。同时由于冬春季节农作物尚未发芽,期间存在大面积土地裸露的现象,大风天气,极易形成风沙源。因此如何有效修复摆动湿地,降低风沙影响,是滩区湿地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森林低质

由于范围内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幼龄林比例较高,人工林、纯林比例较大,林相丰度、健康度不高,森林乔灌草、落叶和常绿比例不合理等问题,叠加邙岭黄土高原的地质、土壤特征,区域森林整体蓄积不高、生态服务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易形成风沙源等问题,森林低质有待提升。同时在“7.20”郑州特大暴雨过程中,邙岭成为重灾区,因此急需开展系统性修复,提升区域森林质量。

四、绿廊不畅

规划范围内道路因为村镇、鱼塘田埂等形成较高的道路密度,但道路路网不成体系,通达性不强,邙岭和滩区之间东西不贯通,南北不衔接。同时由于用地问题,道路路侧绿化缺乏,且品质不高。因此构建系统完善的绿廊网络体系也是本项目的重点之一。

五、绿色发展

滩区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有良好的灌溉基础,具有开展休闲农业的基础,邙岭经过森林公园建设也形成一定的生态旅游基础。区域多为集体土地,大多数产业为农户自行经营,不成规模,发展存在一定的乱象。随着公众对自然郊野生活的向往,给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规划应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空间规划和集约化发展,适度开放不同程度的合理利用活动,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

六、管理不顺

滩区存在交叉管理导致管理不顺畅的问题。一方面受到行洪防洪、自然保护地、水源保护地、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不同部门和管控要求的约束,另一方面滩区在城市规划中一直处于规划之外的灰色地带,实际管理中易出现职责不清、权责不一的问题。因此亟需构建统一、规范、有效的管理要求、审批流程和监管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第三章  规划总纲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来历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响应“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强化郑州作为黄河干流的国家中心城市,需肩负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责任与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使命。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郑州大都市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要求,按照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思路分区分段推进黄河生态保护修复。为实现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大功能定位奠定扎实生态基础。

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低滩自然恢复,中滩生态重构,高滩修复利用的滩区生态系统和稳定健康的邙岭森林生态系统,以滩区和邙岭的生态空间为主战场,以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风沙源防治、生态系统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满足人民良好生态需求为己任,以绿色发展改革为主线,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州段筑牢生态本底,引领绿色发展,广泛惠民、富民,形成良性循环,交好时代答卷。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协调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绿色筑基。推动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绿色发展转变。统筹协调各层级、各部门在滩区、邙岭保护与发展在生态方面的相关需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理念,对滩区、邙岭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湿地和森林资源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惠民、生态富民产业等内容进行全面规划,构筑沿黄国家级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二、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

规划应符合黄河行洪管控边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地五大类限制因素条件。在限制中寻找突破口,理顺滩区管理、准入、审批流程,逐步恢复滩区、邙岭自然生态系统,构建适宜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坚持系统研判,问题导向

借鉴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滩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经验,系统分析规划范围生态系统、资源保护以及生态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求,以问题与需求为导向明确规划目标、空间布局、任务措施等内容。

四、坚持科学引领,合理布局

以保障和促进黄河安澜为基础,在“三滩分治”理念基础上,结合郑州实际情况,将流量法、高程法叠加,通过生态服务价值法进行验证,与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充分协调,划分郑州的三滩。在三滩基础上进行总体布局,并充分考虑各县市区生态区位、生态产业发展特点。

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根据三滩自然条件、土地类型及植被类型等情况,宜湿则湿,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产则产,因地制宜地开展保护、修复工作,立足滩区、邙岭沿黄各县市区发展实际,并比较优势,加快转变粗放发展方式,加大生态惠民服务半径,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各区段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六、坚持绿色发展,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宏观把控作用,理顺体制机制,推动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与林长制、河长制协同发力,为构建流域内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城乡统筹保护和发展格局奠定基础。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性,增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鼓励支持绿色产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探索黄河滩区新经济增长点从而反哺生态,良性循环。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把黄河郑州段滩区和邙岭生态专项规划作为一项艰巨、长期和系统性工程,分三期实施,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一、把握五线为纲

严守行洪管控边线要求、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底线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严守水源保护地要求,符合自然保护地管控要求。

二、解决六大问题

解决三滩划分的问题、湿地修复的问题、森林低质的问题、绿廊不畅的问题、绿色发展的问题和管理不畅的问题。

三、实现四个转变

从条块保护向系统保护转变,将各部门不同红线、不同管控要求统一整合、分类、分级,为资源统一管理奠定基础。从碎片治理到系统治理转变,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生态环境整体增效。从一刀切向科学治理转变,从严格保护的管理模式,向细化空间、细化使用模式转变,合理保护和利用资源。从传统管理到智慧管理转变,建立区域项目的准入清单、智能化监控和管理平台建设,精准的灌溉体系等。

四、推进三大示范

绿色筑基示范,创新地采用生态服务价值法验证不同路径的“三滩分治”方法,结合黄河中下游水文特征实现湿地自然修复,结合风沙沉降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滩区、邙岭风沙源综合治理,采取生态隔离兼顾防洪,探索生态补偿等方法。

良性循环示范,打造分区差异特色,实现产业在空间层、产业链、时间层的多重增效,实现单位生态服务价值、生产价值双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反哺生态。

智慧管控示范,从前端、中端和末端三个层面,建立满足生态系统、灾害和人员全面统一管控的指挥平台,满足区域覆盖管理部门、管理机构众多,实现信息处理及时、管控运行长效、稳定的示范。

第四节 目标愿景

一、总体目标

郑州三滩分治试验区:科学划分空间,为全面保护黄河滩区湿地资源,在保障黄河安澜前提下,探索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黄河长久安提供实践经验。

郑州北部生态屏障区:创新解决问题,为根治北部风沙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问题,实现“北静”发展目标和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支持。

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系统布局工程,为承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提供项目支撑。

二、阶段目标

五年(近期2021-2025年)塑造:蓝绿交织——梳理生态结构肌理,勾画生态屏障底色,即基本完成《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内容,实现空间肌理清晰,蓝绿交织发挥各自生态功能。

十年(中期2026-2030年)织就:锦绣岸滩——全面提升景观品质,广泛实现生态惠民,即进一步开展相应保护修复工程,提升植被盖度、丰度,物种多样性,完善滩区、邙岭生态修复和林相改造的整体景观效果。

十五年(远期2031-2035年)实现:秀美河山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即完成滩区和邙岭生态空间与生态产业相适应,实现高效、高质量运转,让黄河郑州段给人留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印象。

表3-1 规划目标表

指标

2020

(现状)

2025

(约束性)

2035

(预期性)

滩区湿地保护率(%)

91.79

92.57

93.02

邙岭森林覆盖率(%)

42.34

44.98

45.50

森林乡村数量(个)

0

17

27

郊野公园数量(个)

1

4

8

三、规划愿景

“生态筑基打造秀滩青山,和谐共生实现惠民兴产”

通过“四乱”清理、湿地修复、风沙源防治、灾后重建、森林提质等任务实施,系统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实现“绿色筑基”。在良好的空间肌理基础上,进一步提质增效,通过植被科学选择、种植结构调整,营建点线面不同空间景观,实现“秀滩青山”。通过良好的环境营造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人与以鸟类为代表的区域主要保护对象“和谐共生”,并通过示范基地、惠民园区、廊道绿化以及森林小镇、乡村等打造,为当地居民带来实惠,坚定绿色发展信心,实现“惠民兴产”,并有效反哺生态。

第四章  规划布局

在充分把握行洪管控边线、坚守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水源保护地和自然保护地管控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郑州市滩区生态地理结构、行政区划、三滩分治等场地现状及需求,结合《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总体规划》上位规划“一屏、两片、四楔、九水、多廊、多园”的生态总体布局,对接《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森林郑州生态建设规划(2020-2035年)》《2021年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和重大项目》等上位规划的相关要求以及郑州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着力构建“一带、三区、六组团、多廊多点”的总体布局。

一带:即“邙岭—大堤生态屏障带”。三区:即“西部山水生态修复区”“中部城河生态融合区”和“东部滩地生态协调区”。六组团:即“巩义组团”“荥阳组团”“惠济组团”“金水组团”“郑东新区组团”和“中牟组团”。多廊:即滩区、邙岭各级道路绿化形成的绿廊、绿网。多点:即依托森林和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迹以及观光园、采摘园、农家乐等组成的重要节点。

第一节 “一带”

范围:指滩地以南有一定高度的屏障区域,主要依托邙岭和黄河大堤已建成的沿黄生态廊道。

目标:厚植基底、生态屏障

发展定位与重点:通过实施西部邙岭绿化提升,与东部沿黄生态廊道衔接,打造成郑州北部生态屏障带,发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完成郑州大都市圈生态廊道重要建设任务。

第二节 “三区”

根据实际地貌特征、生态建设基础等因素,通过系统配置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划分为“西部山水生态修复区”“中部城河生态融合区”和“东部滩地生态协调区”,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

一、西部山水生态修复区

范围:巩义市和荥阳市。

目标:综合治理、稳定增效

发展定位与重点:统筹邙岭水土流失治理和山体绿化提升,大力开展滩地清理、湿地恢复、农田梳理改造,在保障山滩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依山傍滩区位优势,形成生态、景观、产业有序发展、全面增效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区。

二、中部城河生态融合区

范围:惠济区和金水区。

目标:多彩岸滩、生态惠民

发展定位与重点:进一步梳理生态空间,加强湿地生态保护,连通绿道网络;整合优化现有园区,开展合理利用,如滩地公园、花卉博览园以及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生态、防洪、休闲、产业为一体的城河生态融合发展区。

三、东部滩地生态协调区

范围:郑东新区和中牟县。

目标:人鸟共生、多元共融 

发展定位与重点:依托中牟鸟类栖息地和现有经果林基础,进一步加强湿地生态修复,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果粮药多元结合的栖地、林农、创新的滩地生态协调区。

第三节 “六组团”

基于“三滩分治”的限制要求,结合城市形象特色、发展需求等因素,从区位优势、资源特点、产业延伸三个方面出发,根据行政区划打造六个生态组团,实现从自然恢复、生态重构、修复利用三个方面的各具特色,差异发展。

一、巩义组团

发展定位:凸显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以河洛汇流、森林康养、规模农业为特色。

重点与目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点开展伊洛河口湿地治理、邙岭绿化提升、郊野公园建设。打造湿地休闲、森林康养名片。

二、荥阳组团

发展定位:凸显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相结合,以万亩荷园、万亩樱花、万亩石榴、王城遗迹为特色。

重点与目标:以生态惠民产业、邙岭绿化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以及廊道绿化提升建设为重点。形成春赏樱花、夏观荷花、秋品石榴、冬观古城的全季生态观光组团。

三、惠济组团

发展定位:凸显城河融合,以黄河文化公园、滩地公园、湿地公园、花卉产业、生态休闲、慢生活体验为特色。

重点与目标:结合三滩分治,以低滩自然恢复、中滩生态重构、高滩修复利用建设为重点。打造“三滩分治”示范区,为惠济区相关产业发展持续助力。

四、金水组团

发展定位:凸显城河融合,以自然风光、黄河文化、金色稻田为特色。

重点与目标:以进一步加强高滩防浪林风沙防治、丰富高滩惠民园区内容为重点。打造城河融合展示区,结合生态廊道建设,塑造多彩四季景观。

五、东区组团

发展定位:凸显生态宜居新区定位,以科技示范展示为发展特色。

重点与目标:以湿地保护、绿色有机示范基地、生态休闲体验园区建设为重点,打造集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体验于一体的都市田园。

六、中牟组团

发展定位:凸显文创时尚的区县定位,以鸟类保护、生态荷塘、林农融合、农科示范为发展特色。

发展定位与重点:以鸟类栖息地保护、林农创意示范、林农科技体验为重点,打造“鸟类天堂”“科创林农”两大名片。

第四节 “多廊多点”

一、多廊

范围:依托东西向道路,形成沿黄生态廊道、滩区和邙岭生态廊道为纬,其他南北向道路和乡村道路、生产道路为经的绿廊网络体系。

目标:东西连通,南北织网

发展定位与重点:衔接开封、洛阳,实现郑汴洛生态廊道贯通,为各组团区域发展奠定基础。建设以沿黄生态廊道(大堤段+邙岭段)、滩区生态廊道(Y001+滩地公园等滩区道路)为一级绿廊,南北向连接路网为二级绿廊,其他乡村道路、生产道路为三级绿廊的绿廊网络体系,将重要节点串珠成链。

二、多点

范围:依托各组团内部打造的滩地公园、郊野公园、遗址公园以及各类文化、休闲、采摘观光园。

目标:串珠成链,彰显特色

发展定位与重点:利用绿廊体系建设,连通节点。重点建设河洛湿地公园、玉门古渡、古柏渡、万亩荷园、汉霸二王城、黄河地质公园、黄河文化公园、江山路节点、天河路节点、滩地公园、马渡观河、稻田公园、水中心、赵口、九堡等重要节点,同时合理布设停车场、厕所等服务设施,提升滩区和邙岭生态游憩功能。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