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读: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发布时间:2022-06-07 来源:郑州日报

市政府近日发布《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构建高能高质高优“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规划》明确,要构建高能高质高优“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1”是聚力打造“1号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是提质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3”是培育壮大新能源、数字创意、相关服务业等三大新兴产业;“N”是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N个未来产业,并基于“153N”产业体系全面梳理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全面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优化空间布局:“一核、两带、五区、多点”

《规划》提出,立足城市功能、交通布局、产业基础,坚持跨区域联动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以交通廊道为脉络、以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导向、以产城融合发展为着力点,聚焦打造区域协作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强化核心带动、点轴联动,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五区、多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核”:即中原科技城。锚定“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功能定位,聚合龙湖北部、智慧岛、科学谷三大片区,高标准打造中原科技城,大力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建设颜值最靓、环境最美、服务最优的“河南科创之窗”,打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策源地。

“两带”:即沿黄科创带、南部新兴产业带。其中,沿黄科创带主要依托沿黄生态走廊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片区核心区(郑州高新区)、中原科技城、金水科教园区、惠济经济开发区、中原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巩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荥阳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上街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郑东新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中牟县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等串联,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科创走廊,争取国家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等在郑布局;南部新兴产业带以商登高速为轴线,串联郑州航空港区、中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郑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密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登封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等重点产业载体,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新兴产业发展带。

“五区”:即郑东新区、郑州航空港区、郑州经开区、郑州高新区、金水科教园区等5个核心功能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其中,郑东新区重点布局发展电子信息、信息服务、生命科学、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郑州航空港区重点布局发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郑州经开区重点布局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科技研发、补链强链及产品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郑州高新区重点布局发展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北斗应用、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水科教园区重点布局发展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产业。

“多点”:以“五区”之外的省级开发区、核心板块、小微企业园等为重点,协同推进郑州都市圈“飞地经济”园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协作发展区,重点布局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数字创意及相关服务业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能高质高优:构建“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聚力打造“1号产业”。按照“强端、固网、引屏、补芯”的思路,聚焦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网络安全、智能传感器、集成电路等领域,重点依托郑州航空港区、高新区、经开区、金水区科教园区、新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强化创新引领,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提升优势产品规模,完善核心零组件、研发设计等关键链条,加快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绿色安全的产业发展生态,打造独具郑州特色、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地标性产业。

提质发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技术优势,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五大特色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方向,以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重点依托郑州航空港区、高新区、经开区、新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推广应用先行区;生物产业聚焦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服务、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重点依托郑州航空港区临空生物医药园、经开区、高新区、新郑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牟官渡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中高端研发生产基地、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集聚地、生物农业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制造绿色发展新高地;新材料产业聚焦特色优势新材料、先进基础性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重点依托郑州航空港区、经开区、高新区、荥阳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上街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等,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安全自主可控”为导向,重点依托郑州航空港区、经开区、高新区、荥阳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上街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等,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转型升级,不断增强高端装备产业竞争力;节能环保产业聚焦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和环保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依托郑州经开区、新密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荥阳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等,构建产业间耦合、上下游衔接、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产业链,建成全省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基地。

培育壮大三大新兴产业。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变趋势及国家和省政策导向,按照补短板、扩规模的思路,着力培育壮大新能源、数字创意、新兴服务业等三个发展潜力大、空间广的新兴产业。其中,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等产业,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与应用示范基地;数字创意产业推动数字创意在各领域应用渗透,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相关服务业,加快向高端化、专业化提升,向集群式、开放式发展,增强郑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为建设制造业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聚焦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发挥和拓展国家超算中心功能,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平台等,力争“十四五”期间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

同时,通过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企业主体成长培育工程、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产业开放交流合作工程、产业数字赋能升级工程、产业发展生态优化工程等六大工程,进一步夯实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锚定发展目标: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成为国内领先的新兴产业发展标杆城市。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产业高地基本形成。

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建成全省国家创新高地的引领中心。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建成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在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超硬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涌现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力争每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0家以上。

企业竞争力得到新提升,形成若干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具有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到2025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力争培育更多世界知名科技企业和一大批掌握关键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新培育一批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集聚发展呈现新格局,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5G、超硬材料(新材料)等10个新兴产业链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培育形成5个以上规模超千亿的特色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发展成为万亿级产业。

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到2035年,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未来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引领、要素富集、空间集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郑州市在“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中实现引领带动,基本实现“两化五强”目标,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的地位、作用充分显现。到本世纪中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中树立标杆,支撑带动郑州建成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