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3165075/2011-00026
  •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 历史规划
  • 2011-07-08
  • 2011-07-12
郑州市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全面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造就高素质人 才队伍,为在中原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郑州跨越式发展  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市人才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主要成绩和当前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主要成绩

人才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需、创新之源。转变增长 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应对激烈竞争,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人才 第一资源。“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通过大 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科学人才观初步 确立,全社会人才意识明显增强,人才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有利 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不断优化,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 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十一五”末,我市人才规模总量 为120万人,比2004年增加32万人,增长36.3%。覆盖城乡的人 才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人才有序流动和公平竞争的市场调节机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加大,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当前我市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 调整步伐加快、人才资源国际化与市场化趋势明显、高层次人才争  夺加剧的新形势,我市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市经济社  会发展需要,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与作为拥有1亿人口大省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还不相符合,人才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突出表现为:

1. 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严重短缺。领军型人才数量严重不 足,“两院院士”和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  学基金”等人才工程的人数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据  统计,目前,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中郑州市仅有 4人,而武汉入选9人,长沙12人,合肥17人。导致我市自主研发能力弱,缺少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有影响力的品牌。

2.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截至2009年底,我市高层次专 业技术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4.8%,低于5%的全国平均水平,而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已达到12%以上。

3.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与发达地区相 比差距较大,资金投入缺乏统筹,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没有落实。

4. 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县、乡(镇)、中小企业及基层一线人才严重短缺。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过低,供需矛盾突出。

5.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管理体制尚不完 善,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还不健全。

二、“十二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 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以建设人才强市为目标,以服务郑州  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人才能力素 质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和一线艰苦岗位人才为重 点,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管理、专业技术、 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项 目、技术、资本的有效对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实现郑州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充分发挥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级各部门和 社会各界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保护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加快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

2.坚持人才优先的原则。树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 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切实把“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

3.坚持服务发展的原则。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开发 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人才资源开 发,努力使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 调整相协调,人才素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配置与非 公有制经济、新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深化发展要求相适应。

4.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发展的规 律,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突破人才评价、选用、流动、激励等制 度瓶颈,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环境。

5.坚持统筹推进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整合 各种人才开发资源,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统筹抓好以高 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市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建设郑州都市区和全市高成长性产业项目对创新创业人 才的需求,着力发挥省会城市在人才建设中的龙头作用、重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把我市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区 域性中心人才高地,确立我市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努力建成人才强 市,为在中原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郑州跨越式发展奠定 人才基础。到2015年,全市人才规模总量从现在的120万人增加 到160万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达到5000人,创新创业团队 达到100个。人才素质明显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劳动年 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 的比例达到28%。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九支队伍建设目标

1.大力吸纳、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二五”期间,围 绕全市高成长产业、高成长项目,着力加强产业领军人才、核心技 术研发人才及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在重点产业、重大项目 等领域,吸纳、集聚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到2015年,高层次人才规模达到5万人,重点产业、项目领军型人才达到1000人左右。

2.优先培养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围 绕郑州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紧缺专业人才的需 求,重点培养引进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人才、轨道建设 营运人才、金融期货人才、交通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等经济重 点领域专业人才,加大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急需专门人才的引进培养。

3.建设一支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班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科级党政正职为重 点,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优化、总量从严控制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4.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 平和企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培养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 重点,着力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 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 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选拔培养20名左右企业  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家、50名左右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家、500名左右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5.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为核心,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竞争力和创新力较强的专 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0万人,学 术技术带头人达到2000人,学术技术(科技)领军人才达到100人以上。

6.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 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建设规模相当、技艺精湛、结构合 理,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5万人。

7.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 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基本实现每个 行政村有30名种养加营销能手,有1名以上农村技术员、卫生防 疫员、动物防疫员、大学生村干部,农村适龄劳动者普遍掌握1-2项实用技术。

8.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 点,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 础,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  年,开发社会工作岗位1.5万个,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 初步形成服务于民政、教育、医疗、司法、社区等领域的人才分布格局。

9.加大一线艰苦岗位人才培养力度。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依 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全市一线艰苦岗位实用型、技能型人 才的培养开发。到2015年,着力培养建设一支规模相当、结构优 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一线公共服务岗位技能型、实用性人才队伍。

四、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一)以建设创新型郑州为目标,加紧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着力实施产业项目型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推进两院院士 “5125”工程。依托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合 作基地,加强各类人才素质培训。加大郑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郑州院士工作站和各类研发中心建设,到2015年,全市建立50个左右的高端人才实训基地。实施博士后引进工程和博士后留郑计 划。研究制定商都杰出人才、政府津贴专家使用管理办法,实施政  府津贴专家培养选拔工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引博工程”, 完善有关政策,扎实做好博士干部“十个一 ”培养计划,提升博士人 才整体创新创业水平。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评选服务工作。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培养选拔,引导科技实用人才向企事业单位集聚。

(二)以满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为目标,加紧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建立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协调机制,研究制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发展规划。建立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定期发布紧缺人 才岗位信息。畅通重点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重点扶持 和政策倾斜。鼓励和引导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向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集聚。建立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高校为基础、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重点领域科研人才职称评审、成果转化和收入分配激励办法。

(三)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水平为目标,优化保障一线艰苦岗位人才发展环境树立“人人皆有所长、人人皆能成才”理念,优化基层人才创业 环境。以交警、公交司机、环卫工人、园林工人、市政工程人员等城 市公共服务人才为重点,建立政府奖励荣誉制度,细化硬化一线艰苦岗位人才激励保障办法,每年在全市一线艰苦岗位开展“十佳百优”评选表彰活动。加大一线艰苦岗位人才培养力度,对艰苦岗位 工种培训实行教育免费和生活补助制度。积极改善一线艰苦岗位 工作条件,在工资、职称、福利待遇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支持用人 单位为一线艰苦岗位人才建立生活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采取政 府购买岗位、岗位津贴补助等措施,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一线艰 苦岗位服务就业。实行市直机关干部下项目、下企业、下社区、下 农村、下基层等“五下”措施,树立在一线建功立业的正确成才导向。

(四)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班子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干部素质提升万人培训工程”,大力开展领导干部 读书竞赛活动,建立健全述学、评学、考学常态机制。深化干部人 事制度改革,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制 定《郑州市县(处)级干部优先选用试行办法》和《郑州市党政机关 工作人员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形成以优先条件为导向、绩效 考核为基础、平时考察为补充、素能测试为手段的干部选拔任用体 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完善“三票制”、“四个差额”、“两 推荐一票决”等干部选任方式。贯彻落实干部监督四项制度,加强 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有计划安排优秀后备干部到一线艰苦岗位挂职锻炼,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五)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和职业经理人高端培训工程,有计 划地安排国有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到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  高校、职业经理学院培训。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  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相结合,健全企业经营管  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以出资人、市场、职  工、社会认可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化的职业  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着重培养和引进一批企业战略规划、资本  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专门人才。完善企业年薪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

(六)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专业技术队伍结 构。在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铝精加工等战 略支撑产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环保等战略性新兴 产业,着力培养开发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加大对金融投资、 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力 度。依托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构 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每年培训  2万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特聘专家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以 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 资办企业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采取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制定创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一线有序流动。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作用。

(七)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 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整 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在技师院校、职业院校和大型企业职工培训 中心,建立30个左右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形成高技能实训  和鉴定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实施职业技能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  队伍建设,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采取校  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对接。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技师  学院和绝技绝活传承人,每年支持建立2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 室”,开展技术研修、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  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每年集中组织一次全市范围职业  技能大比武,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技能人才。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设立职业技能津贴,提高技师、高级技师工资福利待遇。建立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数据库。

(八)以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  和培训机构的作用。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加强 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重点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专业农民培 训、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培训。 每年完成“绿色证书”培训2万人次;专业农民培训1万人次;农 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2000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培 训1000人次。重点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更多的“双  强”型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加大政 策、技术、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建立 市、县、乡三级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财政奖补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和宣传力度。 开展“千名专家服务千村百镇”活动,推动城镇医师支援农村卫生、 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科技人才下乡支农等帮扶活动。建立和 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

(九)以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 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将社会工作知识纳入党政领导干 部教育培训规划。对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在岗社工进行继续 教育培训,对未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在岗人员,积极组织在职学习培训,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实践基地,加大与院校、基地合作力度,形成培养长效机制。加大岗位开发设置力 度,引导社会工作服务向基层延伸,按照每个社区、医院、学校各2 名社工的目标配备社会工作人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等优 惠措施鼓励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积极 探索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筹措为辅的社会工作经费保障模式。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机制。研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五、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郑州的重大举 措,加紧建设以领军人才、领军后备人才为核心,以创新团队为主  体的创新型科技队伍。“十二五”期间,计划建立30个左右的国家  级研发中心,20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5个左右的国家级  重点学科,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100名左右,创新型科技团队  100个左右,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3000名。以重点学科、重 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二)跨越式发展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围绕我市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依托 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郑州高新技术开 发区“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用5年左右的时间,引进50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500名左右具有全日制博士、硕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柔性引进1000人次 海外专家智力。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跟踪联系,依托党委政府有 关职能部门,发挥有关社团组织作用,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来郑创业牵线搭桥。

(三)院士专家“5125”工程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原则,柔性特 聘一批两院院士。到2015年,在全市重点发展的企事业单位,建  立50家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100名院士,合作研发200个科技  项目,培养造就500名创新型产业后备人才。加大对院士工作站  扶持力度,建立专项支持资金,每年评选表彰10个优秀院士工作  站。加强与院士专家产学研合作,努力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集中解决关键技术,突破发展瓶颈,形成新兴学科。

(四)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工程围绕高成长区域、高成长产业、高成长企业,以郑东新区、郑州 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等现代产业集 聚区为依托,采取“人才+产业”、“人才+项目”等模式,大力培养  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预计“十二五”末,全市产业集聚区拥 有5万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万名 高技能人才。建立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人才试验区,在政策支持、 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等方面优先倾斜。实行集聚区引进人才“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以人才集群带动产业集聚。

(五)文化艺术“名人名家”培养工程以提升文化创新创意能力为核心,以高水平宣传思想文化专 门人才和文化产业紧缺人才为重点,培养选拔哲学社会科学、新闻  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优秀人才。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选  拔市级“四个一批”人才50名,省级“四个一批”人才30名,全国有  影响、全省知名的文化艺术名家20名。以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数  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为重点,吸引集聚文化产业优秀人才。加  快文化产业开发试验区建设,形成少林文化、炎黄文化、商都文化  等特色鲜明的文化人才集群。加强城乡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视  民间文化人才和非公有制、社会组织的文化人才。对优秀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

(六)优质教育倍增的“名师名校长”工程建立优质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搭建“学校首席教师——郑州市 骨干教师——郑州市名师——郑州市杰出教师——郑州市教育名  家”梯级培养平台,5年内培养1000名骨干教师、400名郑州名师、 20名杰出教师和若干名教育名家。完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机制, 组织100所城市优质学校与100所乡村学校结对帮扶,3至5年 内选派1000名优秀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支教。启动专家型名师、校  长培养工程,引导教育人才向智慧型、创新型、复合型发展。设立  校长优秀成果奖,每年评选10名市级优秀校长。5年内建立100个郑州中小学名师工作室、30个名校长工作室。

(七)优质医疗倍增的人才保障工程大力实施优质医疗倍增工程,注重培养引进医疗卫生领军人才。用5到10年的时间,引进培养20左右在全国或全省有学术 地位和影响的高层次卫生领军人才,50名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 才,5个医学创新团队。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用5到10年 时间,支持培养住院医师500名、全科医师1000名。提高基层医 疗卫生服务能力,用5至10年时间,为县(市、区)、乡镇(办事处) 培养引进1000名医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万名医学本科生。每 2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市“名医名护”评选表彰活动。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3年内将全市注册乡村医生全员培训一遍。

(八)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围绕现代物流、旅游、信息服务、资本运作、会展、商贸服务等 高成长服务产业,集聚开发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  代管理的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十二五”期间,培养引进一批现 代服务业人才,形成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 建立职业学校与社会合作培养机制,加强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培训。 针对农村服务业等薄弱环节,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产品,扩大 从业人员规模。设立“郑州市优秀服务业人才奖”,每2年评选表彰100名优秀服务业人才。六、优化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实施人才投资优先政策

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 投资比重,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将支持人才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人才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 金。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  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建立政府人才投入使用管理绩效考评制度,提高人才投入资金使用效率。

(二)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原则,加强创 业扶持,推进创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扩大对自主创业和中小企业  发展的信用担保资本金规模。完善人才创业网金融政策,创新金  融产品,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加大税收优  惠、财政贴息力度,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 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市增建5个以上市级创  业孵化基地,每个县(市、区)要规划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完善知识  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  民工为重点,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支持鼓励创业企业、创业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

(三)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党委政府人 才发展规划,制定全市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队 伍建设意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 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支持人才创新 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平等开放。政府开展的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

(四)创新人才的工作机制

1.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坚持以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为导向,以提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  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教育 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 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 机制。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  应用型人才,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

2.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社会从业角色和岗位职责 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 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 价渠道。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 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 员考核评价制度,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  改革。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 人员考核评价办法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建立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

3.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核心, 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探索 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健全事 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制度和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完善事 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 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和国家重大项目 负责人国内外招聘制度。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建立组织 选拔、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

4.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规范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破除人 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建 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  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 机制和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快 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 移接续办法,完善劳动合同、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等制度, 维护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与产业集聚区、 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开发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5.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 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 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国家、社会和单位  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  入分配,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 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健全国有企 业人才激励机制,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探索高层次人才、高  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政府荣誉制度,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

(五)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1.完善人才领导体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 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 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  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  重。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完善党委 联系专家制度。实行重大决策咨询制度。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  部门的职能作用,调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人才培养开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营造人才发展的氛围。大力宣传中央、省委和市委人才工 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人才优先发展的目标任务、重 大举措,宣传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和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3.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 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