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19-04-30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一、出台背景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总的来看,我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基础更加夯实,2018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10万的三大突破,标志着我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收入水平实现新跨越、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同时,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我市在产业发展层次、资源要素约束、区域竞争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

为此,全市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持续深化“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总格局,持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及“创优势、增实力、补短板、能抓住”工作方针,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奋发有为”总要求,突出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信心、激发活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更大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建议2019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安排如下: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城镇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4%以内;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指标完成国家、省下达任务。

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根据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努力实现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稳定经济增长,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围绕经济运行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监测分析和运行调度,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巩固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一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政策措施,建立企业普惠性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能力。实行积极进口政策,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产品进口,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增加优势消费品进口,引导消费回流。加强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和模式,发挥品牌设施对品牌商品、品牌服务的集聚力和带动力,推动传统商业改造升级,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在促进汽车消费优化升级、壮大绿色消费、发展服务消费、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等领域出台一批具体支持政策,积极实施“4K+5G”创新发展计划,推动应用消费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二是着力扩大对外贸易。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快建设“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物流枢纽,向“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引导鼓励出口企业拓展国外市场,指导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稳定外贸出口。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入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从依靠模仿跟随向依靠创新创造转变,从大进大出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大力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有效发挥郑州的区位比较优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优先发展重点产业,抓好龙头型出口企业引进,扩大产品出口。积极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健康协调发展,培育外贸新的增长点,创新营销方式,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三是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做好援企稳岗、再就业帮扶等政策储备,落实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补贴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去产能职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受经贸摩擦影响失业人员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全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四是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建立完善降低企业成本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降低社保费率等降成本政策,进一步清理规范各类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面清理涉企收费,进一步落实电力直接交易和通信降费政策,着力降低能源、人工、物流、通信等基础性成本。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发挥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基金和投融资担保专项资金作用,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定工业增长;鼓励驻郑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鼓励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融资;优化金融服务,缩短企业融资链条,降低融资综合成本。强化运行保障,扎实做好电力、运力、能源等保障调度。

(二)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坚持把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破解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的硬任务,巩固既有成果,聚焦突出问题,打好重点战役。一是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扎实开展非法集资案件风险处置攻坚行动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持续推进上市公司债务风险化解工作,配合做好影子银行等风险防范工作,全力推动金融安全稳健运行。继续强化债务风险管控,严守政策红线,严防债务违约,坚决遏制债务增量,稳妥有序化解存量。引导企业强化风险意识、加强财务管控、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杠杆、稳健有序发展,持续推动上市公司流动性危机化解工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贯彻国务院因城施策部署,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成国家对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经营秩序,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市场,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和购房行为。二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准确把握我市脱贫攻坚向夺取全面胜利和全面提升质量转变的阶段性特征,以提高脱贫质量、增强群众获得感为导向,深入推进产业、教育、水利、文化、交通、电力、就业、生态、健康等扶贫,提升已脱贫人口收入水平,提升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综合性政策保障水平,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持续巩固扩大脱贫成效。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统筹做好安置区建设、拆旧复垦和社区管理服务等工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持续做好结对帮扶贫困县工作。三是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标本兼治、治建并举、综合施策、科学治理,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从源头上把污染排放降下来。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推进主城区煤电机组清零工作和西热东送工程,扎实推进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煤炭消费总量稳步下降;分别制定实施专案,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用地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污染等综合治理,确保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省定目标要求。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严格落实“一河(湖)一策,持续推进“三污一净”专项治理,恢复河湖健康生态;推动国省控断面水质持续改善,达到省定目标要求,市区建成区河流水质进一步提升;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质保持Ⅱ类;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确保饮水安全。全面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深入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治理试点工作,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三)着力增强现代都市魅力,统筹城乡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双城引领、多组团、多节点”大中小城市、中心镇和特色村镇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促进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县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推进城市能级提升。高质量完成《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大力推进新一轮“畅通郑州”建设,力争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4月底前获得国家批复,开工建设6号线一期、10号线一期等6条线路,推进3号线一期、4号线等加快建设,力争市民文化服务区地下交通市政工程、2号线二期、城郊线二期等线路年底前竣工投用,5号线5月份通车运营,轨道交通在建与通车总里程突破300公里、初步形成网络化运营。持续推进城市道路有机更新,加快构建“七横八纵双环”高速网络,推动高速外环尽快闭合,新建高速出入市口2个;持续推进“两纵两横+环线”快速路网体系建设,金水路西延、农业快速路铁路代建部分、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化高架主线等工程投用;开工建设紫荆山路-长江路综合立交等一大批快速路工程,续建新建支线道路55条,新建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以上,强化慢行、静态交通和智慧车联网建设,提升中心城区承载能力。持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抓好智慧交通、城管等分项规划编制及实施,加快完善郑州政务云、城市大脑一期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智慧停车、电子政务、“一卡通”“i郑州”等重点示范应用项目。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70%以上、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二是深入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突出抓好城市“污”“堵”“脏”“差”“四治”,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加快城市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城市规划提标、建设提质、管理提优、产业提升,促进城市由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质转变。深入推进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双修”、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以老旧小区整治提升为重点的老城区有机更新,大力推进新建政府投资公共建筑落实超低能耗建筑标准、民用建筑落实绿色建筑标准。三是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建设水平,全力推进“四大文化片区”建设。启动郑州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打造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精心筹办己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强化“天地之中 功夫郑州”品牌形象,不断扩大我市文化影响力。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只有河南”主题演艺公园、宋城·黄帝千古情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消费试点工作,不断深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四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开展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启动城乡融合共享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项目6个,建设美丽乡村试点村32个;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具备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同步开展户厕改造。五是促进区域融合互动发展。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政策措施,加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力争在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献。加快“1+4”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推进郑开双创走廊等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与开封、许昌、新乡、焦作等周边城市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形成集聚2000万人左右的国际化大都市区。

(四)着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质量发展竞争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做强先进制造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做优都市农业、做兴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促进要素向优质企业、新兴产业流动。加大补短板力度,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构建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为主导和正向激励的机制,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发挥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加快培育以“四新”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畅通经济循环,以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为重点,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一企一策”超低排放提标和工业“1312”强投资计划,力争全年建成15个智能工厂(车间)、全市技改投资增长30%以上。实施5个新兴产业培育专案,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中国智能传感谷、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培育新型制造模式,创建50个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百千企业上云”计划。加快推进省级军民融合和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战略性企业、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推动100家企业“三年倍增”发展,力争全市百亿级工业企业达到14家。大力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积极培育总部型建筑企业,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发展,全力打造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三是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强政银企合作,大力促进科技和金融相结合,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有序推进龙湖金融岛、中原基金岛开发建设,力争全年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达到220家。加快推进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力争全年物流业增加值增长9%、达到850亿元以上。着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A级旅游景区建设质量,整体提升品牌。重点抓好文化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2019年预计接待国内游客13043.4万人次,增长14.8%;国内旅游收入预计达到1578.18亿元,增长14.9%。完善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出台郑州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郑州宜居健康城、河南精准医疗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会展业发展,发挥中东-东盟会展经济合作委员会平台作用,力争全年承办国际性展会12个以上、全市展览总面积增长6%以上。四是着力做优都市生态农业。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打造“一带四区五组团”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工程和绿色食品加工业提升工程,力争新发展湿地农业和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各1万亩。继续抓好“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筹办好第20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五是积极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在郑落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类创新载体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数字家庭、远程定制、体验分享等消费模式,促进服务业网络化发展和智能化升级。六是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水平。开展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着力抓好重点园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工作,积极创建智能化示范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加大省级服务业专业园区建设力度,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促进高成长服务业集中布局,不断增强服务业“两区”辐射力带动力。

(五)着力深化开放创新,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中西部对外开放门户和国家创新创业中心。一是统筹推进“四条丝绸之路”建设。抓好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专项规划落实,谋划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综合试验区,打造全球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全球航空物流的发展标杆,力争郑州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56万吨。制定实施“中欧班列(郑州)+”发展规划,全年开行班列1300班次以上。优化“数字化班列”功能,打造中国(河南)丝路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加快郑州国际陆港第二节点规划建设。制定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升级版方案,反向复制1210模式,引导更多郑州制造、郑州产品走出国门。持续办好全球跨境电商大会,加快建设EWTO核心功能集聚区,力争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15%、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0%。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成立海铁联运公司,力争新开至上海、广州等港口海铁联运线路8条以上,全年海铁联运国际班列开行300班次以上。二是完善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高质量推进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推动赋予实验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着力培育飞机租赁、航空物流、5G等产业新增长点。高水平建设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确保国家赋予的第五航权等措施落到实处,力争全年全部完成256项改革创新任务和153项复制推广任务。大力争取将航空港实验区纳入自贸区范围,支持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枢纽经济集聚区。着力提升枢纽能级,加快推进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实施“四主多辅”客运枢纽体系和“1+2+N”铁路货运体系,力争郑万、郑合高铁与郑州南站同步开展联调联试。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快“单一窗口”建设,推动药品指定口岸获批运营,建成邮政口岸航空邮件集疏分拨中心。深入推进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建设,加强与欧洲城市间的互访交流和经贸往来,进一步扩大郑州的国际影响力。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落实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办好第十三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活动,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补链、扩链、强链项目。严格落实“五职”招商责任制,进一步提高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确保73个“五职”招商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四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自创区核心区扩区发展,深化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增强核心区创新引领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建设“中原科创谷”,加快建设航空港实验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高新区、金水科教园区等省级双创基地,着力提升20家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和运营水平,打造“郑创汇”“强网杯”等双创品牌。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和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城市建设,力争全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五是加快培育创新引领型“四个一批”。着力构建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发展体系,力争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0家。深入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力争全年引进培育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200名。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建省级创新平台100家以上。强化开放式创新,力争全年引进共建新型研发机构10家以上。

(六)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长远支撑。按照“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总要求,坚持“治”“建”并举,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中国示范城市。一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森林生态系统。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围绕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庭院花园化、廊道林荫化“六化”目标,完成营造林16万亩,加快推进郑州树木园改造提升、侯寨森林公园、邙岭森林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特色林业产业,启动新建25处生态保遗工程,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着力打造“森林郑州”。二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湿地生态系统。加强黄河湿地保护与修复,推进黄河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建设郑州黄河中央湿地公园。积极开展省级湿地公园建设,推进荥阳万亩湿地等一批人工湿地公园建设。加快推进湿地农业建设。三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流域生态系统。坚持“四水同治”。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力推进水生态重点项目建设,确保贾鲁河综合治理蓝线工程基本建成,绿线工程主体完工,西流湖段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任务;牛口峪引黄工程、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石佛沉砂池至郑州西区生态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加快推进古汴河疏浚和金水河、熊儿河、溱水河整治提升工程,启动实施贾峪河常庄水库坝后段生态治理工程(水博园一期)、贾鲁河尖岗水库大坝至南四环桥段治理工程,谋划推进郑州市西水东引、小浪底水库引水入郑、赵口灌区引水闸向航空港实验区供水、南水北调新郑观音寺调蓄、黄河滩区引黄调蓄等工程前期工作。四是加快建设高质量农田生态系统。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在主城区2400平方公里区域重点发展苗木、花卉、林果、蔬菜、牧草等产业,新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10万亩。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扶持15个规模畜禽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种植饲草3000亩,青贮饲料22万吨。五是加快建设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大力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三年建设规划,建成公园、微公园、小游园400个,连通提升生态廊道400公里,在城市外围开工建设郊野公园10个、建成3-5个,做好第二动物园(野生)、第二植物园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实施城区绿化导则,在城区公共场所、背街小巷、社区庭院培植摆放精致绿植;大力开展社区周边、重要节点微景观打造;持续推进铁路沿线、国省干道、高速出入口等交通路网绿化提升工程,高标准打造绿色视觉通廊。

(七)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发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全面跟进落实中央和省改革部署,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着力优环境、强服务、降成本,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深走实。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力争市县乡办事大厅审批服务事项“应进必进”,进驻事项全部实行“全科式”一窗受理,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开展简证便民专项行动,力争办事申报材料减少60%以上,实现50个事项凭身份证直接办理。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打通“信息孤岛”。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减至100个工作日以内。深入推进公共资源领域整合改革,持续完善“两基地、一平台”建设。统筹政务、商务、市场、人文、法治、城市“六大环境”建设,实施郑州市营商便利度评价指标体系,扎实开展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贸易便利化等10个对标提升专项行动,力争营商环境排名全省第一、进入全国重点城市前列。二是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加快企业产权、组织、治理结构改革,积极培育上市企业,逐步实现国企股权多元化,实现扁平化管理,提升国企运行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优化企业融资结构,防范企业债务风险。继续做好“僵尸企业”处置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后续工作。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实现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三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全面启动营商环境评价活动,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营造亲商、重商、安商、扶商的优良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清理一批违反市场原则、妨碍生产要素流动、影响企业活力的政策文件,破除在工程招标、市场准入、质量认证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的壁垒。开展产权保护领域政务失信专项治理。大力整治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资金问题。四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信用机制建设,推动政务服务大厅接入信用信息平台,在业务审批流程嵌入联合奖惩系统,做到“逢办必查”。大力创新拓展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加大对失信主体信用监管力度,不断扩大失信主体治理成效。以政务诚信建设促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确保3月通过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验收。五是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常态化要素配置调整机制、合理化要素流动机制和市场化要素价格机制。加快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入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设,加快碳市场建设。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以直接交易和增量配电市场化为重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天然气、城镇供水、医疗服务、铁路货运等领域垄断环节和公共服务改革。加大土地资源要素保障,全面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六是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制度框架。出台落实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细化落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研究制定县(市、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实施办法,科学设置考核评价体系,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引导各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机构、农村、财税、科技、医疗、物价、援疆、执法体制等领域改革。

(八)着力以项目带动促投资,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坚持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双轮”驱动,力争全年全市投资增长8%以上。一是加强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总投资2.13万亿元的910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围绕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开放创新、生态建设和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突出抓好41个投资超百亿元、49个投资50-100亿元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4600亿元。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聚焦国家投资方向,加强省市重点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形成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机制。全力争取中央政策性资金支持,按期完成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中央专项建设基金项目。二是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坚持联审联批联办、重大项目周例会、挂图作战,健全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分类管理,落实责任,每月督导,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和投资计划。三是着力扩大民间投资。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和平台,持续开展放宽提升融资服务、降低企业成本、产权保护等专项行动,提升发展预期,提高民间投资意愿和积极性。四是持续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加大项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严格规范项目审批、报建程序,深入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活动,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土地、规划、资金等各类困难和问题,营造尊商、亲商、惠商的良好环境。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高质量发展普惠于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全面推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深入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探索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扩大门诊特殊病种共享医院和共享药店范围。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开展新经济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国家试点。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深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审批权限下放改革,加快老龄事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养老照料设施建设,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力度,推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工作。积极推进364个安置地块(项目)建设,完成网签9万套以上、回迁群众15万人以上。二是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年新增公办幼儿园100所,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0所、投入使用20所;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市区普通高中新建、迁建工作,努力消除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强力推进职业教育优质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持续支持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来郑办学。三是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和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县级医院基础能力和重点专科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四是推动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启动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编制,打造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3年内谋划建设博物馆100家以上。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艺精品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建成“绿城智慧书房”50座。围绕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持续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市15分钟健身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引入和培育国际化、国字号文化体育活动项目落户郑州。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赛事活动。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及政策解读,针对社会重大关切点及时完善相关政策举措,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加快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继续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深入开展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工作,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做好重要时间节点安全稳定工作。

(十)着力加强监测调节,确保各项部署落实落细。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完善制度机制,综合施策,狠抓落实,为实现全年目标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严格落实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制度,密切跟踪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全面把握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动向,实时监控我市经济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建议,做好政策预研储备,适时出台实施调控政策措施,确保精准施策。二是提升科学谋划水平。抢抓“一带一路”“五区联动”等战略机遇,围绕“四张牌”“四重点”等决策部署,研究制定各领域各方面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把中央和省市的各项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加大力度推动“十三五”规划下半程实施,做好编制“十四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及思路研究工作。三是强化依法统计。加快健全并实施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责任制、问责制和督察机制,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统计改革,完善“三新”统计监测。加大基层统计力度,强化服务业和建筑业统计,抓好“四上”企业入库及名录库维护,全面真实地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四是强化要素保障。提高对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骨干企业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的要素保障能力,做好煤电油气运等运行保障工作,发挥产业发展基金和重大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转型升级关键领域。五是强化督查考核。加大督查力度,对工作落实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出实绩、见成效。充分发挥目标考核的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市上下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机关:市发展改革委

解读人:段广宇

联系方式:67185355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