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165075/2011-00028
  •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发展规划
  • 2011-07-08
  • 2011-07-25
郑州市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对郑州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顺利完成这一 时期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各项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郑州市“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成就及存在问题

(一)主要成就

1. 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明显提高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形式多样,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十一五”末,全市共有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15 所,在校生14万,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5%。中等职业学校127所,其中国家级重点14所,省级重点2所,在校生30.26 万余 人,学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十一五”末,高中阶段教育毛入 学率91%,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万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35万人次,培训城镇职工30.6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培训再就业14291人次。“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7. 01万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3.48万人。组织实施引进国  外人才项目600多项,聘请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多人次,培训国  际化、外向型人才750多人次,推动企业引进国外新技术、新工艺500多项,引智创造直接经济价值20多亿元。

2.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末,我市从业人员469.3万人,人才总量120余万 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70余万人;专业技术人才67万人,其中, 按学历分,博士生164人,硕士生1824人,本科生156000人,本科以下512012人,持有高级职称29396人,中级职称104865人,初级职称约535739人。企业技能人才总量为3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0.3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4.5%。

3.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十一五”期间,公务员选拔任用、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初步形成,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不断优化,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得到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建立起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设施完善,适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体制。军队转业干部得到妥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解困维稳工作得到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队伍总体状况方面

(1)人力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不高。教育的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投入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重为1 .8%;部分企业的职工教  育培训费得不到落实;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利条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2)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我市从业者总体素质不高,高技术、高技能、高级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加上职业技能  培训制度不够健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师资队伍建  设落后,到2009年末,没有经过系统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及以下)的比例为55 .6%,初中及以下近30%。郑州市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情况表




(3)困难就业群体就业状态不稳定。高校毕业生、农业富余劳 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仍然存在,就业创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1)高层次人才短缺,分布不均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比例不高。截至2009年底,我市高层次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4%,60.4%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在市区,乡镇、中小企业 和偏远地区人才比较匮乏。在技能人才中,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较低。

(2)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低,流失现象比较严重。郑州规模 大、实力强、成长快的企业较少,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其产品 科研含量较低,中高级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 比较狭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经济条件与发达城市相距甚远。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的博士,在项目完成后流失率达到40%。

(3)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一方面,由于文化素质低,职业 技能缺乏,许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难以适应企业岗 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不少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难以招到合适的人 员。“十二五”期间,初步预测我市技能人才缺口达20万人左右,其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高技能人才总量需求为15万人。

3.公务员队伍建设方面

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队伍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公务员队伍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激励机制和轮岗交流机制仍不够健全,公务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有待加强。

4.高等人才教育方面

市属高校整体办学实力仍然不强,与省属高校、先进地区同类 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学校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在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等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仍处于较浅层次,合作不够紧密,稳定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5. 职业教育方面

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重视基础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仍然存在。相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  教育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职业学校整体办学能力不强,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够密切。职业教育投 资占整个教育资金的比重仍然很低,资金来源渠道也比较有限,且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三)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方针,全面实施促 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及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全面加速,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为我市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同 时,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开发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1. 建设郑州都市区要求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要使劳动者素质 满足郑州都市区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抓住中原经济区和郑州 都市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郑州市的跨越发展,对如何迅速 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素质,把潜在的人口优 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今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一个严峻考验 。

2. 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展开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加速,我市与其 他中部省会城市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将更加激烈,特别是在培养 和引进紧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专门人才方面的竞争对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新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迎来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大潮,各  类专业人才的数量、规格、层次、类型以及质量都不能满足社会经  济发展的需求,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各类专业   人才的供求矛盾、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十二五”期间,在优   化劳动力结构、引进和培养各领域急需专业人才方面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4.城镇化进程要求迅速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十二 五”期间,预计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  城镇, 一方面需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增强农村技术培训方面 的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需要拓展城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  及职后教育功能,以确保农村转移人口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使之完成行业、职业的人力资本梯次跳跃。

二、“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人力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人力资 源开发步伐,加强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 理体制,逐步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 合理、发展均衡、优势明显的人力资源队伍,为郑州市在中原崛起和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坚定不移地推 进各项改革,着力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开发机制、配置机制、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等体制机制问题。

2.坚持服务发展。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工 作的立足点,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人力资 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3.坚持多元开发。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朝多元化趋势发展,最 大限度的发挥多主体、多层次的潜在优势,拓展人力资源开发的空间。

三、“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是:为加快中原崛起 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服务,围绕郑州都市区建设建立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突出能力建设和市场有效配置,优先发展现代教育,加快开发企业和农村人力资源,抓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  才和各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努力实现人力资源总量有较大增加,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经济 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具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具体目标预测为:

1.人力资源队伍壮大:从业人员总量达到525万人;人才总 量达到16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27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5万人。

2.人才结构优化: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控制在1:3:6以内;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3.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

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到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十一五”末的91%提高到95%。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70%。

6.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到2015年,我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以上。

四、“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

(一)主要任务

1. 优先发展现代教育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 针,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1)重视学前教育。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机制,引导学前教育 健康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加快建设一批城市社区公办、民办幼儿园,积极扶持和规范民办幼  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城乡居民社区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十二五”期间,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

(2)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高 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加 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基本解决城 区大班额、入学难问题。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 享有同等水平的义务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保障残障儿 童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 障水平。加快研究规划宜居教育城。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计划,到2015年,基本实现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倍增,满足社会需求。

(3)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加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 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支持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推进职教攻坚计划,加快宜居职业教育园区和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深化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技 能型人才能力。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强对民办职业学校的 管理。重点建设2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示范性高等职 业院校和1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强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保 障,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到“十二五”末,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均稳定在18万人左右。

(4)优化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稳步扩大规模, 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大众化水平。推动市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学  科共建、合作办学、科研交流,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整体实力。支   持郑州大学按照“985 工程”标准建设,加大对在郑高等院校的支   持力度。加快龙子湖、新郑龙湖高校园区建设,完善各高校园区的  配套设施。支持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建设,加大对重点学  科、重点科研方向(领域)的扶持力度,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到2015年,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0万人。

(5)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和岗位培训,构建 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式的继续教育体系。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 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各级 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开展继续教育。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和女性教育。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

2.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坚持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统筹的农村教育发展方 针,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 构和年龄结构,建设一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  村建设的专门人才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队伍。实施一村一名“农  技"人才计划,到2015年每村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农技人才, 总量达到2500名以上。实施一村(社区)一名"社工"计划,到  2015年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名社会工作者,总量达到3000名  以上。用5年时间,选派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到2015年  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全市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2300名以  上。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生产实践等方式,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  能培训。加大政策、技术、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农村实用人才  创业兴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兴业,壮大农村人才队伍。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网  络体系。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体系,继续推进农民工“平安计划”的实施,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

3.加快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步伐

把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纳入政府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坚持一 视同仁、平等对待,平等享用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 的各项政策。加强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严格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用人制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健全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制度,使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化。进 一步明确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的监管部门、职工教育经 费提取部门和企业作为职工培训主体的法律责任。逐渐实现企业 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 . 5%- 2 . 5%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努 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及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干部 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  法》,强化责任意识,加强部门绩效考核工作,提高各级公务员工作  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和职级管理,采取组织 调训和自主选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公务  员培训“三个一 ”工程:每年选派100名优秀青年公务员与知名高  校合作开展 MPA  教育,每年选派100名开拓意识较强的优秀公 务员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出国研修,每年选派100名优秀基  层公务员与省内高校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 新行政管理理念和较高管理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党政人才队伍。大力培育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5. 加大人才引进交流力度

紧紧围绕我市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 次人才、高新技术人才、紧缺急需的专门人才。加大高层次留学人员和海外智力引进力度,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引智项目的落实和推广力度。出台引智工作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引智工作的法规体系,构筑国际人才市场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预期组织实施引进国外人才项目500项,为全市产业聚集区聘请高层次外国专  家3000人次;实施出国(境)培训项目50项,力争为产业集聚区培  训国际化、外向型复合人才1000人次。加强与中部其它五省省会  城市和发达地区合作,建立两地人才工作日常流动、人力资源开发  和就业信息互通合作机制;与中科院、社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内外  一流大学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和开发重点项目; 选择海外留学生比较密集的国家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聘请海外人才工作联络员。


(二)重大项目

1. 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通过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立健全面向郑州城乡劳动者 的 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所需的各类技能人才。

(1)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建立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定期调查统计全市主要行业技能人才状况,发布紧缺高技能人才 职业(工种)目录,开展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培训鉴定政府 补贴;组织开展市级职工技能竞赛;评选表彰市级突出贡献高技能 人才;建立技师、高级技师技能津贴制度,推行“首席员工”制度;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工“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用人新机制。督导用人单位建立和落实职工培训制 度,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探索政府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模式。

(2)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 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体系,明确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 突出实训装备高标准、实训水平先进性和实训服务公益性,搭建高  技能实训和鉴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设, 市、县(市、区)根据条件规划建设1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公共实  训中心);规范发展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形成全市覆盖城乡多层次、 多形式、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完善培  训对象多元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等级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  制度;以企业和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为载体,面向在职职工开  展技能提升培训;以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为载体,面向城乡初、高中  毕业生、退役士兵、长期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开展初、 中级技能水平培训;以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职业培训机  构为载体,建立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  训示范基地,开展订单式初、中级技能水平培训;以创业培训机构  为载体,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具有一定创业条件的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开展创业培训。

(3)实施全民创业带动就业计划。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支持郑州市综合运用产业、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建立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新模式,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到2014年,支持建设1个国家级创业  培训服务示范基地、2-3个市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县(市、 区)各建立1个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培训师资力量建设;组建 创业指导专家队伍,为城乡各类人员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累计培养扶持5万名创业带头人,累计带动50万人就业。

(4)共同建设技工院校改革实验区。开展技工院校资源整合 与重组,鼓励重点技工院校做大做强。继续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建 设。围绕服务郑州市汽车业、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和信息产业 的发展,推进区域性、行业性技工教育集团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增 进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 对接。深化技工学校教学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 一 体化”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以就业能力为核 心的课程认证体系、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一体 化教材体系;加快培养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建设,提高技工院校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5)推行技术工种(职业)就业准入制度。落实《郑州市技术工 种职业培训管理办法》(市政府第117号令),在技术工种(职业)岗 位,严格执行持证就业、持证上岗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定期发布国家、省职业目录公告和全市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规范发 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健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程和 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管理人员和专家队伍建设;健全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及核发机制,实行网上鉴定报名、网上证书查询。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保障激励机制。

2.加快建设郑州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

郑州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是以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为依 托立项建设的郑州市重点工程项目。主要承担全市下岗职工再就  业培训,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院校在校生  实操技能培训,高等院校毕业前技能培训,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培  训,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军地两用人才培训,高级工以上的考核、评  定、鉴定等职能,并为各类专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和各专业  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考核工作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基地建  成后,与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师资、场地、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年公  共实训能力6.5万人次,同时可带动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在校生  规模扩大至2万人,将改变郑州市无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的历  史,为扩大郑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劳动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发挥有效的作用。

3.加快郑州商业贸易技师学院进驻职业教育园区工作

为解决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实训基地缺乏、重复投资、效 益低下等问题,市政府决定在职业教育园区新建郑州商业贸易技 师学院新校区。项目建成后,成为集学制教育、技能鉴定、职业培 训与就业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国家教育科学重点课 题研究基地和郑州市政府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学校、郑州市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郑州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基地,将进一步优化我市职业教育质量,拓宽职业教育市场。

4.加快创业孵化园区建设

在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原城建技校建立郑州市创业孵化园, 该孵化园东起原郑州市城建技校家属楼,西至嵩山北路,北起郑州  市创业孵化园教学楼,南至原郑州市城建技校家属院与嵩山北路  交汇处。建成后可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复退转军人、  大中专毕业生创办企业70个,将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   对创业者的创业指导和后续服务,不断满足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复退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对经营场地的需求。

5.加快人力资源东市场建设

人力资源东市场选址位于郑州经济开发区第四大街和经北二 路交汇处西北侧,计划设立公共服务、职业介绍服务、招聘服务、社 会民办职介服务、高技能人才服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劳务 输出服务、信息化管理服务、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相关配套设施 等10个为民服务办事大厅。主要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政策 咨询、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职业展示、就失业登记办理、劳动合同 签证、招工备案、社会保险手续办理、调动手续办理、网上求职招 聘、远程面试、劳动举报投诉案件受理等。该市场建成后,将为郑 东新区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对郑东新区聚拢人气、服务企业、解决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设施具有重要作用。

6.加快“农民工超市”建设

为了让部分农民工用他们传统的求职方式实现转移就业,将在农村劳动力专业市场院内西南角建立“农民工超市”。计划内设办事大厅、治安室以及建筑安装、餐饮服务、保姆护理、汽车司机、 安全保卫、建筑安装、杂工零工六个区域。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可  以同郑州市农村劳动力专业市场有效地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  就业服务,合理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改善郑州市特别是火车站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无序流动的状态。

五、“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确保教育的财政支出增长幅度高于  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将支持人才发展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保障人力资源开发重大项目的实施。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 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加大  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贫困地区加大人才投入。建立政府人才投入使用管理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1. 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

强化职位管理,在科学设置岗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职位管  理为核心的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推行和完善竞争上岗、轮岗交  流制度,形成在实践中成才、在竞争中选才的良性机制。建立适应  不同性质岗位的公务员录用、奖励、晋升、培训的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公务员考核制度,加强平时考核,逐步推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建立领导、群众、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的 评议机制,不断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完善公务员辞 职、辞退、奖惩制度,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公务员力度。加 强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活

动,强化公务员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2.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 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抓好聘用合  同的日常管理,指导推动事业单位依法履行聘用合同。健全事业  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根据不同行业、岗位特点创新公开招聘的考  试、考核方法,确保信息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事业单位岗  位设置在“十二五”期间逐步走向规范化,以改善培养机制,创新使  用机制、严格制度规定等措施,实现人才规模总量有较大增长,高、 中级职称比例快速增长,聘用管理更加规范。不断深化职称制度  改革,加强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宏观管理,规范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强化聘后管理。

3. 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 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制度、年度 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注 重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家和企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建设,促进民营企业家的成长。

4.健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制度

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建立由政府宏观调 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流动 机制。加强人才流向的引导,把人才引向市场潜力大的重点企业 和项目,从人才富余地区和单位引向人才短缺的地区和单位,保证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

(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相关机制

1. 建立健全各类考试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权威的考试机构, 实行“教考分离”,培养与使用统一。以社会公开考试为手段,引导  人们选考社会急需的专业或课程,形成劳动者积极主动学习与用人单位合理、高效使用人才的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2. 完善人力资源的考核和鉴定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包括领导人员在内的事业单位全员考核评价制度。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考核评价办法。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探索 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

3. 培育发展和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发展行业人力资 源市场、专业化人力资源市场、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农村人力资源 市场等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条块分割、封锁和垄断,实现信息互通,功能互补,形成全市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拓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渠道,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区的人才交流,积极 探索合作机制。完善人力资源流动的各项政策,发挥中介组织在 人力资源流动中的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构建 覆盖全市的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完成与国家和各省市人才网的贯 通,形成面向全社会、辐射全市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4.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秩序规范、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监管 有力的工资制度。形成国家对机关干部和部分事业单位职工规定 的工资标准、有关部门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位和最低工资标准、社会 调查部门发布的市场价位、招聘单位公布的职位薪水标准的薪酬 系列。破除人力资源流动体制性障碍,着力消除身份、单位、部门 和所有制限制。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 度,扩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社会 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劳动合同、人事争议仲裁等 制度。放宽创业领域,降低门槛,加强创业扶持,大力推动各种形 式的创业。对向农村基层和艰苦偏远地区流动的人才,在工资、职 务、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对来郑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出入境、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及配偶安置等给予特殊政策。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