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252274/2023-00148
  • 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其他文件
  • 2023-12-28
  • 2023-12-28
  • 意见
  • 郑卫〔2023〕110号
  • 有效
关于印发《郑州市构建市域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市)卫健委、发改委、医保局、医改办、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决策部署,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我市制定了《郑州市构建市域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郑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郑州医疗保障局                郑 州 市 医 改 办

                                                                                                                                                            郑州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12月27日   


郑州市构建市域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现就我市构建市域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体系整合,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市域一体化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坚持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把党的领导融入体系建设发展各环节,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强化需求导向,不断优化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坚持以资源整合为路径。加强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和优化布局,构建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优质高效。强化分工协作,打通制约医疗卫生资源协同联动的关键环节,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坚持以能力提升为引领。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把更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引向基层、投入基层,持续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坚持以优化服务为抓手。推动改革与改善相结合,强化服务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优化全过程全流程服务,让广大群众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持续提升,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初步形成。到2030年,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市域一体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均等,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质,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二、强化分工协作,构建市域一体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系统连续为导向,围绕区域协同、城乡融合、上下联动、急慢分治,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基础、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纽带,在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高效衔接的分工协作机制,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以全链条、全流程的整合型服务。

(一)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健康守门人”制度。完善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高签约服务质量,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签约群众提供综合连续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引导二级及以上医院全科医生作为家庭医生或加入基层家庭医生团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签约、诊疗等服务。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制定完善基础性签约服务包,探索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逐步健全签约服务收付费机制。落实签约居民在就医、转诊、用药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逐步形成家庭医生首诊、转诊和下转接诊的服务模式,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

(二)网格化布局城市医疗集团。按照“业务一体化、管理网格化、服务连续化”思路,在市内各区规划布局以业务紧密为核心、网格化布局的城市医疗集团,制定完善决策、运营、监管等权责清单,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推动医疗集团内业务统一管理、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用共享。医疗集团由市级或区级医院牵头组建,成员单位根据疾病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等各阶段需要,由网格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构成,包括二级综合医院或能够提供接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专科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医疗集团牵头医院以业务合作、人才培养、专科建设、技术支持等为纽带,加强与成员单位的分工协作,探索实行一体化管理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有序就医格局。妇幼保健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提供康复、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跨网格提供服务,促进医防高效协同。
    (三)市县一体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围绕“党委统揽、政府主导,资源整合、医防融合,市县一体、上下联动,管理统一、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医共体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信息“七统一”管理机制,推动医共体人财物管理更加紧密。完善医共体医保、公共卫生资金双打包机制,逐步完善医共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城市医疗集团下带医共体和36个市县合作共建专科建设,全面提升医共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依托市级远程诊疗中心对医共体进行技术帮扶和业务质控,不断完善县域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六大共享中心建设,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检验检查结果区域互认。完善医共体绩效评价,从就医秩序、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评估医共体建设成效。

(四)医防协同强化全程健康管理。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密切协作,建立人才流动、交叉培训、服务融合、信息共享等机制,加强对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评估和干预。推动疾控、监督、妇幼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与辖区城市医疗集团、医共体建立业务紧密联系,完善网格化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建立公共卫生医师到医疗机构进修临床知

识和鼓励临床医师参与预防保健工作的互融机制。以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管理为主要内容,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对孕产妇、婴幼儿、学生、职业人群和老年人等开展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和预防保健服务。

(五)医养结合完善老年健康服务网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发展老年健康服务,着力加强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和科室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占比,逐步形成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老年健康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康复和护理。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持老年医疗照护、家庭病床、“互联网+护理”等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不断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

(六)中医贯通引领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整合区域中医药资源,积极融入医疗集团、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和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独特优势,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贯通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全过程。推动郑州市中医院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达标上等,持续提升县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设施配置和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水平。加强非中医类医院中西医协同能力建设,推广中西医融合发展诊疗模式,建设“中西医融合发展示范医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加强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康复、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建设,营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良好氛围。

三、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以公平可及为目标,围绕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出的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和急慢分开要求,明确功能定位,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均衡发展和整体提升。

(一)强化医学医疗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抓好能力提升这个关键,建高地、补短板、促均衡。以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为引领,2个省级医学中心、7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6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为带动,构筑中部地区医疗卫生高地。推动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建设项目落地,搭建发展平台,引育一批名中医药人才,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建好学科带头人、医疗技术骨干、科研骨干“三支队伍”,持续打造市级10个特色专科诊疗中心。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发挥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的特色优势,逐步缩小区域诊疗服务、疾病防控、医学人才培养、专科能力建设等差距。

(二)发挥县级医院桥梁纽带作用。根据县域疾病谱、居民诊疗需求和县域外转诊情况等,建立完善薄弱专科重点发展、特色专科错位发展、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服务能力提升机制。加快推进县级医院呼吸、重症、传染病、肿瘤、心脑血管、血液透析、病理、职业病防治、精神卫生、老年医学和安宁疗护等重点专科建设,推进胸痛、卒中、创伤、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医治未病、肿瘤综合防治、慢病管理等专病中心建设。针对重点人群多元化健康需求,加强县级中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性医院中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专科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医疗集团、专科联盟和市级医院帮扶带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提质升级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6个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县域医疗中心VTE(静脉血栓栓塞症)、肿瘤、重症、微创介入和麻醉疼痛五大临床服务中心能力,推动胸痛、创伤、卒中和危重新生儿、孕产妇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向乡镇基层延伸,持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和综合救治能力。

(三)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10万居民范围内办好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人口分布情况,优化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设中心村卫生室,对人口较少的村通过巡回医疗、邻(联)村延伸服务、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驻村服务等方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设施设备提档升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100%达到国家基本标准,30%以上达到推荐标准。强化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基层传染病筛查、防治水平,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开展居民心理健康指导,落实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双网底功能。发展社区医院,健全临床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增强乡镇卫生院二级及以下常规手术等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基层“胸痛、卒中、创伤”救治单元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救站建设,提升基层综合诊疗水平。

(四)扩大康复和护理等接续性服务供给。支持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增加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数量,完善接续性服务体系,扩大康复医疗、老年护理、残疾人护理、母婴护理、社区护理、安宁疗护及营养支持等服务供给。加强护理、康复、老年照护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

(五)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人员培养、使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构建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强化传染病、重点职业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相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能力,健全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应急反应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

(六)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加大农村、基层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和专业之间人才配置差距。对接医疗技术、临床科研、医院管理等不同领域人才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全科、儿科、重症医学、呼吸、精神科、传染病、老年医学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完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形成专科发展互相支撑、专业结构配比合理的人才队伍。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定向培养,鼓励医师到基层、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继续加强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进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扩大全科医生队伍。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专家骨干人才。

四、提升服务质效,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体验,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关注的“关键小事”,努力让群众就医更安全、看病更便捷、体验更舒心。

(一)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建立高水平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健全市、县两级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推动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全员参与、覆盖临床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机制,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保障短缺药品供应和临床用药用血安全,建立完善医疗安全风险预警、防范和处置机制。

(二)强化信息技术支撑作用。加快建设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加快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体系建设,保持电子病历分级评价水平全省领先,推动智慧服务建设扩面提质,智慧管理系统建设水平逐步提升。加快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医疗领域应用,充分发挥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一网联通、一网通办”的核心优势,建立完善纵向联合、横向联动、信息互联、资源共享的卫生健康服务新模式。

(三)丰富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建立完善健康促进与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积极性,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以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和重点疾病管理等为主要内容,不断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面、优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力推进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心理健康、健康环境、控烟等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对健康影响因素的监测和干预。对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等开展针对性的健康促进行动和预防保健服务,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加强传染病、地方病防控、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干预,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四)促进服务连续性。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建立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和院前院内高效衔接一体化服务机制。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设立慢性病联合门诊,开展常见慢性病治疗、预防和康复服务。健全医、防、康、护、“四位一体”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连续性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五)提升服务便捷性。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巩固扩大预约服务精准化、支付方式多样化等提升医疗服务举措实施成果,在公立医院推行会诊转诊一站式服务、院内智能导航、门诊医技检查24小时内完成、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诊间支付、病区结算、病案复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等“便民就医少跑腿”七项举措,以及门诊一站式综合服务、预住院模式、检验结果线上互认、日间(手术)医疗服务、互联网+护理、非急救医疗转运、家庭病床等“便民就医优流程”七项举措。在二级以上医院推行日间手术,逐步拓展日间医疗服务。推广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

(六)增强服务舒适性。改善就医环境,优化设施布局,推动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支持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人员、重度残疾人等提供上门服务和家庭病床服务。加强临床心理、麻醉镇痛、用药指导、营养指导等服务。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促进人文关怀,保护患者隐私。健全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持续提高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拉高站位、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持续高位推进。要将市域一体化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医改重点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持续推进、狠抓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强化部门协同。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强化协同,压实责任、跟踪问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推动工作落实落地。

(三)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政策培训和宣传,广泛凝聚共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总结进展成效,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巩固扩大工作成效。

  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                         2023年12月27日印发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