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2290/2024-00013
  • 郑州市体育局
  • 法规
  • 2024-07-25
  • 2024-07-25
2024年郑州市体育工作要点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新征程上,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及省、市关于体育工作的安排部署扎实做好2024年全市体育工作,制定本要点。

一、工作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体育郑州建设为统揽,以两个创建为载体,以项任务为路径,以一项机制为保障,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助力”的体育事业发展格局,推动体育强市建设。

二、工作目标

2024年,全市体育工作加快推进,以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抓手体育赛事体系逐步完善,全市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000场次以上举办青少年赛事活动500场次以上;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市国民体质开展体质监测3000人次;全民健身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完成400块体育场地建设任务,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6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5%以上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体校+青训中心”模式基本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快速推进,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480亿,增加值达到220亿,占GDP比重达到1.5%;体育文化广泛弘扬,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治理协同发展,体育郑州建设成效彰显。

三、工作任务

(一)锚定创建工作,夯实体育郑州基础

各开发区、区县(市)体育主管部门要以我市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契机,对照创建标准,逐项分析创建任务,形成创建台账,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争取创建河南省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实现市县同创。把全民健身工作做实做细,推动全市体育事业各项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落地,推动区域内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二)构建赛事体系,创树系列赛事品牌

1.创树赛事品牌。积极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持续办好青少年体育赛事市级层面,以“动起来·郑精彩”作为群众赛事活动总品牌,以“奔跑吧·少年”作为青少年赛事活动总品牌,设计统一VI标识,统一赛事办赛标准,提升办赛质量。探索在三大球(足篮排)、三小球(羽乒网)、游泳等群众基础好的运动项目及街舞、搏击、电竞、匹克球等新兴项目上开展城市联赛,培育观赛人群,扩大赛事影响力。鼓励支持各开发区、区县(市)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和赛事。上街区航空运动、荥阳市象棋项目、巩义市冰雪运动、经开区赛车运动、郑东新区水上项目、金水区街舞项目、登封市武术项目、中牟县篮球运动等已经有很好的基础,要持续做优做精,提升区域知名度。

2.培育多元办赛主体。以政府主办、购买服务、部分补贴、市场化运作等作为办赛经费投入模型,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办赛,策划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赛事品牌,鼓励优秀赛事向外拓展推广。把市场主体发展作为驱动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赛事发展,进一步发挥专业化赛事企业作用,积极承办国际影响力大、社会价值高的体育赛事。

3.完善赛事体系。根据体育赛事举办情况,梳理不同层级、类别的赛事,制定重大赛事和群众赛事计划,年初向社会发布。征集办赛单位,每季度向社会公布赛事活动目录。引进和筹办重大赛事,筹办好2024年现代五项世界锦标赛暨激光跑世界锦标赛中国郑州少林功夫节、郑州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序时开展全民健身月(日)、行走大运河等主题群体活动推动青少年足球比赛、3V3篮球挑战赛等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2024年,全市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000场次以上,举办青少年赛事活动500场次以上各开发区、区县(市)开展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不少于6项,举办社区运动会不少于20场次。

(三)构建设施体系,补齐场地设施短板

1.出台专项规划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编制出台《郑州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以编制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为契机,盘清目前体育场地设施数量、规划落实情况、分布均衡情况、设施建设与实际需求错位情况,为我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供法定依据。

2.推动场地建设。持续推进全民健身设施三级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到2024年底,在主城区全面完成400块体育场地建设任务做好各级健身中心建设及运营考核奖补工作。完成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任务,新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200处以上积极推动足球场地和体育公园建设,各开发区、区县(市)新建或改建标准体育公园不少于1个,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块。

3.做好有效补充。推动嵌入式体育场地建设,强化城市金角银边区域资源集约利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将旧厂房、建筑物屋顶、地下空间等改造成体育运动场所,在公园绿地、桥下、滨水绿道等合理均衡嵌入体育设施。着力在人口密度大、辐射人口多、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突出的位置布局建设体育设施,向群众低免开放。对存量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对闲置、低效的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入运营主体,提高使用效率。

4.规范管理运营。制定出台《郑州市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完善体育设施管理相关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保障各类场地设施规范性运营。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向群众开放,形成“建、交、用、管”闭环管理制度。提升数字化水平,搭建体育智慧化管理平台,上线体育地图导航、赛事活动组织管理、体育设施一键报修、场馆预定、科学健身咨询等服务内容,实现政务管理更加高效,应用服务更加便捷。

(四)动员各方力量,激发全民健身活力

1.规范社会体育组织管理。加强党对社会体育组织的领导,推进体育协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以党建为引领,加大对体育协会的指导和监管。做好体育总各开发区、区县(市)体育总会的换届工作以及星级协会创建工作,激发协会活力。到2024年底,体育总各开发区、区县(市)体育总会健全完善,市级单项体育协会总数不少于50家,各开发区、区县(市)单项体育协会总数不少于35家。指导好体育俱乐部发展,积极为俱乐部提供专业支持、技术支持,发挥好俱乐部普及运动项目和培训体育后备人才的作用。

2.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指导群众健身的专项技能,全年开展培训3000人次以上。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两联”(即联系各体育协会、联系各级工会)“六进”(即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作为“书记项目”,融入网格化基层治理工作中,使每个网格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让健身指导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全年开展进基层及健身指导活动80场次,各开发区、区县(市)开展活动不低于20场次。

3.推动体医融合取得突破加强与卫健系统合作,实现国民体质监测内涵式发展。探索建立体育医院”,推广“运动是良医”行动计划,发挥临床医生和健康管理人员在科学健身行为干预中的积极作用。将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嵌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国民健康促进中心,把居民健康档案和体测档案运动处方相结合,建立具有郑州人群特点的运动处方库,普及治未病理念市监测中心完成年度3000人监测任务,各开发区、区县(市)完成年度2000人监测任务,建设2-3个国民健康促进中心试点,确保郑州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口比例不少于92.1%。

(五)重视人才选育,保持竞技运动优势

1.建立竞技人才培育体系。完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体校、少体校、体工队为龙头,以体教融合为抓手,以社会参与为补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把准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项目设置与改革方向,构建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项目结构,确定下一竞训周期任务目标。完成第十五届省运会周期各项目选拔组队工作,加大队伍建设、日常训练、业务能力、经费使用等方面督导力度,确保完成年度业训目标。

2.持续推进体教融合。联合教育部门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青少年体育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掌握1-2项运动技能。拓展校园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体育科普研学、亲子运动会等活动。每年开展4次以上“奔跑吧·少年”冠军进校园活动。

3.抓好教练员队伍建设。在总结第十四届省运会经验基础上,完善教练员考核机制,强化高水平输送、比赛成绩、教学训练、交流培训及队伍管理等考核内容,形成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调动教练员争金夺银的积极性。落实《关于郑州市大中小学校教练员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采取试点先行、总体推进的方式,各开发区、区县(市)在辖区范围内选择1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组织开展学校教练员岗位聘用试点工作。

4.提升科研保障能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科中心,优化选材标准,构建科学高效的运动训练体系,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训练团队,强化科技赋能,推进“训、科、医、教、服”协同攻关训练基地建设。建立运动员综合竞技能力数据库,最大幅度提升训练质量和效益。做好重大赛事备战、参赛和兴奋剂治理等保障工作。

5.加强新型体校建设。加快推进新型体校建设,各开发区、区县(市)要设立至少一所新型体校。落实省体育局新型体校建设规范和运行管理办法,推动体校办学向“体校+青训中心”转型发展。

(六)加强引导服务,壮大体育产业能级

1.招引培育市场主体。落实郑州市招商引资任务要求,对我市体育产业链进行梳理,明确招商重点,策划重点招商项目。瞄准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主动对接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力强、具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的体育产业项目。引导本地市场主体加强自身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组建体育产业联合会,为体育产业单位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培育品牌知名度高、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的龙头体育企业,培养专而精、新而强的中小企业。支持鼓励贝体、焱火等体育培训机构,市文旅体集团、新发展体育等综合机构,超继体育等体育综合商业机构,奥体中心等体育场馆运营机构,晋安等体育制造业公司在体育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发展壮大。

2.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体育产业基地(单位、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利用我市丰富的山水资源禀赋和人口区位优势,发展登山、攀岩、自行车、滑雪、航空等户外运动产业。支持鼓励上街区建设航空运动基地,新密市依托伏羲山建设登山步道、开发极限运动,荥阳市、惠济区等开发沿黄露营、自驾游等休闲运动基地,巩义市发挥制造业强劲优势,登封市做大做强武术产业等。各开发区、区县(市)力争创成1个以上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

3.有效恢复扩大体育消费。以创建第二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抓手,推动将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全市和各开发区、区县(市)促消费工作整体谋划。打好体育赛事、旅游、康养等“体育+”融合牌,以体育赛事经济促进体育消费。拓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运动技能培训、体育旅游等新空间,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各种消费促进活动。适时开展精品体育旅游线路、精品体育消费场景评选活动。申请承办首届全省体育旅游发展大会,筹办郑州市体育产业大会。组织参加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体育文化博览会。

(七)弘扬体育精神,展示城市良好形象

1.大力弘扬体育精神。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安排部署,做好中华体育精神的宣传推介活动。提炼总结郑州体育发展历程和体育文化内涵,筹划建设郑州体育文化展廊。策划开展“体育我来讲”系列访谈活动,邀请体育专家、学者、从业者、爱好者谈体育、话体育,尝试开展选聘“校园体育小记者”活动,与“冠军进校园”、“体育项目进校园”等活动相结合,推动体育文化走进百姓身边,融入生活日常。

2.构建全方位宣传矩阵。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及抖音号等新媒体,加大对体育方针政策、国内外重大赛事、全民健身、体育精神的宣传力度,普及体育知识,指导运动健身,塑造新时代体育形象。加强与各开发区、区县(市)及与共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宣传联动,形成宣传矩阵,提升覆盖面和网络传播力。建立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舆情应对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为体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3.擦亮郑州城市品牌。围绕“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打造,做好以少林功夫为代表的武术、龙舟、狮舞、空竹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传推广。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安排,做好“大运河”流域步道建设、黄河系列品牌赛事打造,发挥体育无国界的特有优势,注重开展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体育交流合作,持续扩大城市的影响力。

(八)强化法治建设,规范体育事业发展

1.加强法治建设。加强《体育法》的贯彻落实,推进体育部门由“办体育”到“管体育”的职能转变。开展依法行政培训,加强体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法治素养和执法能力。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提升行动,加强与教育、文化、市场监管等部门协调,协同开展委托执法、联合执法,增强行政执行效能。加强高危险性体育赛事、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校外体育类培训机构的审批监管和日常监管,规范全市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确保2024年全市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场所办证率达到100%。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社会、舆论监督,加大审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切实增强监督效能。

2.确保体育领域安全。精细化常态化抓好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安全常识教育、安全队伍建设、安全应急演练,全面提升防范和化解风险水平。强化“大安全”理念,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突出经营性高危险体育项目、赛事活动、枪支弹药、场馆设施、校外体育培训等方面,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确保体育领域安全稳定。

3.做好基础性保障工作。以树立新发展理念为思想保证,服务全市体育工作大局,做好各项基础性保障工作。认真履行政府工作部门职能,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明素养。做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办结率达到100%。及时回复群众咨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办结率达到100%。抓好信息化、保密、人事干部管理、后勤保障和工会、妇联工作,落实好离退休老干部各项待遇。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推进强村富民,为助力乡村振兴做贡献。

(九)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升政治建设水平

1.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三标”意识,时时事事对标对表,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切实把拥护“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制、党建业务互融互促机制、党风廉政建设落实机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效落实。要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一支部一特色”。提高“书记项目”质量,把运动队、学校和体育社会组织等党组织建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育人和业务建设中的作用。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人才队伍教育培养,优化人员岗位设置。制定重大赛事奖励政策,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2.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牢政治方向,持续强化政治担当。加强机关党的政治建设,层层压实责任,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以“清廉机关”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纪律作风建设,强化警示教育和家风教育,紧盯具有“共性”和“突出”特征的廉政风险点,强化权力的运行监督,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牢,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把巡察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扎实做好巡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发挥好局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重要作用,着眼于解决体育高质量发展问题和瓶颈,确保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3.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倡导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力破解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倡导正确选人用人标准和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持续纠正“四风”,坚决遏制“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使闻令而动、雷厉风行的实干作风蔚然成风。树立学习思维、开放思维、创新思维三种思维模式,用新思维谋划新出路,用新思路干出新业绩,形成“严实高效、开放生动”的工作氛围。

四、工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1+4+N”工作机制,发挥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作用,四个业务处室、若干工作专班密切配合,强化职能,调动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协调推进体育事业各项工作。

2.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对接省体育局、市委、市政府等上级部门,加强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争取工作主动,形成各部门联动的推进机制和工作格局。定期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议,研究全市体育体育工作发展战略和规划,统筹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

3.加强监督考核。将上级部门交办事项及局党组工作要求列入督查台账,全程跟踪督查,定期评估、定期通报,特别是对进展滞后事项开展专项督查,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开展局属单位各开发区、区县(市)体育主管部门的年度综合考核工作,完善考核体系,量化目标任务,形成成绩自动生成机制,减少主观干扰,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树立鼓励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