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7445745/2022-00283
  • 郑州市人民政府
  • 文化,广电,旅游,“十四五”规划
  • 2022-09-29
  • 2022-10-31
  • 通知
  • 郑政〔2022〕30号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郑州市“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 发展规划的通知
郑政〔2022〕30号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郑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9月29日



郑州市“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和“十四五”期间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高度重视文化广电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把文旅强市建设作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支撑,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融合发展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繁荣向好的态势。

1.文化旅游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先后召开全市文化旅游大会、全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大会,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把文化旅游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扎实推进国家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建设凝聚了强大思想动力和工作合力。

2.公共文化建设开拓新局面。中央文化区正成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名片、新地标。全市建设、改造、提升市及区县(市)两级公共文化场馆76个;建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380个;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83个;市、县(区)、乡、村四级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达到100%。现已建成五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保护体系。

3.文化惠民取得新成绩。开展“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等惠民演出近3000场,惠及群众600多万人次。依托公共文化场馆创办了“群星讲堂”“公益舞台”“公益讲堂”等平台,更好丰富市民文化生活。郑州精品剧目展演活动持续举办120余场,线上线下观众达450多万人次。

4.文旅产业塑造新格局。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50家、星级宾馆70家、旅行社359家、旅游从业人员约200万人。2020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1303.9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01.06亿元。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有556家,202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438.76亿元,文旅产业发展开拓新局面。

5.艺术精品创作硕果累累。大型舞剧《精忠报国》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项目之一。豫剧《都市阳光》、曲剧《新版白兔记》、儿童剧《七色花》夺得省级大奖。歌曲《我的好兄弟》《妈,我回来啦》及舞剧《精忠报国》3部作品获得河南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郑州歌舞艺术中心(郑州歌舞剧院)舞蹈《唐宫夜宴》成为继电影《少林寺》之后郑州又一部现象级文化精品。

6.广播电视工作有声有色。高效完成“党的十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倡议、“脱贫攻坚”等重大主题宣传推广工作。初步形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郑州模式”。郑州电视台制作的《百善孝为先》荣获2018年度全国电视类优秀公益广告扶持项目三类。持续开展了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黑广播”和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治理行动,有效规范广播电视市场环境。

7.对外交流拓展新领域。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四届中国(郑州)国际马戏嘉年华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先后赴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演出,累计在海外推广活动100余场。积极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旅游博览会和中国旅行服务产业发展峰会等,深化与境内外旅行商交流合作。

8.文旅扶贫取得新成效。连续举办全市文旅融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累计培训贫困村两委和机关骨干近700人次。探索推广“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实现12家旅游景区带动30个贫困村脱贫致富,旅游企业带动脱贫人口达到5900多人。全市181个贫困村按照“七个一”标准,全部完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

9.文化旅游事业体制改革有序推进。2019年1月,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成立;2020年4月,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挂牌成立;积极做好文艺院团改革工作,制定了《郑州市豫剧院、郑州市曲剧团、郑州歌舞剧院改革实施方案》。

10.城市文化形象和影响力持续提升。黄河文化月、嵩山论坛、国际少林武术节、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大型活动影响深远,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和影响力显著提升。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宣传交流推广活动,在莫斯科设立了“中国·郑州少林功夫旅游推广中心”,郑州文化旅游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十三五”时期存在问题

在深入推进改革发展、开放创新过程中,对标对表成都、西安、武汉等国家中心城市及南京、杭州等重要省会城市,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还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文化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郑州市是国家中心城市里面国家5A级景区数量最少的城市,且嵩山少林5A景区旅游吸引力呈现逐渐下滑态势。现有其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旅游产品与未来人们对于日益增长休闲度假产品需求不匹配。二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和效能有待提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均衡,部分区县(市)文化综合场馆普遍存在建筑年代久远、内部设施陈旧和场馆内容建设不能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等问题。三是广电供给专业化、社会化运作机制有待提升。市县广电部门普遍面临体制机制不畅、内容深度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四是文化旅游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联动度有待提升。文化和旅游之间融合及旅游和农业、工业、康养、会展、研学、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不足。五是文化和旅游国际化影响力有待提升。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及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郑州市入境旅游人数占比较少、入境旅游消费水平不高、国际(地区)航线数量偏少,是国家中心城市里面唯一没有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

(三)“十四五”期间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郑州市入境旅游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挑战。

从国内看,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文化和旅游发展要立足国内需求,激发国内市场、增强内生动力;科技创新、开放交流成为引导“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从省市发展看,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战略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提出了更高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旅强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打造世界文化旅游胜地”,“1+8”郑州都市圈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旅强市”“十大战略”“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要求,对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

二、“十四五”期间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郑州时重要讲话和关于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按照“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发展目标要求,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

正确处理好机遇与使命、事业与产业、历史与现代、城市与乡村、自身与区域五个关系,谋划好山河联动、双轮驱动、古今传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五个关键,加快构筑“两带一心”发展格局,协调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构建城乡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传承利用体系、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完善现代广播电视工作体系、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健全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增强文化旅游科技赋能、加强区域文旅协同等,塑造“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城市文化旅游品牌,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郑州故事,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固本培元、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筑牢华夏儿女共有精神家园。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程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安全、更为舒适的旅游休闲体验和更加充实、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4.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行业领域体制机制深层次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文化广电和旅游领域对外开放水平,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5.坚持科技赋能。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文化广电和旅游领域的转化应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化传承发展,加快推动文化广电和旅游数字化转型。

6.坚持融合发展。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产业领域相融互促,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发展目标

把文化和旅游业培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弘扬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将文化和旅游业打造为郑州市战略性支柱产业、郑州市现代服务业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到2025年,以“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体系为重要抓手,加快把郑州建设成为“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华夏国学的教育之地”。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成效显著、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广播电视体系提档升级、现代文化广电和旅游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得到新提高。“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城市文化旅游品牌影响显著提升,初步将郑州建成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展望2035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更加协调发展,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表格2—1:“十四五”期间,郑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时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旅游人数(万人次)

10221

11038

12362

13969

16065

国际游客人数(万人次)

28.5

30.8

33.9

38

42

旅游收入(亿元)

1283

1359

1523

1751

1996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

372

428

479

536

601

表格2—2:“十四五”期间,郑州市文化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预期目标

属性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

预期性

代表郑州市文化形象的优秀原创作品

8

约束性

扶持舞台艺术剧本创作

20

约束性

平均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

平方米

2000

预期性

公共图书馆图书人均藏量

0.65

预期性

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

万人次

600

预期性

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

万人次

1500

预期性

博物馆年服务人次

万人次

500

预期性

美术馆年服务人次

万人次

500

预期性

城市书房

100

约束性

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

万人次

3

约束性

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3500

预期性

表格2—3:“十四五”期间,郑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其他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性质

数量

属性

5A级景区

新增

1个

预期性

4A级景区

新增

8—10个

预期性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创建

1个

约束性

省级旅游度假区

创建

3—5个

预期性

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创建

2个

约束性

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创建

5个

约束性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创建

1个

约束性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创建

2个

预期性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创建

1个

约束性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创建

1个

约束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增

2—3个

预期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增

15—20个

预期性

表格2—4:“十四五”期间,郑州市广播电视发展相关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发展目标

属性

电视节目

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低于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低于15套电视节目。

预期性

高清制播系统建设

实现区县(市)电视频道高清化100%全覆盖;开展市级电视节目4K直播、8K试播。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两带一心”文化旅游格局,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强市战略

以“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为核心抓手,进一步优化郑州古今辉映的“两带一心”文化旅游空间格局。“两带”指黄河文化旅游带和环嵩山文化旅游带,“一心”指中心城区休闲旅游核心,全面推进郑州文化旅游强市战略发展。

1.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高标准制定出台《黄河流域(郑州段)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建设具有鲜明黄河特色的自然生态廊道、文化遗产廊道和观光旅游廊道,重点打造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河洛文化片区,以虎牢关和楚河汉界为代表的军事文化片区,以荥泽古城文旅融合项目、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为代表的荥阳故城文化片区,以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为代表的黄河文博片区,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电影小镇为代表的中牟文旅片区等重大片区。中部和西部重点以历史文化展示体验为主,东部重点以现代文化展示体验为主,最终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和全球探寻体验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2.建设体现华夏历史文明的环嵩山文化旅游带。深入挖掘黄帝文化、伏羲文化、嫘祖文化、嵩山文化等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建设中华文化圣山和全球华人寻根圣地。重点打造嵩山少林寺文旅片区、大伏羲山文旅片区、新密古城文旅片区、黄帝故里文旅片区等重大片区。实施“中国功夫·华夏之中”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工程,建设全球功夫体验基地。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新密魏长城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推动登封“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黄帝故里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新密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伏羲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区。

3.建设彰显地域特色的中心城区休闲旅游核心。大力发展城市旅游,重点通过休闲街区、文创园区、小剧场、演艺中心、公共文化场馆等加快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发展。加快城市更新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商代王城遗址文化区、荥泽古城片区、大运河文化片区、二砂文化创意园区等文化片区规划建设,将商代王城遗址文化区作为郑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的重要抓手;对标国际一流商圈,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郑州二七广场、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建设一批文商旅地标工程。提升中央文化区“四个中心”利用效率;加快郑东新区“如意湖—龙湖片区”联动发展,推进龙湖片区金融岛建设,完善片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依托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郑州新国际会展中心、中原国际博览中心、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大型展览场所发展会展旅游。

专栏1:“双十双百双千”工程

十大精品景区、度假区。嵩山少林景区、黄帝故里景区、康百万庄园景区、大伏羲山旅游区、黄河(郑州段)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国家文化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方特旅游度假区、洞林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等。

十大精品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百年德化街、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郑东新区龙湖里、新密市县衙——礼节街历史文化街区、新郑市南街、商代王城遗址文化区、大运河文化区、郑州市中央文化区、二砂文化创意园、中牟县现代服务业开发区。

百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全市培育打造100个A级旅游景区村庄、乡村振兴示范点,如荥阳市王村镇司村、新密市米村镇朱家庵村、巩义市竹林镇石鼓村、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社区、新郑龙湖镇泰山村等。

百个精品民宿。以沿黄河一带和大嵩山区域为重点,着重打造郑州市“慢生活、微度假”乡村旅游民宿集群——“黄河民宿”“嵩山民宿”“河洛民宿”等,到2025年打造100家精品民宿。

千场文化艺术活动。重点举办“送文艺进基层”“非遗进校园”“绿色周末”“广场舞大赛”“情韵郑州”“礼乐中国”“郑州市中老年舞蹈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

千个精品文创产品。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重点打造特色品牌文创系列产品,如轩辕黄帝有熊氏系列文创、莲鹤方壶系列文创、武则天金简系列文创等。

(二)实施城乡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构筑华夏儿女精神家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文化在促进市民群众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建设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构筑中华儿女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弘扬行动”,弘扬“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用好用活黄河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加强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系统研究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全体市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文明意识以及文化自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3.提高市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面向城乡基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通过文艺作品、广播电视精品、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等,培育文明新风。加强全民艺术普及,开展艺术展演,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市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4.挖掘和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调查,健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用好用活豫西抗日革命遗址、二七塔、郑州铁路职工学校旧址、郑州李大钊讲学旧址、吉鸿昌烈士墓等红色资源,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作用,积极引导市民走进红色旧址遗址和设施场馆。谋划“红色+生态”“红色+研学”区域联动旅游线路。

(三)构建新时代文艺创作体系,奏响国家中心城市前进号角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守正创新、培根铸魂,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用精品力作吹响国家中心城市前进号角,努力为中华民族提供丰厚滋养,为中华文明贡献华彩篇章,开创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新局面。

1.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紧紧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重大战略实施、重要精神财富、优秀传统文化等开展艺术创作,全面展现新时代郑州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围绕郑州“最早中国”文化定位,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通过诗歌、小说、散文、电视、电影、戏曲、舞蹈、杂技、绘画、摄影、歌曲、微视频等艺术形式,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叫响郑州“最早中国”文化形象。统筹艺术创作规划和资源要素,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市民群众的丰富实践和多彩生活中汲取营养,以精品奉献时代。实施文艺精品创作计划,创新谋划黄河文化艺术推广“五个一”工程。鼓励开发网络动漫、微电影、网剧等网络影视精品。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和理论研究。

2.开展品牌文艺展演活动。积极办好“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绿色周末”“情暖新春”及美术展览等活动。鼓励文艺院团建立优秀保留剧目轮换上演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文艺作品在郑州演出。支持郑州方特欢乐世界、银基冰雪世界、建业电影小镇等主题公园,创作一批特色鲜明、门类丰富的主题公园精品演艺活动。鼓励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民宿依托本地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创作丰富多彩的演艺活动。倡导开展服务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完善低票价、剧场开放日等举措。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促进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和省、市各类艺术扶持资金。

3.激发国有文艺院团活力。稳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优化剧场供应机制,促进国有文艺院团与公共文化场馆、A级景区、星级酒店等深度合作共建。加强对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支持、引领和规范。加强对各级各类文艺团体的管理,加强意识形态管理、行业管理、队伍管理和内部管理,分类施策、加强引导,促进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4.完善艺术创作扶持政策。加快研究制订《郑州市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扶持奖励政策》,设立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和奖励基金。扶持国有和民营文艺院团的创作生产,对获得国内外常设性文艺类奖项的作品给予相应奖励。组织市内专业文艺院团、艺术院校、市文联、市作协对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和群众文艺团队在选题策划、创作编排、人才培养、传播推广等方面进行帮扶。制定郑州市艺术创作规划和年度重点创作剧目选题计划。加大对原创剧本创作的扶持力度。

专栏2: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黄河文化艺术推广。谋划黄河文化艺术推广“五个一”工程—一台戏、一本书、一个节、一部电影和一首歌,即一台以黄河为主题的现代歌舞剧、一本以黄河与中华民族演变发展为主题的书籍、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活动、挖掘黄河沿线故事的一部电影、歌颂黄河精神的一首主题歌。

文艺理论研究计划。重点立项1—2个文艺理论研究课题,加强对郑州文化资源、文化亮点及当下文艺潮流的理论研究,编辑出版《郑州文艺理论研究成果汇编》。

文艺精品创作计划。重点推出1—2部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艺术精品、10部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加工提高5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恢复排练、移植改编10部左右传统保留剧目。编辑出版《郑州文艺创作精品汇编》。

戏曲传承振兴。每年录制5部左右戏曲“像音像”作品。

新时代文艺领军人才培养。每两年举办1-2期文艺人才培训班,培养选拔一批创作、表演、管理、评论等方面的领军人才。

优秀剧(节)目展演项目。积极组织开展“黄河文化主题月”活动,精心组织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积极引进国外优秀艺术作品在郑州演出。

(四)深入实施文化传承利用体系,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1.加强郑州文物考古挖掘工作。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实施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工程。郑州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实证地,这里有距今10万年的织机洞遗址、1万年的李家沟遗址、8000多年的裴李岗遗址、6800多年的大河村遗址、5300多年的双槐树遗址、4100多年的王城岗遗址和3600多年的商城遗址,这些文物遗址是对华夏文明孕育、创新、发展的全景展示。全面抓好裴李岗遗址、双槐树“河洛古国”、青台遗址、西山遗址、大河村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荥阳故城遗址、北宋皇陵遗址等重点文物项目考古发掘、科研转化及保护展示,深入阐释文物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形成彰显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历史读本。

2.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河南省委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决策部署,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全面擦亮郑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充分利用5G、VR、AR、人工智能等最新数字技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景式展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脉,加快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文明展示体系,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和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编制出台《黄河流域(郑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开展第二轮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级保护项目库。实施“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动计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重点做好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整理工作。推动新郑黄帝文化、管城商都文化、荥阳楚汉文化等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组织登封少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记录工程,编撰出版非遗丛书和教材,支持社会企业参与编撰记录工作。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工程”,探索集体传承、社会传承项目代表性传承群体认定。对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给予适当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对市、县级重点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给予补助。加强“校地”合作,推动非遗项目纳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教学内容,支持郑州市有条件的院校开设相关专业,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组织开展少林功夫、黄河澄泥砚、苌家拳、剪纸等传承发展活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突出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

5.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加快郑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市)建设非遗保护场馆,支持在非遗资源富集地区建设综合性非遗展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形成包括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动非遗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支持非遗街区、非遗园区建设。支持各地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积极承办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会议,加强区域合作。

6.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定和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专项资金等管理办法,规范非遗项目调查、申报、评审、公布、建档等程序。建立非遗代表项目和传承人的考评制度,健全监督和退出机制。建立非遗版权作品登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建非遗品牌。

专栏3: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专栏

博物馆项目。加快黄河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新院、中国古代冶铁博物馆、中国天文博物院、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建设。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征的专题文化展馆,在荥阳规划建设反映中华民族整个历史的全景式、综合性、全要素主体博物馆群,将博物馆群打造为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建成郑州城市新地标、文旅新名片、文化新高地。

遗址公园项目。重点推进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双槐树“河洛古国”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遗址公园建设。

非遗重点提升项目。做好嫘祖的传说、列子传说、密玉玉雕、黄河号子、担经挑、河洛大鼓、河图洛书传说、河阴石榴、新郑大枣等省级非遗项目的提升工作,力争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持续推进少林功夫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保护与传承。力争国家级非遗项目由现在6项增加到8项,省级非遗项目由现在60项增加到80项;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由现在5人增加到7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由现在48人增加到70人左右。完成300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程。

非遗场所建设。新建规模性非遗展示展演展销基地和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各5处,新建非遗文旅小镇和非遗街区不少于2处,郑州市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非遗传习所和非遗博览馆达到30个。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积极创建登封少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新创建1—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传承人培训计划。对县级及以上代表性传承人及学徒培训不少于1500人次。

(五)完善城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理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新需求,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巩固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成果,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1.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分做好中央文化区“四个中心”文化场馆规范管理和运营使用。谋划建设郑州第二图书馆,支持“百家博物馆”工程建设。持续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县(市)、乡镇、村创建工作。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通过新建、微改造达标升级。持续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运营和管理。建议在新郑市、巩义市等6县(市)和上街区增设美术馆分馆,有利于更加广泛地开展全面性普及工作。组织实施郑州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评选工作,每年推出一批“美”“好”“新”公共文化空间,打造部分“网红”公共文化空间,引领全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升“郑品书舍”城市书房建设、管理、运营水平,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介入,深入推进“郑好看”小剧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优质资源和服务下沉到社区、乡村,构建15分钟文化服务圈。鼓励各区县(市)利用流动服务车(流动图书车、舞台车等)开展流动服务活动。加强各级、各类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众创空间等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

2.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郑州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依托郑州文旅云平台,创新举办“郑州文采会”线上主题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落实“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通过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开展夜间服务、主题服务等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程度,完善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开展“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绿城读书节等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郑州”人文品牌。培育一批民间阅读推广组织和推广人。完成郑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设计装修并早日开放。依托郑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校园总分馆体系,实施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丰富少儿阅读活动形式和内容,推动郑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

3.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加大面向文化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鼓励利用多种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公益创投等多种模式,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服务。培育和规范文化艺术领域行业组织,引导其依法依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务活动,提高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4.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新增具有鲜明特色及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持续创新“黄河文化月”主题活动,继续实施“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送文化进社区”“送文化进厂区”等专题文艺演出和“艺蕴传承”“书语童画”“点亮繁星、益路同行”等文化公益服务活动。鼓励引导各地创新培育体现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黄帝文化、功夫文化等中原文化元素的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县市有品牌、区区有特色。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鼓励和扶持各类社会团体和机构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5.推进乡村文化有序发展。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和“戏曲进乡村”“乡村文化合作社”等乡土文化活动,深化和完善乡村文化合作制度,挖掘培育乡村本土文化人才,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持续加强乡村文化标准化及乡村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合作社创建工作。鼓励各地发掘乡村传统节庆、赛事和农事节气,结合中国农民丰收节、“村晚”、“乡村文化周”等活动,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节庆活动。支持农村地区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打造非遗文化特色乡村。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音乐、美术、手工艺、非遗等各类主题文化空间,鼓励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在乡村开设文化工作室。

专栏4: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场馆。重点提升郑州市“四个中心”——奥体中心、文博艺术中心、市民活动中心、现代传媒中心利用效率;加快金水区、二七区新的文化场馆建设进度;支持管城回族区、惠济区、郑东新区、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新郑市等新建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设施。

“郑品书舍”城市书房品牌。加快推进城市书房合理化布局,在重要景区、园区、社区等公共空间建设城市书房。到2025年,“郑品书舍”城市书房数量达到100处。

“郑好看”小剧场品牌。加快推进“郑好看”小剧场建设,按照“一区一剧场,逐步形成剧场群”目标,加快形成全市“2+8+N”的剧场体系。到2025年,“郑好看”小剧场数量达到30处。

戏曲进乡村活动。力争实现全市每个乡镇每两个月配送一场以地方戏为主的演出。

公共文化品牌建设。打响“黄河文化月”“郑品书舍”“郑好看”“书香郑州”“情韵郑州”“礼乐郑州”等基层惠民文化品牌。

各区县(市)特色文化活动。支持金水国际街舞大赛、巩义杜甫国际诗歌周、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新郑红枣节、新密杏花节、中牟西瓜节等节会品牌。

(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立足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实际,深入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梯队,重点构建“3+2+5”文化产业体系;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培育数字文化、创意文化等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1.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高标准制订《郑州市“十四五”文化产业规划》,进一步明确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功能布局和发展思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创意发展新的文化业态,重点打造“3+2+5”文化产业体系,即3个核心产业——文化旅游业、会展业、创意设计业;2个基础产业——泛数字内容业、泛文学生产业;5个重点产业——广播电视业、工艺美术品业、广告传媒业、演艺娱乐业、文化装备制造业。结合5G技术,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大力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新型演艺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鼓励发展短视频、直播、电子竞技、移动社交平台、网络音乐、网络文学、时尚创意等数字产业。依托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中原国际博览中心、郑州新国际会展中心、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场所,大力拓展举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国际食品、现代物流、新型材料、医药健康、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等方面会展业务,做强郑州会展产业。以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黄帝千古情等为重点发展演艺娱乐业,鼓励开发微电影、网剧等网络影视作品。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为核心,创新打造新的动漫作品,用动漫讲好新时期郑州故事,筹办中国(郑州)动漫文创大会暨创意设计大赛。

2.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动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与产业带、产业园区、产业片区联动发展,重点建设黄河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河洛文化产业片区,辐射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利用郑州市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可利用的传统院落、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街区等兴办文化产业,突出文化内涵,植入非遗创意、动漫产业、电子竞技、影视制作、培训教育、文化展览、艺术家工作室、数字科技等不同休闲时尚业态,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质。将中牟县现代服务业开发区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世界级文化创意园区,将河南博物院片区打造成国际一流都市文博区,将郑州市中央文化区打造成国内一流文化服务示范区。

3.促进文化消费扩容提质。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带动工程”,推动文化场馆、文博单位、景区园区、主题公园、城市街区、旅游村镇等各地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实施门票减免、免费开放等惠民消费政策,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等惠民活动,完善常态化文化消费促进机制。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休闲消费街区和特色主题街区,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业态,支持地方举办特色浓郁、市场影响力强的文化和旅游节庆会展活动,支持行业协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和旅游节庆会展活动。鼓励引导豫音脱口秀、街头艺术、假日集市、文化和非遗集市等集聚发展,形成一批新型文化旅游消费业态,提升青年友好城市氛围,构建青年友好城市。

4.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强化文化企业培育计划,创新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培育壮大文化龙头企业。实施“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工程”,发展壮大各类市场主体,提升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竞争力。支持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互联网创业等载体建设。

5.提升文化知识产权服务。培育一批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品牌价值提升行动,打造一批高质量、高价值的郑州文旅品牌。支持郑州市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中国郑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平台建设,发挥对全市文化旅游知识产权服务的示范带动作用。

6.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建立重点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搭建与金融机构对接平台,开展投融资对接交流活动,推动项目落地实施。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金融机构为专项债券支持项目提供配套融资支持。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持续深入合作,组织文化企业参加重点国际性文化产业展会,加快构建产业开放新格局,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健康发展。

专栏5: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升计划。重点支持中牟县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支持二砂文化创意园、彩虹盒子文创园、芝麻街1958双创园、新密中华诗经文化产业园、石佛艺术公社、艺茂国际仓、天下收藏文化街等创建河南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升登封天地之中文化产业园区、瑞光创意工厂文创园、新密轩辕圣境黄帝故里文化产业园、商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郑州油化厂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产业示范园区品质。

文化旅游休闲街区创建提升计划。重点支持将百年德化街创成“全国示范步行街”;支持文庙—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书院街历史文化街区、郑州市二砂历史文化街区、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艺茂国际仓、新密市县衙—礼节街历史文化街区、新郑市南街等创建“河南省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提升龙湖里特色街区、郑东新区海汇港、花园路—紫荆山路特色街区、农科路酒吧街、健康路体育夜市街、郑东新区天下收藏文化街、新密市仁育街历史文化街区等街区业态。

(七)完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在现代旅游业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扩大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实现旅游产业更高水平发展。

1.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实施“精品景区打造工程”,推动景区、度假区提档升级,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努力谋划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重点打造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旅游名村“四位一体”的旅游项目体系。

按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原则打造提升旅游景区,加大国家5A级景区创建力度,强化4A级旅游景区品质,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主题娱乐等新业态旅游景区,打造精品主题旅游线路,高标准建设黄河(郑州段)国家文化公园及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国家文化公园。

积极谋划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进一步强化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丰富产品和业态,完善配套和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助力郑州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重点围绕河南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河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特色休闲产业集聚片区打造特色精品旅游小镇。强化文旅与汽车、食品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借助特色产业布局打造文旅小镇。

重点发展城市近郊型乡村旅游,优化都市区沿黄生态文化观光休闲旅游带、环主城区游憩带、大嵩山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等“一带一环一区”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培育一批田园综合体、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精品园区、河南省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旅游民宿集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品牌产品建设。

加快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建设,聚焦“黄河、黄帝、商都、嵩山、大运河”等核心文化资源,重点推出五大精品旅游线路。

专栏6:郑州市“十四五”期间重点旅游项目

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嵩山少林景区、黄帝故里景区、大伏羲山旅游区、黄河(郑州段)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国家文化公园、郑州市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中牟县现代服务业开发区。

旅游景区提升和创建。进一步提升嵩山少林景区吸引力,强化在环嵩山片区打造国内一流的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类型,大力发展精品旅游民宿、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升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艺,培育打造嵩山旅游度假生活方式,实现由观光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支持黄帝故里景区、康百万庄园景区、大伏羲山旅游区创建国家5A景区;支持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荥泽古城等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提升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樱桃沟景区、方特主题乐园、古柏渡飞黄旅游区、郑州园博园、郑州绿博园、中原福塔等国家4A级景区品质;积极推广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发展模式,鼓励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景区;加快郑州商城遗址、荥泽古城景区、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国家文化公园、郑韩故城建设力度。在黄帝故里景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方特主题乐园、康百万庄园景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等精品景区和度假区融入剧本杀等新兴旅游业态。

旅游度假区。重点支持郑州市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中牟县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荥阳市洞林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新密伏羲山旅游度假区、郑州市忆江南旅游度假区等省级旅游度假区品质;将中原华侨城文旅综合体、嵩顶文化旅游度假区、楚河汉界文化旅游度假区打造成省级文化旅游度假区;提升巩义市明月文化旅游度假区品质;加快推进汉华嵩山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奥伦达黄帝康养产业园、方顶驿旅游度假区、岐黄养生产业园、中原国际慢城等度假区建设进度。

旅游小镇。重点建设中牟箜篌城音乐小镇、中牟县韩寺特色小镇、新郑红枣小镇、巩义市康店镇、巩义市竹林镇、中牟县雁鸣湖镇、荥阳市广武镇、巩义慈云小镇、登封天文小镇、非遗文化展示小镇、登封戏曲文化小镇、新密轩辕圣境小镇、中华诗经文化小镇、荥阳樱花小镇、象棋文化小镇、温泉影视小镇、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

旅游乡村。“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围绕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和重要景区周边特色村落等打造100个A级旅游景区村庄、乡村振兴示范点。重点支持二七区樱桃沟村、金水区兴达路办事处来童寨村和黄岗庙村、惠济区古荥镇孙庄村、惠济区大河路办事处前刘村和保合寨村、中牟县官渡桥村、中牟县雁鸣湖镇九堡村、中牟县狼城岗镇北堤村、上街区方顶村、登封大金店镇大金店老街村、登封市唐庄镇王河村、登封市少林街道玄天庙村杨家门村、新密刘寨镇吕楼村、巩义市竹林镇新山村、巩义市小关镇南岭新村、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新密市牛店镇助泉寺村和北召村、新密市米村镇朱家庵村、新密市尖山镇神仙洞村、新密市来集镇苏砦村、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村、荥阳市广武镇张庄村和孙寨村、荥阳市汜水镇南屯村和新沟村等特色乡村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建设100处精品乡村旅游民宿。

旅游演艺。重点提升《精忠报国》《水月洛神》《风中少林》等歌舞剧;实景演绎方面,发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引领示范作用,提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创新《黄帝千古情》实景演绎,在巩义谋划《河洛传奇》、荥阳谋划《楚河汉界》、新密市谋划《郑风》《桧风》等实景演绎或歌舞剧;建设黄河文化演艺综合体,编排精品黄河文化艺术作品——《黄河魂·华夏根》《黄河儿女黄河情》,争创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项目。


专栏7:郑州市“十四五”期间精品旅游线路

大河文明之旅。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文化公园、“黄河天下”文化演艺综合体、花园口景区、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双槐树“河洛古国”考古遗址公园等;

中国功夫之旅。嵩山少林景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

中原寻根之旅。黄帝故里景区、郑韩故城、商城遗址、荥阳故城、西山遗址等;

都市休闲之旅。德化街、二砂文创园区、芝麻街1958双创园、良库文创园、瑞光创意工厂文创园、彩虹盒子文创园、郑州文博艺术中心、河南艺术中心、河南博物院、中牟县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等;

主题乐园之旅。方特主题乐园、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郑州海昌海洋公园、建业足球小镇等。

2.提升旅游服务要素配套。提升郑州旅游餐饮特色和品质,打造“美食街+名宴+名店+名小吃”为主要内容的郑州餐饮结构体系,加强扶持老字号餐饮,推进本土老字号餐饮的连锁化,推动“郑州烩面”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餐饮品牌店,打造国际美食名城。优化调整郑州旅游住宿设施结构,构建“星级酒店+主题酒店+精品酒店+主题民宿”住宿体系,加快郑东新区、金水区、中原区、登封市及中牟县高端星级酒店建设力度,提升星级酒店管理和服务水平;在方特主题乐园、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景区周边开发特色主题度假酒店;在伏羲山、嵩山、具茨山、大熊山、黄河沿线等山水田园区域,培育一批精品特色民宿。围绕嵩山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伏羲文化、河洛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特色主题系列旅游商品。围绕城区进一步丰富休闲娱乐业态,增加咖啡馆、酒吧、城市书房、小剧场等休闲业态;完善主题公园体验娱乐产品,融入智能科技和数字技术,让科技为旅游赋能;进一步提升主题文化演艺娱乐产品,带给游客沉浸式感官体验。

3.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市级、区县(市)、乡镇、景区四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适应散客化、自驾游出行大趋势,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集散中心网络,打响国际化旅游服务品牌。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核心,实现省内出发游客4小时通达国内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全球主要节点城市。增加直达国际城市航班数量,加密国际航班到达班次。落实“轨道上的都市”战略部署,加快K1、K2线等交通设施工程建设,提高郑州旅游目的地进入通达性和便捷性。推进伊洛河洛阳城区至巩义段、贾鲁河航道郑州段等黄河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进一步健全旅游风景道体系,建设环嵩山风景道、都市休闲绿道等景观漫游系统,提升S312旅游观光功能,形成百里画廊、生态长廊,打造中国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主要交通干道、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沿线区域旅游驿站、标识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建设一批示范性旅游厕所。持续推行旅游景区预约管理,拓展智慧应用场景。

4.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水平。健全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行服务质量承诺制度。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水平,重点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乡村民宿从业人员、景区旅游从业人员、餐饮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等旅游从业人员综合服务能力。推进旅行社转型升级,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专业水平。实施“金牌导游”培养项目计划,加强导游专业素养、职业形象和服务品牌建设。

5.激发旅游市场消费潜力。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推出更多定制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与线路,开发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推行旅游消费惠民措施,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鼓励景区结合实际推出门票减免等优惠措施。打造多元夜经济,开展“醉美·夜郑州”系列促消费活动,围绕城区开展夜游、夜演、夜宴、夜娱、夜宿等夜间休闲体验产品,打造一批夜经济消费街区,全面推介“夜郑州”品牌。做强“首发经济”,吸引国际知名高端品牌、设计师品牌、高级定制品牌入驻郑州。在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国际免税街区,推动设立市内免税店。加快创成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将中牟县现代服务业开发区、黄帝千古情景区等创建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将商代王城遗址文化片区作为重要抓手,助力郑州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鼓励新郑市、巩义市、荥阳市、郑东新区等积极创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县(市)。

(八)完善现代广播电视体系,推动全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高质量发展

围绕广播电视强市目标,守牢舆论导向、安全播出、应急服务和网络视听四大阵地,丰富载体和内容,讲好郑州故事,展现黄河之美,唱响中原好声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1.巩固强化宣传舆论阵地。围绕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事件,积极开展主题主线宣传和创作活动。实施广播电视宣传创新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电视节目栏目和网络视听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

2.打造广电视听精品力作。聚焦新时代主题,提高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创作生产的规划力、引导力和组织力,登“高原”攀“高峰”,不断推出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精品佳作。实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工程,扶持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实施广播电视节目精品工程,着力打造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广播电视节目品牌。实施网络视听节目创新创优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

3.推动广电服务优化升级。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优质量、促升级,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功能型”向“智慧型”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由“户户通”向“人人通”“移动通”“终端通”跨越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积极对接乡村建设行动、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城镇)工程,协调推进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加快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优化广播电视节目资源配置,创新基层供给方式,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向乡村覆盖。

4.健全现代安防播控体系。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是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广电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翼。按照“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的总要求,坚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安全播出责任制,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管平台建设,提升安全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优化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和机制流程,强化安全播出、内容监管、网络安全、设施保护一体化运行管理,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全面提升安防能力建设。

5.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原则,按照“平时服务、战时应急”的要求,推动全市各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到2025年底建成“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统一协调,上下贯通、可管可控、综合覆盖的应急广播体系,及时向我市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发布、政策宣讲等服务。

(九)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构建开放有序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市场监管能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

1.积极培育文旅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企业梯队培育机制,着力发展“大而强”,积极培育“小而优”。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企业落户郑州。加大对本土文化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成立郑州市文化旅游投资发展集团。支持文旅企业并购重组、挂牌上市,实现文旅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2.优化文广旅市场营商环境。推广自贸区郑州片区改革试点经验,鼓励自贸区现行政策在文化产业园区推广试用。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进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网通办”,推动政务数据共享,推行网上审批、不见面办理、“最多跑一次”等便民举措,提高便民利企水平,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加强政策引导,改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3.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开展文化和旅游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推动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实施风险评估和预警,建立信息互联共享应用机制。推进“互联网+监管”,构建企业全量覆盖、信息全程跟踪、手段动态调整的智慧监管平台,提升监管效能。

4.加强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审核机制,加强线上线下内容审核及动态监测。加强对旅行社、星级旅游饭店、星级旅游民宿的动态管理。对在线旅游等新兴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加强安全管理机制建设,加强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重点时段游客量调控、重要设施设备、重大节庆活动及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监管。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常态化开展行业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

5.强化文旅市场综合执法。全面推进文旅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工作水平,推进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和服务型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权责明晰的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健全完善联合办案和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区域执法协作。针对文化和旅游市场重点领域和问题多发时段,开展集中行动、体检式暗访等,及时查处整治突出问题,维护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稳定。

(十)健全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传播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良好形象

主动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完善对内、对外及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使城市旅游更具吸引力、亲和力、创新力,传播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良好形象。

1.塑造郑州文化旅游品牌和文化IP体系。以“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为总的文旅品牌。对内,重点推广“山河祖国”城市文旅品牌;对外,重点推广“中国功夫”城市文旅品牌。培育天地之中、天下黄河、黄帝故里、中国功夫、最早中国等文化IP,构建独具郑州特色的文化IP体系,全面提升郑州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强化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合作。以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等活动为载体,提升郑州文旅国际影响力。以郑州歌舞艺术中心(郑州歌舞剧院)为代表,积极承办“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美丽中国”等国家级文化交流项目;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对港澳台文化旅游交流活动。

3.加强国内市场营销力度。实施“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品牌聚能计划,确立统一形象标识,通过国内外各类专题展会、大型节会、主题展览等活动进行品牌推广。强力推进郑州文旅宣传“三进三上”活动,即将文旅图文、音视频广告、精美文旅宣传资料等通过进酒店、进机场、进车站,上手机、上电视、上网络的形式扩大郑州文旅影响力。加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投入宣传推广力度;加强与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合作;持续巩固省内客源市场,重点开发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重要客源地。

4.强化对外渠道建设和国际营销。加强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合作力度,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深度人文旅游合作,继续扩大郑州市国际友好城市“朋友圈”数量。尽快推进航空口岸过境人员144小时免签政策落地实施。以“中国功夫”为品牌,加强与国外大型武术功夫协会合作。推动在郑州国际友好城市、境外河南商会等机构设立“郑州文化旅游推广中心”,促进境外宣传常态化。加强与欧美知名网络平台合作,强化入境游市场培育。

(十一)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促进多元产业创新发展

实施文旅融合战略,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健康、体育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创新业态,拓展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领域,打造融合发展新亮点、新名片。

1.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工程。深入挖掘郑州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馆展示、讲解体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郑州厚重文化的重要形式。推动郑州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城市书房、小剧场等成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大力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推进非遗文化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场等,通过更多非遗体验基地建设,让游客更好感悟非遗文化魅力。以“唐宫夜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发展契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借助最新智能科技、创意表达方式,将文化演艺发展成为新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契合点。加强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功能,加强“四史”教育,创新红色旅游展陈、传播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感受红色教育洗礼。

2.促进文化旅游与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拉动和集成功能,大力推动“旅游+”“+旅游”,推动农旅、工旅、城旅、商旅、康旅、体旅等深度融合,深化与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利用工业园区、工业厂区、工业历史遗迹积极开展工业旅游;积极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加强旅游与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的融合,打造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健康养生养老旅游品牌;构筑“一带一环一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按照“一区县(市)一品牌”和“一乡镇一精品”原则,坚持A级景区标准,联合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做好5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建设。依托黄河文化、古都文化、嵩山文化等厚重文化资源,实施“青少年研学旅游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和营地;鼓励各区县(市)立足各地优势和特色,培育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体育消费新业态;进一步做大做强郑州会展旅游,通过会展旅游带动餐饮、住宿、休闲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强化文化旅游与商贸购物旅游结合,依托特色商业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商业旅游综合体,促进城市休闲消费,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专栏8: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工业旅游重点工程。重点培育中铁盾构、郑州大信家居、上汽汽车、海马汽车、富士康、思念食品、白象食品等企业发展工业旅游。到2025年,打造10处河南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3处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康养旅游重点工程。重点发展长寿山温泉小镇、荥阳忆江南温泉、香堤湾温泉度假酒店、新密黄帝宫御温泉、新密岐黄康养小镇、郑州恒大国际健康未来城、巩义明月文化旅游度假区、巩义市青龙山国际康养度假区、巩义·嵩岭康谷项目、中欧健康产业城(二七区)、万科医疗养老产业园(二七区)、深业健康城(荥阳市)、双连田园医养综合体(荥阳市)等。到2025年,打造一批全省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打造2—3个康养旅游示范区。

研学旅游重点工程。依托研学旅游基地和营地,以黄河文化研学旅游和遗址古迹研学旅游为重点,推出黄河研学、考古研学、红色研学3大精品路线。到2025年,全市培育10—20个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体育旅游重点工程。到2025年,推出一批国际体育旅游精品赛事。重点发展中国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郑开国际马拉松、国际街舞大赛、亚洲国际象棋锦标赛及滑雪基地建设等,将登封市嵩皇体育小镇打造成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乡村旅游重点工程。重点发展新郑红枣小镇、二七樱桃小镇、河阴石榴生态农业区、丰乐樱花园、天河龙湾生态农业园、花舞嵩山农旅综合体、中原现代花卉科技博览园等休闲农业小镇和田园综合体。

商贸旅游重点工程。重点发展二七商圈、郑东CBD商圈、关虎屯商圈、大卫城商圈、花园路商圈、曼哈顿商圈、高铁东站商圈、郑州高新区商圈、中牟杉杉奥特莱斯、海宁皮革城、郑州经开区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大溪地文旅商业综合体、爱琴海购物公园、中原福塔等。

会展旅游重点工程。重点依托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郑州新国际会展中心、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原国际博览中心等发展会展旅游。

(十二)聚焦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增强文化旅游科技赋能

深化现代科技在文化广电和旅游领域应用,促进文化和旅游生产方式、体验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的创新应用能力,充分拓展文化和旅游的消费空间,努力将郑州建设成为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示范市。

1.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完善文化、旅游与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加大对文化和旅游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数字艺术体验新场景,扩大数字文化艺术应用。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平台建设,培育壮大科技型龙头企业,引导、支持参与重点实验室、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全市文化和旅游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转化推广先进科技成果。

2.推动传统文化科技化传承发展。提高图书馆、文化馆、非遗展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数字化采集、智能化管理与利用技术,推进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以科学技术推动文化艺术的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推动舞台艺术以及云演艺、沉浸式演出等演艺新业态发展。积极推进文旅产品与AR、VR展示、云计算、5G、元宇宙等深化融合,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利用研究,研究推广古籍文献的善本再造、数字模拟、数字化等保存和利用技术。发展优质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和展示技术,重点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世界级文化遗产和文物艺术品进行数据采集和数字模拟,开展数字复原及保护展示,打造文旅数字体验空间。

3.强化信息化建设和智慧旅游服务。实施“文广旅行业智慧化提升工程”,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云、网、端”数字化基础设施覆盖面,研究推广5G通信网络、物联网、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度应用与创新示范,推动文化和旅游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流通,扩大便民覆盖范围。丰富和优化数字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旅游景区、饭店、服务区等场所的智慧化水平,打造郑州智慧旅游开放平台,提升扫码入园、刷脸通行、无接触服务等智慧服务。

4.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装备技术水平。实施“文化和旅游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推动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消费者可触可感的项目、产品和服务。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重要装备、工艺、系统、平台的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加强基础技术研发,提升文化和旅游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水平,逐渐形成国产装备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创新载体,增强文化和旅游领域装备的技术供给能力。

5.推进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建设。筹备郑州市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针对餐饮行业、住宿行业、旅行社、服务流程等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团体机构力量,完善团体标准,强化文化和旅游标准实施效果的监督和评估。

(十三)加强区域文旅协同,打造河南文旅发展新高地

郑州既要聚焦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同时还要注重带动周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强化郑州都市圈内部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既注重差异化项目建设,又注重精品旅游线路组织,打造河南文旅发展新高地。

1.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优化重塑郑州都市圈“1+8”空间格局。推进郑州与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加速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一核一副一带多点”的空间格局。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作用,全力推进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将文化旅游打造成郑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合作新典范,实现在郑州体验早期中国文化、洛阳体验唐文化、开封体验宋文化、许昌体验三国文化、焦作体验太极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做出强劲支撑。

2.培育区域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主题形象,建设郑汴洛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叫响“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去洛阳,看盛世隋唐”“去开封,看梦华大宋”品牌,将郑州打造成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依托不同地市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将重要景区景点进行有机串联,重点谋划华夏古都之旅、考古研学之旅、功夫体验之旅、生态休闲之旅、商贸购物之旅等特色主题旅游线路,有效促进郑州都市圈内部文化旅游高质量协同发展。

3.强化区域多级立体交通联系。围绕郑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发展目标,加快都市圈区域交通建设。建成“米+半环+一网”多层次轨道交通网,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建成“三环十纵十横六联”高速公路网,打造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一轴两翼”复合通道,推动普通干线公路城市过境段繁忙路段扩容改建或立交改造,打造都市圈多路径、多层次、快速化综合交通走廊。

四、保障措施

加强对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组织实施保障,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一)健全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上下协调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深入实施文旅强市战略。明确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责任主体和实施进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

(二)加大政策支持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财政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财政直补、间接投入、以奖代补、政府采购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多元化支持文化旅游与科技、金融、体育等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发展。落实国家相关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文化企业的经营负担。优化文化产业土地政策,推动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用地保障制度。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开展文化和旅游项目相关特许经营权、收费权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类贷款业务。

(三)加强法治保障

坚持依法兴文、依法兴旅,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在文广旅行业领域落地生根。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贯彻落实《河南省旅游条例》,积极参与《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河南省图书馆条例》等立法调研起草工作。加强立法理论研究、推动立法实践和制度创新,推进立法调研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一网通办”。

(四)强化人才培养

贯彻落实人才强市精神,立足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文旅行业人才高地。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引进文化旅游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开展系统化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完善人才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加强人才专项培训,重点开展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广播电视技术人才、乡村旅游人才、导游和讲解员等人才培训,尤其要加强国际化旅游人才培训力度,更好服务郑州国际化建设需求。

(五)建立安全体系

深入加强安全意识形态责任制,牢固树立群众安全利益观,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统筹文化广电和旅游领域安全和发展。加强安全生产保障建设,建立常态安全责任机制及应急机制,制订针对自然灾害、大型事故、公共安全等各类不可抗力或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利用体制机制落实各级责任主体和相应工作内容。对于行业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演出演艺场所、广播电视运营单位及其他涉文广旅行业等主体,有序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加强安全意识与安全文化宣传教育。

(六)严格监督考核

各开发区、各区县(市)以及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把规划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本辖区、本单位、本部门工作议程重点内容,加强研究落实。各级文化广电和旅游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督导、考核和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规划取得实效。

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根据实际执行情况适时完善。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