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4-01-05 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近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目的和意义

为加强新时代文物工作,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服务好郑州都市圈、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升郑州城市文化竞争力,打造文物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支撑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建设战略,助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二、编制背景和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先后两次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分别就我国考古新发现及其意义、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批示指示精神,依据《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河南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河南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郑州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该实施意见。

三、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关于文物工作系列批示指示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物资源系统保护,推动文物事业取得突破性成果。

四、主要目标

一是深化考古科学研究阐释能力,助力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实施郑州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计划,以“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夏商周断代”“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工程项目为依托,深入挖掘、阐释、传播郑州文化遗产资源核心价值。二是强化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构建全域保护利用示范体系。牢固树立全域系统保护利用理念,以重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为引领,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科学性保护,为文物活化利用夯实基础条件。三是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深度发展,形成城市文化遗产经济力。加强考古遗址公园与文旅文创融合,活化工业遗产和博物馆公共空间,建设文物考古全过程公众传播基地和活化场景,发挥文化遗产活化项目带动周边业态提升、优化城市有机更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繁荣城市经济的重要乘数效应。

五、重点工作

(一)如何加强文物的系统化保护?

牢固树立系统保护理念,深化文物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的统筹融合,激发文物保护利用服务社会发展全局的综合潜力,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全面提质文物资源管理,探索多元投资模式,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共享、数字化创新转化。健全保护规划引领体系,设立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专项年度基金,建立保护规划编制种子库、储备库和项目库“三库制度”,制定全域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体系建设时间表、路线图。优化考古前置改革成果,保障基本建设前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保护工作顺利开展,不断提升文物考古工作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职责纳入综合考评体系,开展重要文物片区网格化管理,完善打击防范文物犯罪联合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二)提升考古科研水平有哪些举措?

打造联合科研攻关团队,加快郑州文博走出去,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和联合科研攻关,增强郑州文博国际影响力。建设一流文物科研平台,建设国家级仰韶文化研究平台,加强国际国内合作,高质量参与仰韶文化联合申遗,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物科研机制体制。加强科技保护能力建设,高标准配置考古文博研究设备,提升考古文博单位在高清拍照、信息采集、分析检测、图像处理、出土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水平。深化重大国家课题引领,注重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社科基金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系统开展人类起源、文明探源重大课题专题研究,形成一批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展示好、宣传好郑州地区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建设考古文博重点区域和单位的标本库房、科研中心、实验室等,提升文物存储、整理、保护水平。创新信息采集、分析检测、文物保护等方法手段,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三)如何整体提升博物馆社会服务能力?

举办“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专题系列陈展、郑州文庙孔子印象展、城市记忆专题展览、城市烟火专题展、文玩雅好专题展、国内外精品展览等,不断激发博物馆提供高品质展览的能力,助力塑造国家中心城市人文形象。

(四)如何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式?

高标准建设郑州中华文明全景式展示利用体系,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形式多元化、时代化、科技化探索。充分发挥郑州商城、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助力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及相关规划实施落地,加快推进黄河、长城、大运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博物馆+遗址公园+文旅综合体”等形式为依托,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展示利用体系化、引领性的创新模式,全力打造文化遗产“十大保护展示利用组团工程”。推动考古活化利用展示成果惠及公众,加强对重要遗迹遗物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通过规划遗址公园、考古文旅、考古游径,增加遗址公园文旅文创综合体等形式,推介一批重要考古遗址开展考古工地开放日、考古研学游等公众考古活动,规划建设一批新型考古遗址公园,助力文物考古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文化旅游相关产业,鼓励有条件的文博考古机构成立文旅文创活化利用载体,以市场化机制为主进行文旅文创产品开发,搭建文旅文创产品研发和销售平台。

(五)如何利用文物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全面深化文物交流合作加快文物走出去。加强考古文博国际合作,实施郑州文物交流展览工程,积极开展国际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文博行业加强跨区域跨国家联合考古研究、博物馆合作、展览交流、人员培训、学术交流、技术交流。鼓励和支持文博考古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六)如何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考古文博行业紧缺研究型、学术领导型人才的选聘、调任、直聘制度。拓展人才引进渠道,特事特办引进特殊人才,在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大政策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为推进郑州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保证。

六、解读机关及联系人

解读机关:郑州市文物局

解 读 人:李生刚

联系电话:0371-67189958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