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8942847/2022-00030
  • 郑州市物流口岸局
  • 口岸,“十四五”
  • 2022-09-28
  • 2022-09-28
  • 通知
  • 郑物组〔2022〕1号
  • 有效
郑州市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郑州市“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9月28日

郑州市“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

 

口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门户,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十三五”期间,郑州市口岸发展成就显著,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内陆口岸之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迈入新征程,系统性谋划“十四五”期间口岸发展,对郑州市构筑国家内陆高水平开放高地意义重大。根据《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结合郑州市口岸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郑州市口岸在设施建设、服务功能、对外开放通道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服务于中原城市群建设和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发展现状

口岸开放格局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郑州市已建成“2+2+9”的口岸设施体系,航空口岸、铁路口岸持续高水平、常态化运作。2020年,航空旅客吞吐量2140.7万人次,居全国第11位;航空货邮吞吐量63.9万吨,居全国六强,同比增长22.5%,增速居全球大型机场首位,客货运规模持续保持中部“双第一”。郑州国际陆港“一干三支”海公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正式验收,中欧班列(郑州)成为全国五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2020年开行1126班,综合运营能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新郑综合保税区、经开综合保税区持续健康发展,在全国127家综合保税区首次综合评估中,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名列第9名,居全国A类行列;经开综合保税区名列第55名,居中西部地区B类行列。陆续申建整车、药品等九大功能性口岸与海关指定监管场地,成为内陆海关指定监管场地种类最全的城市。

口岸服务功能持续提升。“海关改革2020”落地见效,“两步申报”应用率进一步提高,“两段准入”监管作业改革深入推进。航空口岸全面实施“7×24小时”通关,铁路口岸推行“7×24小时”预约通关,率先实现“一口受理、关检通办”,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56.2%和78.9%。中国(河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为全省进出口企业提供“一站式”大通关服务,申报量覆盖率居中部第一。全面推行无纸化作业和通关一体化改革,精简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实施证件网上申请、网上办理和联网核查,口岸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对外开放通道不断拓展。“空中丝绸之路”辐射力不断增强,在郑运营货运航空公司49家,开通全货机航线51条,通航点63个,郑州机场基本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陆上丝绸之路”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形成“十六站点、七口岸”国际货运班列体系,实现每周去程16班、回程18班高频高质开行。“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新增上海、宁波2个到发港口,获得“郑州港”国际代码。“网上丝绸之路”取得新突破,入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先导城市、全国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城市,成功举办全球跨境电商大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五位。

口岸产业集聚初显成效。实施“中欧班列(郑州)+”工程,持续推动“运贸一体化”发展,推动保税仓储、多式联运等融合发展。国际邮件枢纽口岸进境邮件超400万件,同比增长50%,增速居全国第一位,中欧班列唯一进口邮件试点线路全线贯通。药品进口口岸正式投入运营,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业务持续提升,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业务爆发式增长。跨境电商实现 9610、9710、9810 及 1210监管模式全覆盖,首创1210网购保税进口模式和“网购保税+线下自提”新模式,获批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2020年,郑州跨境电商交易额133亿美元,郑州海关验放跨境电商进出口清单2.43亿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入选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正面监管模式”等两项创新成果入选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创造跨境电商领域“郑州模式”,规模和应用水平居全国前列。 

(二)形势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郑州加快建设以口岸为核心的国际门户枢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及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为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有效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建设,郑州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力度,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模式创新,支撑、引领国际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变革,构筑辐射全球的国际门户枢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要求郑州口岸持续拓展外向辐射网络。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网络,是我国“十四五”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扩大“空中、陆上丝绸之路”辐射网络,郑州必须进一步夯实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地位,着力织密国际航线网络,以共享、开放为基点,强化沿线国家和地区协调发展,提升国际供应链组织能力与韧性,创新通关组织模式,推动形成要素自由流动、区域协调互济新局面,切实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辐射能级。

对标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要求郑州口岸不断优化创新治理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口岸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立足对标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最前沿,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排头兵。因此,郑州必须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符合国际变化的监管、治理模式,提高查验效率,缩短通关时间,优化通关环境,切实支撑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求郑州口岸持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科技以及产业格局面临深度重塑,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我国国门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大挑战。为始终守护好国家安全稳定,郑州口岸必须加大查验力度,提高防恐反恐、打击非法出入境和走私等查验能力,完善口岸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对进出境人员、货物检疫查验,确保国门安全。

面对新要求、新机遇、新任务和新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郑州口岸发展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从运行效能看,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运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智慧化建设看,智慧口岸建设层次不高,智能化、数字化有待加强。从设施功能看,兼具多种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功能的公共查验场所亟须加强。从口岸经济看,口岸产业体系不够健全,产业带动支撑能力不够强劲,尚未实现口岸经济集聚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立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度融入大循环双循环为核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一门户、两高地”的总体开放战略,按照“口岸+综合保税区+指定监管场地”的基本思路,优化口岸设施建设,强化口岸辐射能级,完善立体化口岸服务效能,提升口岸智能化发展水平,打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口岸经济新高地,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智慧的现代化口岸体系,为郑州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协同发展。全力推进口岸管理体制、机制、模式改革创新和科技创新,探索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和新动能。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共享共用和口岸间通关服务协同,提高口岸设施利用效率,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口岸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统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为口岸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引导口岸相关产业错位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口岸相关设施建设和运营。

智慧引领,集聚发展。顺应现代化口岸建设新趋势,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应用,推进口岸服务功能调整优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进口岸经济培育,增强口岸服务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口岸对于产业集聚发展的带动作用。

安全保障,维护稳定。提高口岸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口岸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把安全发展贯穿口岸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切实加强口岸防疫、反恐和防走私等安全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维护稳定和安全,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口岸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口岸开放能级显著提高,口岸开放通道、平台、环境更加优化完善,口岸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先进位次,“平安、效能、智慧、法治、绿色”的“五型”口岸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建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开放立体、智慧安全、绿色低碳、口岸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口岸体系。

——提升航空口岸能级,引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完成新郑综合保税区三期与机场北货运区重叠区口岸功能整合,航空口岸基础设施和查验场地进一步优化,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保持现有业务规模稳步提升,增值服务拓展延伸,实现口岸经济集聚发展。航空口岸、新郑综合保税区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地位。

——强化铁路口岸功能,中欧班列(郑州)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依托铁路口岸、经开综合保税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服务最优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运行规模、质量保持全国前列,成为中部地区铁路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示范效应显著提升。

——基本形成多层次口岸设施网络格局。服务全域开放经济发展的三级口岸设施布局建设取得重大成效,航空口岸、铁路口岸设施功能全面完善,新郑综合保税区扩区工作全面推进,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建设,进境植物种苗、木材指定监管场地申建工作持续推进,对区域外向型经济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口岸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力争新增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1个。

——加速形成辐射全市的口岸经济。“十四五”期间,依托口岸设施建设以及服务效能提升,加速培育以航空口岸、铁路口岸为主的口岸相关产业,联动航空港高铁物流基地、上街站、薛店铁路物流基地等,基本形成要素高度集聚、服务高质高效、创新引领能力较强的口岸经济生态圈,培育口岸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服务和带动中部地区对外经贸合作的开放型高地。

——建设现代化“五型”口岸。切实保障民生发展需求,着力提高风险预警能力、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建成平安口岸。深入推进口岸“放管服”改革,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推广,提高通关便利化整体水平,货物通关效率位居全国口岸前列,建成效能口岸。加快建成口岸大数据平台,完善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高标准、全方位打造智慧口岸服务体系,建成智慧口岸。提高口岸法治化治理水平,通关流程更加规范、透明,口岸通关成本明显降低,建成法治口岸。加快口岸绿色化改造,提升绿色设施建设和装备、技术应用水平,建成绿色口岸。

力争到2035年,将郑州口岸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枢纽口岸,进境指定监管场地种类实现全覆盖,完成以航空、铁路为主的现代口岸体系建设。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互鉴高地,经济外向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口岸在国内大循环节点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连接点的核心地位充分显现,助推郑州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表1 “十四五”时期郑州口岸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2020年
2025年年均增速属性
航空口岸
1

郑州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万吨)

45709.2%预期性
2

郑州机场出入境旅客(万人次)

--320--预期性
3

郑州机场国际航线(条)

419017%预期性
4

郑州机场通航城市(个)

4610017%预期性
铁路口岸5

中欧班列国际直达线路(条)

82533%预期性
6

中欧班列开行列数(列)

1126500038%预期性
7

铁海联运开行线路(条)

81517%预期性

进境指定

监管场地

8

邮政口岸进出境业务量(万吨)

2.57618.5%预期性
9

肉类口岸进口业务量(万吨)

2.27517.1%预期性
10

粮食口岸进口业务量(万吨)

4.51535%预期性

口岸经济

11

保税物流进出口值(亿元)

438165009.6%预期性

   


(四)发展布局

“十四五”期间,贯彻“一门户、两高地”开放战略要求,按照“口岸+综合保税区+指定监管场地”的基本思路,构建“2+3+N”的口岸设施布局,即以航空口岸、铁路口岸为核心,新郑综合保税区、经开综合保税区、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开放平台,多个进境指定监管场地为补充的三级口岸设施空间布局。 


 图片1.png

图1 “2+3+N”口岸设施空间布局示意图

三、强化口岸辐射能级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高标准打造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依托郑州国际陆港郑州经开片区,打造以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为特色的陆上对外开放综合平台,加快推进“关铁融合、口岸叠加”的大监管区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新片区,加快相关铁路口岸功能向片区迁移,按照前瞻30年、年承载能力“万列、千万吨”的目标要求,打造以陆空联运、高铁快运、中欧班列、区域分拨集散为主的世界级国际陆港。加快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线束扩容、中欧班列集结调度指挥中心以及汽车口岸物流商务C区建设运营,推进智慧场站管理平台、中欧班列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跨境商品处理分拨中心、关铁合一大监管区、中欧班列国际集装箱研发共享中心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配套设施建设。

高质量推进航空枢纽口岸建设。推进机场三期建设,完成北货运区和第三跑道建设,适时启动南货运区和第四跑道建设,全面增强郑州机场综合保障能力。推进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航空货运配套体系。完成新郑综合保税区与机场北货运区重叠区域等海关监管设施配套建设,强化供水、供电、供暖、通讯等基础保障。积极推进新郑综合保税区扩区,加强综合保税区扩区选址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有序推进综合保税区扩区相关设施建设,提升新郑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

建设全国领先的邮政枢纽口岸。高水平规划建设郑州邮政口岸综合枢纽基地,建成全国最大国际邮件快件陆空综合集散中心。建设全国快递集散中心,实现国际邮件快件全国范围内集散、分拨、转运。加快推进建设郑州国际航空快递物流核心枢纽基地,增强邮(快)件集散交换和配送一体化服务能力。

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场地建设。支持卢货航依托药品进口口岸建设进口药品集散中心,升级改造冷链药品仓库,实现与卢森堡药品口岸运营体系标准和运作模式对接。依托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监管场地、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等,不断拓展国际冷链运输业务,建设国际冷链物流查验中转中心,提供肉类、水产类、水果等商品现货交易、冷链仓储、分割加工、分拨配送等服务。积极推动澳洲活牛等指定监管场地扩大业务规模和辐射范围。围绕上街区,申建进境木材指定监管场地。进一步完善口岸体系,适时申建植物种苗等指定监管场地,申报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


专栏1  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郑州航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货运设施。建设机场北货运区口岸基础设施,建成投用监管查验区、功能性口岸集中查验区(生鲜冷链处理中心)、机组人员专用通道、业务用房等设施设备。

国际客运设施。适时启动T1航站楼改造,规划建设符合口岸监管、边防检查、疫情防控、检验检疫等标准的场地设施。完善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设备。

二、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示范工程

提升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集疏运能力。全面建成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成铁路口岸大监管区,完善保税功能,改造建设内外道路、货车倒(接)驳停靠场地,实行内外贸货运线路及场站分离,集装箱作业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以上,作业区视频监控率达到100%,建成2线4束以上集装箱装卸线,国际集装箱到发能力达到60万标箱/年以上,打造国家级中欧班列运营和公共服务中心。

高水平规划建设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新片区。有序推进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口岸关铁一体查验区、多式联运中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铁路专用线、集装箱共享维修中心和配套指定监管场地等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陆港功能区规

划建设,建设公铁空多式联运中心、国际邮件陆运枢纽口岸以及班列商品集散分拨中心、进口商品批发交易中心。

三、功能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建设。结合医药消费市场需求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拓展药品进口品类,完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打造内陆地区重要的进口药品集散分拨中心。完成郑州国际陆港汽车整车口岸二期建设,推动航空口岸拓展汽车整车进口业务,在综合保税区探索开展平行进口汽车展示交易,建设中部进口汽车贸易物流基地。建设郑州肉类口岸二期项目,打造全国性进口肉类贸易物流中心。创新开展粮食配额交易、期货保税现货交割、粮食跨境电商贸易等业务,建设全国重要的国际粮食现货期货交易加工基地。建设完善储藏、配送等冷链设施设备,建成投用郑州机场北货运区综合性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水果和鲜活商品进口基地。拓展活体动物进口业务,建设形成隔离检疫—运输—繁育等全产业链条,打造中部地区进境种用动物集散基地。围绕上街区,申建进境木材指定监管场地。

   

(二)畅通口岸对外通道

织密航空对外开放通道。用好第五航权,支持郑州机场加大货运包机引进力度,鼓励、支持定期航班开行,吸引更多集疏能力强、覆盖范围广的航空公司开辟、加密客货运航线,构建骨干航空网络。加快培育本土货运航空公司,织密国内航空货运网络。欧洲方向,重点开通至莱比锡、科隆、华沙、马斯特里赫特等航线;美洲方向,重点开通至达拉斯、迈阿密、哈利法克斯、亚特兰大、洛杉矶、辛辛那提、圣地亚哥等航线;亚洲方向,重点开通至曼谷、东京、河内、阿布扎比等航线;大洋洲方向,重点开通至悉尼、墨尔本等航线;非洲方向,重点开通至吉布提、内罗毕、约翰内斯堡、亚的斯亚贝巴等航线。

完善国际陆路通道。依托郑州国际陆港,打造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以陆桥通道为主轴,围绕国家铁路和公路主通道,串联相关国家地区中心城市,巩固“十六站点、七口岸”国际货运班列体系,做强中东欧、西欧、中亚和东盟线路,推动郑州至芬兰赫尔辛基线路常态化稳定开行,适时开通中欧班列(中豫号)至丹麦、西班牙、越南等国家的线路。充分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东向加强与沿海地区重点港口的联盟合作,拓展日本、韩国等中转集拼业务;南向不断拓展东盟货运通道,深化提升与东盟十国经贸合作水平。

畅通海铁联运通道。拓展郑州至上海、宁波、广州、深圳、防城港的“一站式”海铁联运班列,探索开行桂郑欧、粤郑欧的省际合作班列和海铁联运班列。依托“郑州港”内陆启运港优势,通过海铁、海公等多式联运方式,促进海港港口功能向“郑州港”转移,提高国际货物中转能力。探索日韩、东南亚等近洋航线,与“郑州港”开辟国际海铁“一单制”物流大通道,采取港到港直达方式,减少挂港、提高航速,缩短物流运作时间。适时探索内陆航运与沿海港口、国际陆港联动的中转联运服务。

专栏2  航空口岸对外通道建设工程

国际地区货运。开通国际地区货运通航点(城市)60个、货运航线50条。全力打造3个主要货运通道:郑州—日韩—北美方向,加快建设中美快线,加密至芝加哥、亚特兰大、洛杉矶、安克雷奇、首尔、小松等航线;郑州—欧洲、中东方向,加快建设中欧快线,加密至布达佩斯、伦敦、莫斯科、马斯特里赫特等航线;郑州—东南亚—澳洲方向,加密至新加坡、吉隆坡、墨尔本等地航线。

国际地区客运。力争开通国际地区客运通航点(城市)40个,客运航线40条。开通或恢复至澳洲(悉尼、墨尔本)、欧洲(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芬兰赫尔辛基、卢森堡)、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韩国(首尔、济州岛、釜山)、日本(东京、大阪)、泰国(曼谷、普吉、清迈)、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金边、暹粒、西哈努克港)、越南(芽庄、岘港、胡志明、河内)、印度、印尼、港澳台地区等客运航线。力争开通德国法兰克福、新西兰奥克兰、北美、中东及北非航线,建成国内领先的中转衔接型口岸。

  

(三)健全口岸集疏运体系

拓展机场卡车航班网络。不断巩固、加密卡车航班集疏通道,实现300 公里以内全覆盖;持续扩大“卡车航班”覆盖范围和运营规模,在300公里—1000公里范围内形成卡车航班竞争新优势;逐渐实现1000公里内对京津冀、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及关中城市群、武汉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卡车航班集疏通道全覆盖。

构建“十字型”国际班列集疏网络。增设国内办事处,拓展货物集疏专线,打造以京广、陇海铁路干线为主通道,各地铁路网络为分支,连接国内重点省会城市、直辖市、沿海港口城市的班列货运集疏通道。依托陇海通道,向西部地区延伸,建设串联东西的班列集疏网络;依托京广通道,开拓串联南北的班列集疏网络,打造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大宗物资区域中转调配枢纽,构建“十字型”班列货运集疏网络。

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功能优化,推动多式联运深度融合。探索利用航空港站高铁物流基地资源,发展高铁快件运输。加快航空港站与机场衔接,大力推广陆空联运模式。优化空空中转服务,拓展航线网络覆盖范围。探索制定“国际舱单一体化”标准,积极推进运输单元和转运设施装备标准化,参与国家与行业标准制定。

整合优化口岸周边集疏运道路。依托省道S102改扩建、新建焦平高速至省道236连接线新建、G107线东移改建(二期)等工程,完善集疏运道路系统建设。依托京港澳高速、机场高速、G107、南三环、航海东路、华夏大道等,完善郑州国际陆港、郑州国际物流园区、郑州航空港“铁、公、机”之间的区域物流通道,实现业务功能协作。推动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向南延伸万三公路、前程大道等,打通国际物流园区与航空港之间更多物流通道,缓解G107、华夏大道货运压力。

(四)提升口岸协作能力

推动口岸与省内城市协作。联动全省口岸,积极探索“一次申报、分步处置”通关模式,增强口岸就地报关、订舱、装拆箱、结汇、签发提单、出口清关等设施协作。探索全省适用的口岸物流联检联动和国际物流便利化机制,增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内陆沿海通关协作能力。加强口岸与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的联动发展。强化郑州铁路口岸与洛阳、商丘等城市协作,大力发展辐射全省的中欧班列“集拼集运”业务。

高效联动国内沿海与沿边口岸。加强与天津、青岛、上海等沿海港口合作,充分利用郑州港代码,实现港口功能前置,建成辐射中原的内陆港,打造河南箱管中心。全面落实口岸承接沿海口岸执法作业前推后移工作,加强与水运口岸合作,提高口岸通关能力。强化与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满洲里等边境口岸合作,开展“关铁通”、集拼集运等模式,争取铁路通关份额,协同提升通关效率,提升中欧班列辐射能级。

加强口岸国际分工与合作。鼓励本地企业参与境内外进出口展会,支持开展国际市场准入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境外商标注册等业务,支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展示中心。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合作,加强与德国、日本等重点机械制造国家技术合作,创新机电设备精品中欧班列组织模式,提升郑州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优势,加快引致国际货代、转口贸易等新型市场主体,扩大口岸集聚辐射能力。依托药品进口口岸,加快发展医疗服务贸易、医药产品贸易,搭建郑州大健康产业进出口服务平台。发挥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制度优势,推动“电商+外贸+郑州制造”深度融合,打造千亿级跨境电商产业集群。

四、提升口岸服务效能

(一)拓展口岸服务功能

延伸进境指定监管场地服务链条。鼓励粮食贸易龙头企业依托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提供粮食集采、进口、中转分拨、配送、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打造进口粮食集散、交易中心。利用综合保税区不需粮食进口配额、保税加工后可转内销等政策,在区内延伸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的价值链条至保税加工和保税服务。依托进境肉类、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在口岸附近布局建设国际高端生鲜集散中心和贸易中心,满足中部地区上亿人口日益增长的高端生鲜消费需求,并辐射带动全市食品产业和冷链物流产业升级。针对性制定进口药品通关、查验流程,适时探索拓展进口医药名录,积极发展医药冷链仓储、冷链运输和包装等配套产业,协调相关各方,打通中欧班列运输药品通路。合理优化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政策,推进进口汽车从“落地征税”向“保税仓储”模式转变,打造辐射中西部地区的进口整车集散中心。强化邮政枢纽口岸服务功能,常态化开展班列运邮服务。以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药品为突破口,多渠道引进进口药品经营企业,完善非处方药(OTC)跨境电商进口服务。

推动进境指定监管场地多元一体发展。按照内陆口岸进境货物的特性和发展需求,按照“应有尽有、提前建设”的原则,适时申建植物种苗、木材等进境指定监管场地,补齐海关特殊监管场所类型。充分利用机场南货运区预留空间,规划进境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检测检验、储存功能,实现资源共享。适时在薛店铁路物流基地、上街站拓展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区,配备进口汽车检测线。

提升口岸物流服务功能。完善航空口岸配套设施保障体系,优化温控物流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供应链基地等物流功能,提升冷链物流、航空快件、活体动物、危险品、超规货物等货物专业化物流水平,配套设置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和检验检疫集中检查区。建立机场航空邮件快件“绿色”通道,提供快速通关、安检、配载、装卸和交接服务。适时开通首尔、大阪、列日、法兰克福等邮件运输专线。整合服务中西部市场的跨境电商班列,为中西部地区特色产品外销提供更好的国际物流服务。

(二)推进口岸业务协同

持续推动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通过公共监管场地减少重复查验环节,优化通关查验流程。根据不同产品特点,通过前置服务、后续监管、信息共享、执法合作等方式将口岸通关现场非必要执法作业前推后移,促进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提升通关效率,降低口岸运营成本。结合航空口岸扩能改造,推进口岸自助通道查验系统建设,提高旅客通关效率。

促进口岸查验与国际物流业务协同。以海关、海事、铁路、民航等部门通关物流状态信息为基础,整合运输工具动态信息、集装箱信息、货物进出港和装卸等作业信息,形成完整的通关物流状态综合信息库,提高进口货物“提前申报”比例,提供全程状态查询服务,方便企业及时掌握通关申报各环节状态,合理安排物流作业。

推进口岸查验与国际贸易业务协同。加强市场监管、税务、海关、银行、商务等相关部门配合,解决进出口报关、结汇和退税单证收集等方面困难和问题,推动出口加工、进口落地、物流配送、交易结算等关键环节顺畅运行、协调发展。全面创新多元化税收担保方式,开展关税保证保险改革,积极争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担保改革试点。推进实施出口退税限时办结,确保及时足额退税。推动银企对接常态化,引导企业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探索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管理新模式,推广“清单核放、汇总申报”通关模式。

(三)提高口岸通行效率

优化口岸通关服务。优化通关流程,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完善联网申报、核查、作业的通关协作机制。利用“互联网+”,打通“关、汇、税、商、物、融”信息壁垒,简化通关流程。对不涉证、不涉税、不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物品实施卡口登记、核注清单管理等便捷进出区管理模式。加快完善航空用燃料油退税、保税航油异地供应等监管和通关流程。采取分批送货、集中报关模式、电子闸门放行、无纸化电子通关、一单多报等模式,提高通关效率。推广“智慧通关”服务模式,实行数据自动比对、卡口自动核放,推进查验环节无纸化作业,提高非侵入式、非干扰式查验比例。

创新口岸监管模式。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赋予郑州铁路口岸进出境口岸功能和舱单(转关单)合并操作权限,探索推行中欧班列进出境货物提前申报、货到验放和启运地退税、国际中转等通关模式,拓展提前申报产品种类。加快推动综合保税区境外入区货物适用“两步申报”试点,创新库位监管模式,对保税和非保税货物实施货架储位管理。创新“空铁联通”监管模式,畅通口岸及监管场地间的物流运输渠道,实现国际货物空铁运输无缝联通。允许采信第三方评估认证结果,支持采信符合条件的企业标准等便利化措施。

提高口岸场站查验作业效率。实施非侵入式查验方式,对高级认证企业提高机检比例,符合条件的加大机检直放力度,减少货物开拆数量和查验时间。推广无陪同查验,鼓励企业选择“无陪同查验”或“委托监管场所经营人陪同查验”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部分进口商品综合运用“先放后检”“先声明后验证”、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手段提升通关效能。

(四)提升应急服务水平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根据《海关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郑州口岸监管现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指挥体系,健全预防机制,优化应急处置方式,强化应急处置的结束、善后处理及应急保障,分类型、分部门明确责权分工与奖惩细则,进一步筑牢口岸防线。

明确分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按照政治性突发事件、涉外事件、重大安全事件等三类突发事件进行分类,明确突发事件响应强度,细化应急处理细则,明确应急处理流程,做到“即现即报”“核实准确”“快速响应”。对于政治性突发事件、涉外事件等突发事件保持常态化监控,在保证秩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影响,确保口岸服务通畅。对于重大安全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强度,及时协调郑州市政府相关应急处理部门,协同参与处置。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防机制。探索创新进口冷链货物全程溯源新模式,确保所有进口冷链货物“来源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依托“智慧卫生检疫系统”,结合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对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和初步判定,及时分析其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根据口岸业务环境变化,加快口岸安全管理制度修订,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定期组织相关责任人员开展培训,适时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宣讲及应急演练。

提升多部门应急处理协同能力。健全口岸应急指挥体系,由郑州海关会同郑州市属地海关、物流口岸局、应急管理局、公安局、交通局、卫健委、消防等多个部门组建口岸应急指挥部,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确保“24小时”不间断监控。在发生重大安全事件,如火灾、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急症伤病、突发疫情等,及时上报应急指挥部,协调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力量协助口岸处理重大安全事件。

五、推动口岸智能化升级

(一)整合提升智慧口岸设施

加快口岸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大区块链、5G、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加强口岸场站、仓库、堆场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力度。积极推进智能卡口、智慧安防设备建设,加强场站内信息调度,优化口岸场站内人流、物流作业工序。加强口岸查验智能化建设,推进属地口岸和口岸查验部门建设旅客智能化查验设施和自助式通关系统和车辆“一站式”电子验放系统,建设智能验证台、自助查验通道等。推进普及集装箱空箱检测仪、高清车底探测系统、安全智能锁等设备的应用。

(二)打造智慧口岸服务平台

提高口岸数字化水平。依托口岸信息系统,加强口岸管理相关部门对进出境申报、物流监控、查验、放行、企业资信等相关信息的整合规范力度,推动各口岸查验监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口岸通关监管证件无纸化进程,推动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加快单证审核由纸质单证为主向电子数据为主转变,联检部门运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联网申报的报关单及随附单证电子数据进行审核、征税和验放。推行出口货物通关换证凭条企业端打印。支持龙头企业集成物流信息资源,打造集网上办单、业务受理、电子订舱、电子支付为一体的对外服务平台。

完善电子口岸平台功能。完善出口退税、口岸金融、物流综合服务等电子口岸平台服务功能,实现包含口岸管理相关部门、口岸运营单位、外贸企业、物流企业等主体的大通关流程全覆盖。推动口岸全面应用电子口岸平台,实现设备资源共享和各项业务网上办理。

积极推进智慧口岸建设。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广泛应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化配置口岸信息系统资源,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序协同,提高口岸服务响应能力。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充分挖掘利用电子口岸平台海量数据,提升运营分析、风险预判、决策辅助、企业信用评估等能力。推广物联网、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支撑口岸物流链智能化在途监管、动态空间展现等技术应用,实现业务全景展示与统一调度指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通关手机客户端应用,支撑企业移动申报,提升口岸通行效率。

推动口岸数据共享共用。推动口岸相关部门共享共用信息化平台,对航班、班列、港、货及其各类运输作业实时全过程监管。支持口岸管控大数据建设,助推口岸部门间数据互认共享通用。依托电子口岸整合全市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及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搭建综合通关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以组建企业联盟的形式,与海关搭建安全、快捷、高效的企业端口岸数据服务平台,提高企业风险应对及运营管理水平。

(三)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提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效能。支持口岸推广“单一窗口”模式,免费办理进出口相关业务,降低内陆外向型企业运营成本。积极开展“单一窗口”标准版应用推广及运营维护保养业务培训,深入重点企业进行现场督促指导,加快提升“单一窗口”服务企业的效率与能力。实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应用通报制度,分口岸汇总通报相关部门,营造合力推动氛围。

推动口岸通关可视化改造。依托口岸服务平台和“单一窗口”等媒介,强化口岸作业时限标准和口岸收费目录清单的公布与更新。借鉴“一站式”海运业务查询办理平台功能,在陆港、空港业务办理平台及时公开集装箱存箱、用箱信息,优化提箱预约、电子化放箱和精准提箱业务。强化企业端可视化服务,适时向进出口企业、口岸场站推送各环节通关状态信息,实现口岸通关全程可视化。

六、打造口岸经济新高地

(一)建设口岸经济发展平台

保持新郑综合保税区国内第一梯队地位。加快新郑综合保税区调整扩区建设,绩效评估成绩保持全国A类,重点围绕国际冷链、国际邮件转运等航空物流产业,合理优化扩区设施布局。鼓励新郑综合保税区依托手机检测维修业务,积极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保税检测和全球认证服务。发展以飞机整机、航空发动机、机场地面设备、航空研发、制造、维修设备等为代表的航空租赁业。适时发展以太阳能电池、单晶硅为主的半导体装备制造产业。

优化经开综合保税区建设与运营。加快推动经开综合保税区建设,适度核减非功能区建筑面积,优化功能设施空间布局。强化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多式联运中心联动发展,重点服务国际货运班列、跨境电商、汽车整车及粮食进口等业务,力争进入中西部地区A类综合保税区行列。鼓励经开综合保税区内现有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引进跨境金融、物流仓储等电商物流龙头企业,逐步实现综合保税区全面适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

B加快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形成与经开综合保税区产业错位、功能互补发展局面,打造辐射全省的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国际货物转运中心,积极申报郑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开展“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业务,建立健全服务于制造业等企业保税货物和非保税货物共同仓储、集拼、分拨、配送机制。进一步发展工业消费品保税仓储服务,探索开展工业品跨境电商“前店后仓”服务。

促进综合保税区与口岸联动发展。推动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从生产加工企业扩大到符合条件的贸易、物流仓储企业。加快推进药品进口口岸与综合保税区协同管理,建立与药品管理部门联系配合机制,鼓励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医疗器械等各类保税研发业务。支持整车进口口岸联动综合保税区开展整车保税仓储、保税展示交易业务,积极争取平行进口汽车保税仓储试点业务落地实施。依托郑州商品交易所,充分发挥进口粮食海关特殊监管场地和经开综合保税区保税功能,鼓励开展粮食期货保税交割业务。

培育保税服务新优势。加快引致金融类龙头企业,开展保税粮食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生产设备租赁服务,提供企业支付结算与保险服务。鼓励综合保税区内企业积极参加行业展会,进行广泛国际交流,开拓国际市场。预留航空口岸外籍飞机整机融资租赁所需用地,提前探索外籍飞机融资租赁模式。支持开展消费品和工业品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实现全面适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探索培育在综合保税区内发展软件测试、文化创意、期货交割、跨境医疗等新业态。鼓励、支持区内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文化创意、软件测试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以及外包设备维护业务。

(二)加快口岸经济集聚发展

推动航空口岸经济发展。依托航空口岸、新郑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面向欧洲及“一带一路”国家市场以电子信息、医疗健康为特色的国际航空产业集群。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智能控制系统制造及设计研发优势,构建以先进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打造“芯屏网端”产业生态。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基础,培育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休闲旅游、现代金融等产业集群。突出特点,塑造品牌,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外向型口岸经济区。完善邮政枢纽口岸服务功能,打造跨境电商寄递中心。

推动铁路口岸经济发展。依托铁路口岸,大力发展面向国内市场以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开行定制化精品中欧班列。加强郑州国际陆港与航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功能对接与业务联系,建立以公铁空“一单制”联运为核心的便捷运输制度。依托河南保税集团积极发展保税展示销售、进口商品直销、垂直电商、跨境电商、C2M等新业态,推动国际商贸业提质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探索拓展保税加工产品跨关区流转业务。吸引特色优势产业研发团队进驻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研发+保税加工”业务,提升特色产业出口竞争优势。

提升口岸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依托航空港站培育高铁货运枢纽中心,加强国际陆港新址与国际航空港、水港、高铁物流港“四港联动”,大力发展空铁联运、高铁快运等运输模式,探索开展生鲜产品冷链铁路快运服务。围绕上街站,重点整合中国(郑州)有色金属国际物流港、上街铁路物流基地等物流资源,培育郑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围绕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大宗商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开行精品中欧班列。

促进口岸功能与产城发展深度融合。提升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重要产业集聚区的服务联动作用,建设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口岸产业生态圈,有效引导口岸与产业发展互动,积极构建以口岸查验通关为核心,集国际物流、跨境贸易、产业服务、生活配套于一体的口岸产业体系。扶持壮大特色商品跨境展示交易中心,实现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扩大特色商品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创新发展跨境金融、国际会展、跨境电商培训孵化、综合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有序发展商务、酒店、公寓、餐饮等生活配套产业。

(三)促进自贸区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充分运用全国通关一体化政策,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互联网+海关”特色服务,实现“一次申报、信息共享”功能。鼓励注册在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的企业申请AEO认证,缩短企业海外通关时间。推行“先进区,后报关”制度,提高企业物流时效,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推广“分送集报”模式,扩大企业申报自主权,简化通关流程,减少企业申报次数。

持续推动口岸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抓住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空港新片区申建机遇,积极争取将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扩区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覆盖新郑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发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与国际空港、陆港叠加效应,将区域内综合保税区税收、海关监管方面等优惠政策与陆港、空港交通便利优势相结合。强化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开封片区联动试验和系统集成。全面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度联动,增强口岸在“双自联动”中的枢纽作用。

全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推动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制度创新,简化贸易监管、许可等证件办理流程,扩大跨境电商和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支持转口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提升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水平。大力创新税务服务新模式,打造“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新模式,将出口退税申报后一系列核查、服务程序前置,实现优化营商环境、降低税收风险、规范企业管理“三效叠加”。探索对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功能性总部等实施特殊财政政策,给予企业高管、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超减免,创造优良营商环境。

探索培育内陆型自由贸易港。参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标准,在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尝试“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自由贸易模式。在区内,适度放宽市场准入,落实“非禁即入”,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对具有强制性标准的领域,原则上取消许可和审批,建立健全备案制度。对于区内企业,按照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强法治、分阶段的原则,积极争取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四)增强内外贸易发展动能

创新“口岸+国际贸易”融合发展模式。统筹国内外市场的双地展销模式,开展进口商品展示交易,打造国际消费中心。依托国内市场的以内促外模式,加快培育发展经营模式、交易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销平台。打造优进优出的现代流通体系,加强与海关、铁路、机场、市场监管等部门沟通合作,建立铁空公水国际多式联运服务体系。

建设“口岸+国际贸易”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内陆地区免税商品市场,扩大国内优势产品国外展示销售规模,打造辐射国内外市场的国际化大型商品集散中心。培育双向拓展的骨干企业,畅通外贸企业国外对接渠道,以开设进口商品直营店等模式销售国外商品。建设进口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大型集散中心,扩大与日韩、东南亚等水果出口国客商合作,满足郑州市及中部地区国际化消费需求。

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新模式。鼓励跨境电商货运包机常态化运营。支持新郑、经开综合保税区内的跨境电商企业通过自建、合作、并购等方式延伸服务网络,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部署海外物流基地和仓配中心。积极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打造国际物流贸易中心。促进国内外企业加强在技术、产品、数据、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国际电商物流市场。

构建内外贸协同发展新格局。深化新郑、经开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和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试点,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加快内外贸市场对接,完善外贸企业转内销支持机制,对标国际先进标准生产内销产品,推动“同线同标同质”适用范围扩大至一般消费品和工业品领域,促进商品服务内外循环畅通。试点一批双循环示范企业,引导企业进一步优化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主动整合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出口进口“两类产品”优势,建设国内营销渠道和自主品牌,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互促、顺滑切换的良好态势,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五)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高水平建设国际物流中心。构建以郑州空港枢纽和卢森堡欧洲航空物流枢纽为核心支撑的国际航空物流“双枢纽、多节点、多线路、广覆盖”的发展格局,打造引领中部、服务全国、连通欧亚、辐射全球的轴辐式空港物流枢纽,增强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水平。依托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街区等,合理分配铁路口岸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国际陆港枢纽体系。发挥国际物流枢纽在连接欧亚国际消费市场、汇聚全球优质商品资源的优势,完善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国际商品集疏服务网络,加快跨境电商、大宗商品、整车进口、特色商品等国际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建设,打造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开放型经济和枢纽经济发展动力引擎。

提升口岸国际旅游服务水平。争取航空口岸入境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探索扩大停留范围至全省主要城市,提高国际旅游便利性。充分发挥郑州旅游特色,围绕重点文化旅游区,积极引进国际旅游服务企业,开展“跨境、全域”游,发展包括游览、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及配套服务的旅游全产业链。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组建旅游企业联盟,完善旅游信息服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依托“1210”保税备货模式,完善进口商品展示中心功能,着力打造“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创意研发”于一体的“商贸+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创新开发黄河生态文化旅游、中原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引入文创店、主题餐厅、酒店、咖啡厅等城市商业和休闲业态,积极争创生态旅游示范区、民族民俗文化示范区、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旅游品牌,打造集城市记忆、文化传承、休闲体验、生态文明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品牌。

推动口岸功能与高端服务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技术+管理+服务”“产品+服务”“技术+服务”等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适时培育国际综合服务产业平台,吸引相关企业设立总部基地或分支机构,重点将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成总部基地,提供报关服务、就业服务、总部基地、金融服务、法律咨询、财会服务、信用评估、保险服务等全链条一体化服务功能。

积极培育外向型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国际具有较强实力的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现代物流及电子信息企业的集团总部、区域总部和具有独立核算性质的功能总部,推动形成税源培植效应、要素集聚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促进“一带一路”资金融通,重点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区域性银行、保险及证券总部或机构,提供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供应链金融、商业保险理赔等服务。支持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设立法人金融机构、专业子公司、区域性中心、功能性总部、研发运营后台服务机构等,做大做强金融总部经济,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和服务体系。

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为依托,联动全省各地区会展资源,推动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博览会、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郑州国际工业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常态化开展,举办自主品牌展会,服务于口岸特色产业,提升区域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及国际影响力。积极承办多领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打造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等城市专属大型体育赛事品牌。畅通国际交往渠道,拓展外国领事机构、国际组织、商务代表处、跨国企业资源,适时建设领事馆区,吸引外国政府代表机构、国际机构落户郑州。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组织

推动规划组织实施。按照政府引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共同监督的要求,建立健全由市物流口岸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经济技术开发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海关等部门参加的市口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物流口岸局具体实施,完善口岸通关协调保障机制、口岸通关意见投诉反馈机制、口岸物流动态监测机制等三大保障反馈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口岸开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强化对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通关事项和其他综合事项的组织协调,形成全市推进口岸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合力,保证口岸运行安全、高效。

争取上位政策支持。统筹推进口岸协调工作,加强与海关总署、国家口岸办以及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交通厅、口岸办、郑州海关等部门协调沟通,争取更多口岸优惠政策。加强与各县(市、区)的口岸工作对接,积极协调各县(市、区)加强口岸管理职能,更好地开展口岸相关工作。

优化口岸管理部门职责。编制《郑州市口岸管理实施细则》,由郑州市物流口岸局牵头合理分解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强化工作协调配合,加大在资金扶持、土地供给、项目审批、通关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二)优化营商环境

创新与落实贸易税收优惠政策。允许租赁物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随租金递延缴纳。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对综合保税区内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餐饮食材等予以免税,对推进扩大出口和贸易便利化的试点企业予以政策性金融及税收优惠支持。对航空旅游、现代金融等重点开放领域企业和符合条件的健康医疗、文化娱乐、信息服务、装备制造等企业,提供相应财税扶持。

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发展政策。参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注册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企业或个人股东,因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行为而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部分,可分期缴纳所得税。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奖励,实行同北京中关村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同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政策。

规范口岸服务收费。围绕货物种类、特点,统一梳理口岸收费种类,制定分类收费标准,根据服务内容具体列出收费项目,对服务内容相近项目进行合并精简。对有限竞争性口岸经营服务,引入招标制度,鼓励市场经营主体公平竞争。落实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制度,实行目录清单动态管理。

(三)加强要素保障

强化口岸建设资金支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郑州口岸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以适当方式参与口岸建设。加强项目论证和储备,整合各类相关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

实施投融资政策创新。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完善金融支持口岸基础设施、口岸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机制。探索银行信贷支持口岸相关产业发展的途径与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战略合作,为重点产业项目提供银团贷款支持。

加强土地供应保障。贯彻国家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口岸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保障口岸建设用地需求,对重点口岸、重大项目实行建设用地计划优先保障制度,优先供给建设用地。根据口岸建设发展需要,及时开展土地整理和土地储备工作。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挖掘利用口岸人才资源。完善考核评价、选拔任用、交流配置、激励保障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大对口岸开发建设、口岸经济发展等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在人才落户、子女教育、社保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

(四)提升口岸治理

加强口岸法治建设。严格落实国家口岸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并公布市口岸相关部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研究将口岸通关记录纳入全社会诚信管理体系,根据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原则,实现差别化通关管理,引导企业、个人遵规守法。

强化口岸安全管理。明确与口岸安全运行相关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常态化口岸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口岸安防设施设备投入,提高查验监管科技水平。建立健全口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演练,增强口岸安防管控能力。

健全口岸统计体系。建立健全口岸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定期公布相关数据,为优化口岸布局、整合口岸资源、科学口岸运行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撑。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