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165075/2011-00027
  •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发展规划
  • 2011-07-08
  • 2011-07-18
郑州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 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郑州都市 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点领  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关键时期。为指导和推动我市就业和社会保 障事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郑州市经 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现制定《郑州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各级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解放 思想,全力推进科学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促发展、保民生为 落脚点,结合《郑州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具体部署,圆满完成了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一)多渠道扩大就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形势基本稳 定。“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积极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就业。5年内,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人数约63.5万人,城镇从业人员 不断增加,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明显提 高。全市累计有18.5万下岗失业人员和7.18万“4050”就业困难 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全市累计接收大中专毕业生26.2万人,高 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64 万人次。

(二)广泛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劳动者职业技能进一步提 高。“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了以  职业能力建设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 识水平的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发工作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合 格技能人才。 一是重点依托技工院校教育,加快各类技工院校的 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统筹规划,将市属10所技工学校合并 成立5所技师学院,进一步整合了技工院校资源,目前5所院校在 校生达到2.3万人,占全市技工院校的40%。二是通过巩固再就 业培训、创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  多元化、多层次和多形式的培训网络体系,我市技能人才总量不断  增长,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据统计,我市企业技能人  才总量为30万人,其中,初级技能人才5.2万人,占技能人才的 14%;中级技能人才20 . 1万人,占技能人才的67%;高级技能人 才5.7万人,占技能人才的19%,高级技能人才中,技师、高级技 师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了3.51%,比原来提高了近 一倍,较好地减轻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需求的压力。

(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加 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保险  覆盖面进 一 步扩大。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269万  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89.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  58.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为253. 1万人。 一是不断加大基金征缴力度,确保基金运行平稳,截至2010年底, 全市社保基金滚存结余122.37亿元,确保发放等社会保障的基金  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全市“两个确保”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 确保了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  率和社会保险费代缴率均达到100%。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  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三是通过一线督  导、管控结合等措施,完善现场和非现场的基金监督管理模式,进  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确保了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平稳  运行。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全市初步建立了 养老、失业、医疗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9月,根据国  家、省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实施  意见》,我市研究出台了《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实  现了与国家新农保政策的对应衔接。郑州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  来,实现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转轨, 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管理体系。“十一五”期  间,全市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累计支出失业保险金12.84亿元,拨付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1.7亿元。培训失业人员11.89万人(市本级8.88万人)。全市有8.26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市本级6.50万人)。

(四)新型企业工资分配和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机关事业 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工资制度改革的不  断推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企业调整工  资水平发挥了主导作用。以“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  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工资分配和调控  体系已经初步形成。2010年末,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2779  元,是2005年末的近2倍。机关、事业单位2006年开始进行的收  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同步考虑,分步实施,制度入轨,逐步到  位”的工作步骤,首先是基本工资部分全市实行统一的工资标准, 同时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行“阳光工资”,事业单位也在规范津  贴补贴基础上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国家在收入分配制度框架内进  行宏观调控,各地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当调整地方津补贴水平,我市机关事业人员工资水平有一定提高。

(五)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 间,我市劳动保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劳动监察和社保稽查执法力 度,加强了劳动争议仲裁能力建设。 一是积极构建劳动保障行政 执法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郑州市社会保险稽查大队和郑州市 劳动保障监察举报中心。全市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机构不断加大执 法力度,首创了社保多险种统一稽查体制,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大力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依法查处了大量劳动违法案件,责令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切实维 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做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网 格化、网络化)管理和执法模式试点工作。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手 段,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科学管理的新的监 管模式。三是充分发挥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积极作用。坚持把调 解作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提高案件调解成功率,让“重调解、慎裁决”落到实处。

(六)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紧紧围绕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进一 步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目前,覆盖全市的社 会保障业务专网已初步形成,数据中心集中管理了全市社会保险 基础信息和业务数据,并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实现了共享利用。结 合各险种实际情况,稳步推进了统一的五保整合工作及应用平台 建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社会 保障卡等应用系统正处于广泛调研中,为下一步的开发完善工作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对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数据的实时动态维护,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服务范围不断拓展。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将保持高速发展,社会变革持续 深入,民生问题的结构化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 影响依然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一)有利条件

1. 民生问题进一步得到重视,党和政府更加支持和关注就业 和社会保障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 “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民生问题是人民  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要求各地发展要高度重视保障民生。省委八届十一次会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指出在推进中原崛起的过程中,要更加注  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同时,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加  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统筹考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  和服务质量,努力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为今后5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将给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强力支 持。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的总体态势持 续平稳向好。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原经济 区建设纲要(试行)》,郑州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 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目标,我市将抓住中原经济区 建设的历史机遇,持续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大发展,从而为保障民生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

3. 法律法规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国家相继出台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  重要法律。2010年10月28 日,现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五大社保险种综合性的统一法律《社会保险法》审议通过,并将于 2 0 1 1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这部综合性法律的制定,将为“十二 五"期间社会保障工作的整体推进带来法制保障。在认真贯彻实 施国家重要法律的同时,我市也加快完善了配套的政策法规,为就 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各级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更加注重依靠法律手段规范和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二)存在的困难

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带来的民生问题将进一步显现。“十 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市将进一步推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实现经济建设与保 障民生协调发展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比如失地农民参保问题,企 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待遇差距大,失业人口持续增加等等,这些都将给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同时,我市人口多,底子薄,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市将进入老龄 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伴随着社会保险发放费用的刚性增长,社会保障财政支付压力逐年加大。

2.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 整,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二五”期间,就业的总量和结构矛盾将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等将对劳动者素质、各类人才和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存量劳动力”失去工作的问题,下岗失 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是构成该类就业问题的主体;二是“增量劳动 力”供给的压力增加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新增劳动力难以找到工 作,不能实现就业;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现,“就业难”和“招工 难"情况明显。劳动力型求职者供大于求,智力型高新技术人才却求大于供,高层次劳动力资源匮乏。

3.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仍 需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社会现象、新的劳动关系 和就业模式持续涌现,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思路,及时准确地对就 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加以补充完善,才能在监管服务过程中做到有 据可循。二是部分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存在着知识欠缺、服务意识 差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提高社会保障事业服务水平。三 是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往往在新政策出台之后相当长一段时 间内,面临着手握政策,却依然无法为群众办理业务的现象。部分 经办系统存在着模式陈旧、更新困难的情况。经办服务体系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履行“四个重在”,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有利时机,以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全面做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 动关系、劳动保障法制和基础建设等工作,继续发挥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安全网”、“稳压器”的作用。

(二)主要目标任务

“十二五”(2011年一2015年)期间,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 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统筹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稳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和能力建设。

1.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 一 步完善就业服务工作体 系,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将解决城乡就业问题作为关注民生、改善 民生的重要途径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以扩大和稳定就 业为主线,以推动全民创业带动就业为增长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为支撑,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重 点,狠抓就业政策落实,创新就业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就业服务的 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村劳动者进 城就业环境,促进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十二五”末,全市预计累 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 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0万人次;全市每年新增发放小额担保 贷款3亿元以上;全市5年内建成16个以上创业孵化园区或创业 基地。培育“优秀家庭服务企业”100家,开发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建设20个家庭服务业培训基地,年培训家庭服务人员1万人以上,年输出家庭服务人员5000人。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与我市   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制度完善、管理科学、体系完整、水平适度、运转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养老保险。始终坚持以扩面征缴为工作重点,到“十 二五"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3万人,年均新增8 万人。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完善我市跨地区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和操作规程。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扩大农村参保人数。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加快研究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原“家属工”、“五七工”、失地  农民和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等养老保险问题,做到应保尽保。进  一步加大投入,推进社保经办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养老保险信息系统,提高社会保障服务层次。

(2)工伤保险。继续抓好《工伤保险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快建  设符合我市实际、制度完善、运转高效的政策体系,基本实现有较  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都参加工伤保险的目标。结合实际,明确  部署,加快推进老工伤问题解决和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 进一步探索完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 制度。研究拟定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管理办法,力争将符合政策规定的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制度范围。到“十二五"末,预计我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77.3万人、农民工参保36 万人。

(3)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 次、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市医疗和生育保险制度,逐 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 度建设。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到“十二五”末,城镇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达到155万人,参保率达到90%以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 万人。全市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逐步提高基本 医疗保险待遇,规范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险体制机制,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

(4)失业保险。进一步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起 覆盖我市行政区域内除公务员之外的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资 金三方合理负担,失业保障与再就业紧密结合,管理服务社会化, 以及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三位一体功能得到 充分发挥的失业保险体系。逐步实现全市失业保险统一 费率费 基、统一基金收支管理、统一业务经办、统一待遇标准、统一经办机 构人员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失业保险与就业统一管理的工作 体制,扩大参保范围,力争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1万人,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

3.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坚持以协 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加强劳动合同 管理,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劳动用工和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市 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共决、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 工资分配体制,在有效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对工 资分配的规范、指导、调控和监管,实施积极的工资政策,切实提高 普通职工工资水平,促进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相协调,逐 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实现公平分配。

4.进一步推进基础建设。以全面提高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在“金保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紧密  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全面实现  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领域的信息化,为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 网化”建设,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科学管理  行之有效的新的监管模式。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处理工作,大力推  进劳动仲裁机构建设,建立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劳动仲裁机构, 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加强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劳动 保障法制宣传,依法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劳动保 障行政部门、业务经办机构人员培训,提高政策、业务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各项业务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标准和效率。

四、“十二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

(一)继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扩大就业的主要增长点。继续推动全民创业工作开展,要继续制订出台创业优惠政策,继续推进“万民创业带就业”活动, 做好创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和发放。“十二五”期间,全市预计投入  1亿元,建成16个以上创业孵化园创业基地,各县(市、区)都要规 划建设1个以上的创业孵化基地,对进入基地的创业者,在一定期 限内提供办公设施、办公场所,免收相关费用。支持劳动者自主创 业和企业吸纳就业,力争5年内扶持5万创业者,至少带动25万 人就业;私营企业由7.5万户增加到15万户,个体工商户由23.8万户增加到32万户,带动100万人就业。

(二)推进社会保险“五险合一 ”市级统筹建设。实行社会保险 “五险合一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险)市级统筹,在企业养老保险业务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在全市范 围内,实现“七个统一 ”,即统一社会保险费征收,统一社会保险待  遇支付,统一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统一经办业务流程,统一信  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统一社保基金监督,从而 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政策、统一标准,优化社会保险经办工作效率, 提高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要紧密结合郑州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 究,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五险合一 ”市级 统筹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五险合一 ”市级统筹工作进程,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我市社会保险“五险合一 ”市级统筹。

(三)加快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设施立项及开工建设。随着社会 保障事业的发展,目前市本级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已近500万人(按单险种累计计算),迫切需要改变目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分散、临时办公场地状态,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办公场地和服务设 施。根据原国家劳动保障部《关于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的 意见》(劳社部发〔2006〕10号)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 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3号令),加快社会 保险经办服务设施立项工作,“十二五”期间完成工程建设,将各社 会保险经办机构集中办公,有效地整合资源,加快社会保险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实现社会保险业务“ 一站式”服务。

(四)稳妥有序地推进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和应用。紧密围绕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构建统 一 、高效、 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各项业务领域之间、各地区之 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办理和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保障“ 一 卡通”,为 建立统 一 规范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体系 提供有力支持。要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劳动保障各项业务领域 的应用,加大发卡力度,扩充发卡人群,不仅要配合跨地区业务协 办的开展,实现社会保障卡的跨地区通用,而且要进 一 步规范社会  保障卡的发行和管理,扩展卡的应用领域,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以便更好地推动社保卡建设。

(五)进 一 步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十二五”期间,就业 和社会保障业务需求不断增加,覆盖人群由城镇从业人员向城乡 全体居民扩展,机构改革对系统整合和融合提出新要求。在“金保 工程” 一 期圆满结束的基础上,二期要以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为目标,实现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领域的全程信息化。创新业务模式,推进一站式服务。加 快城乡一体化、业务财务一体化步伐。推动市内、省内、跨省异地  业务经办模式的研究。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医疗费用异地结算  等跨地区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社会保障方面,紧跟新医改、新农  保、转移接续等几项重大政策的出台,做好信息化的支持工作。适 应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融合,提出解决方案,并重点加强公务  员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应用。全面开展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工  作。加大联网数据采集力度,推进监督决策等数据应用。在基础 设施方面,除继续加强数据中心和网络建设外,突出社保卡体系、容灾体系、CA 体系等基础建设,为“一体化”创造技术条件。

(六)继续推动郑州市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工程建设。郑州市容 灾备份中心建设是在就业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障各险种信息系统的 基础上,依据国家金保工程网络建设要求,对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 障信息系统的业务信息及重要资料数据进行容灾备份,用以防范 在重大灾难、战争、不可抗力因素等造成的对资料数据的破坏滞后 的灾难恢复工作。同时,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拟将郑州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建设成为部、省、市三级劳动 保障数据中心统一 的灾备系统。通过容灾备份中心的建设,加快 实现本市信息共享,建立安全可靠、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 网络。以网络为依托,重构和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加强对本市数据 资料与劳动力市场数据的安全保障,实现对劳动保障经办业务全过程的管理,为“金保工程”实现宏观决策、基金监督和社会化服务提供全方位安全技术支持。目前,容灾备份中心一期工程已经结 束,完成投资1977万元;二期工程包括备份中心机房建设、 一期遗 留工程、室外变配电所设施等,正在稳步推进之中,计划投资为3200万元。

(七)实现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联网应用。根据人社部 《关于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联网应用工作的通知》(人社厅 发〔2009〕135号)和《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联网应用有关事  项的通知》(人社监司便函〔2010〕5号)要求,2010年二、三季度我 市随省本级在全省率先安装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并逐步进行  联网应用。我市各县(市、区)的联网应用,纳入“十二五”开局之年  的2011年完成,逐步实现对基金风险事前防范、事中预警和事后  问责的信息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保基金的安全管理将实现新跨越。

(八)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为加强对用人单 位劳动用工行为的监管,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要求,我市  逐步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下简称“两网化”)管理体 制,即对劳动保障监察管辖区域实行网格化划分,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基本信息数据库,实现网络化管理,从而形成覆 盖城乡的劳动用工监控网,建立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监  察执法信息联系和监控管理平台,实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由被动 反应式向主动预防式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的步行、眼看、手写的经验式,向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监管模式转变。我市作   为全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试点城市,这项工作在前两年   调研探索的基础上已取得了突破,管城回族区、新密市的“两网化” 建设经验,得到了国家劳动保障监察的肯定。“十二五”期间,我们应当抓住有利时机,持续推进。

(九)改扩建12333系统。搭建123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 合服务平台。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是按照原国家劳动和社会  保障部《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建设指导性意见》的要求设计 开发。系统将接入功能、导航功能、自动语音查询功能、人工座席 服务功能等多项功能紧密联系起来,为老百姓提供了了解政策、维  护权益、反映问题的窗口,深受老百姓欢迎。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外  来务工人员拨打12333服务热线。根据群众使用的意见反馈和工  作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计划对12333服务机型改扩建,改扩  建后的座席数量将达到100个,并且实现24小时人工服务;可以 实现利用个人账户查询各项社会保险数据信息、电话办事、电话调 查、舆情反馈等;工作场所面积2000平方米。提高郑州市人力资 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高效、便捷、合理的电话咨询服务系统,更加广泛地收集社情民意。

五、“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继续深入推进就业工作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就业。落实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就业目标任务,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实施  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安排政府 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就业岗位增加和人力资源配置作为 重要内容,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就业。 保障就业专项资金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能。重点保证各项就业  政策补贴、小额贷款、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基层就 业服务机构工作经费等相关资金的支出。完善和落实就业优惠政  策。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等政策,简化 优惠政策审批手续,坚持集中办事制度,加快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和各项补贴的落实。

2.推动全民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创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推动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合理运用创 业专项资金,确保全民创业活动深入开展。大力开展创业培训。 进一步加强创业培训管理,扩大创业培训范围,严格创业培训工作 程序,确保创业培训质量。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积极筹 措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扩大发放规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小 额担保贷款发放任务的落实和到期贷款的及时回收。结合大学生  村官创业、千村万店工程等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实妇女创业优惠政  策,大力推进县(市)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强化公共创业服务。 健全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建设。组建创业辅导专家队伍,建立创业项目库和全民创业服务网站,推动创业孵化园区和实习基地建设。

3.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 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系统,实现就业信息省市及县(市、区)的  有效对接。加强基层平台建设,使就业服务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形  成公共就业服务的全覆盖、均等化。开展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  动。积极开展“春季就业援助”、“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  就业服务月”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城乡  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

4.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 业工作的首位。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深入高校开  展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形势报告和职业指导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求职能力。搞好专场招聘活动。积极收集适  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组织企业开展专场高校毕业生招 聘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加强与全国  知名高校的联系沟通,签订合作协议,和高校实现信息互通、资源  共享,引进我市急需的紧缺专业毕业生。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  道。结合扩大内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规划,开发适合高校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基层就业空  间,开发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岗  位。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进社区、服务农村”计划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完善对项目期满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

5.统筹做好“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工作。积极开展 “4050”人员、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人员的专项援助  活动,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一对一 ”就业帮扶,并落实好有关补贴  政策。实施“零就业家庭”专项援助计划,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至  少有一人就业。每年开发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  难人员。统筹做好其他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  残疾人、妇女、复员退伍军人就业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刑满释  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做好台港澳居民在郑就业管理工作。

(二)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1.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随着劳动保  障事业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认识逐步提高,应当抓住有   利时机,加快研究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原“家属工、五七工” 和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加  强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实行目标管理,把任务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   核目标,加强社会保障稽核清欠,建立专项公示制度和企业参保缴   费诚信制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养   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继续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   账户。建立我市跨地区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和操作规程。根据   国家、省有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精神,完善出台《郑州市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暂行办法》,探索建立“补偿+分配+保障+就业”的新型保障模式,确保失地农民的保障和生 活问题,实现“可持续生计”,完善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 制。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继续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

2. 工伤保险。继续贯彻实施《郑州市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  工伤保险办法》,以高风险企业和农民工为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  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参保工作。加强对事业单位参保情况的调研,  研究制订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办法。积极发挥有关行业主   管部门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切实推进工伤保险扩面工   作。加大解决“老工伤”问题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力度。在全   市范围内组织“老工伤”人员情况调查,推进“老工伤”问题早日解   决。抓紧起草市级统筹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按照“六统一 ” 的标准,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积极开展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   工作试点。抓紧研究制定工伤预防费提取、使用、管理、监督办法   和制度,探索制定工伤康复价值评估、康复过程监管、康复效果评价等工作制度。

3.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 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的意见》(中发〔2009〕6号)。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 一步做好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在校大学生、灵活就业 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工作。基本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参保问题。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按规定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提高报销比例和统筹基金最高支 付限额。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完善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 度、会计核算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 制度,强化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 水平。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 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推进 医疗费用付费方式改革。做好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 移接续工作,探索异地就医费用实时结算。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 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完善医疗保险体 制机制,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 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完善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实现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共同发展。

4.失业保险。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管理体制,提高统筹层次。 政府在推动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和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同时, 加快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总结完  善特殊时期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特别是预防失业功能的政策措  施。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政府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对  促进再就业的有效办法。加强失业保险服务和就业服务的有机衔  接;及时进行就业失业登记,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全面开展就业指  导和职业介绍,帮助失业人员在技能、心理方面提高竞争就业的能  力;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投入;通过直接组织培训和政府购买成果的形式,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1. 加强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继续完善劳动用工管理专用 系统,巩固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立全市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对 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管理情况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劳动关系三方  协商机制,推动三方机制向县(市、区)级延伸,扩展三方机制的职  能,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规范协商程序和办法。深入推进 “彩虹计划”,进一步完善集体合同制度。解决国有企业改制过程 中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遗留问题。

2.完善工资形成机制。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 入分配新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促进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面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作用,在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建立工会组织,同时提高开展工资集 体协商的能力,提高工资集体协议的质量。进一步加强行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等三项政府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全面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建立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3.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制度 建设和工作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坚 持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等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强化日常巡视检查、举报专查和年检。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形成 覆盖城乡的劳动用工监控网,建立统 一规范、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 监察执法信息联系和监控管理平台。通过举办用人单位负责人和 劳资干部培训班、开展“送法上门”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保障 服务等办法,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帮助用人单位规范劳动保障行为,处理劳资纠纷、化解矛盾。

4. 巩固社会保险稽查制度。以《社会保险稽查业务信息管理 系统》为核心,构建市县两级规范统 一 的稽查业务信息管理平台; 加强征缴稽查工作,扩大社保覆盖面,强化社保基金征收,维护劳 动者社保权益,保障社保基金安全完整;加大以医疗保险为重点的 社保待遇支付稽查工作,保障各项社保基金合理支出、减少流失; 加大举报投诉案件查处力度,积极推进内控制度运行情况监督检 查工作,重点解决群众和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按 照《郑州市社会保险诚信评价监督制度》的要求,做好社保诚信评  价监督工作,进 一 步推进社保诚信单位评审表彰长效机制的建立; 加强社会保险稽查队伍建设,配备充实专业人员,增加各项稽查设备设施。

5. 加快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步伐。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机 构实体化,是提高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效能的关键。根据相关政策 推出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推进实体化进 程。建立与企业、基层工会组织的联动机制,帮助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立经常性的联络机制。劳动人事仲裁部门和规模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建立联络员制度,加强相互间 的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帮助规模企业建立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理顺企业劳资关系,提高调解能力和水 平,努力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纠纷萌芽。开展劳动人事仲裁员和调解员培训,提高劳动仲裁队伍素质。

6.加强劳动保障执法人员队伍建设。为适应劳动保障工作长 远发展的要求,必须充分重视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 一是从法  学理论、监察执法技术、专业知识等方面开展培训,进一步提高劳  动保障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二是提高劳动保  障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公开公正的考试考核录用监察员、 仲裁员,严把入口关,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三是进一步加强文明执  法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教育执法人员按章办事、礼貌待人,提高执法人员的群众满意度。

(四)加强基础和能力建设

1.加强劳动保障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服务。认真贯彻落实 好国家和省里关于社会保障工作的各项指示,并结合有关精神,明 确我市社会保障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工作流程规范有效,工 作环节有据可依,使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专业化。利用各 种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提高用人企业积极参保的责任感和职工的维权意识。

2.深入研究政策,为优化服务功能提供智力支持。新的《社会保险法》将于2011年7月1日施行,这是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保险种的统一法律,将揭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的新篇章。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有计划开展调研活动,深入研究目  前我们现行政策的执行状况,根据新政策的修订,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业务流程。同时,广泛学习全国其他统筹地区的先进做法,不断完善我市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为科学行政提供法律依据。

3.加强劳动保障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全面加强队伍建 设,扎实推进业务工作。加强业务培训,要根据各职位所应担负的  职责、主要工作成果、所需工作技能及绩效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劳  动保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要以加强培训为载体,创新管理机制、 体制和管理方式。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  自律各项规定,加强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  败体系建设。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对照职能,贴近  民生,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主题实践活动和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4.大力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结合“金保工程”建设,建 立全市统一的“五险”信息系统,推动全市联网。加强公共服务系 统建设,基本实现与各经办机构间的联网,延伸至街道社区和重点 乡镇。逐步开辟网上办事通道。不断完善12333服务系统,扩展 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在服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上创新举措,进 一步畅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实现业务互动,网络互联,信息共享。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