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8942847/2023-00018
  • 郑州市物流口岸局
  • 物流,规划
  • 2023-01-03
  • 2023-01-09
  • 通知
  • 郑物组〔2023〕1号
  • 有效
郑州市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郑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通知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3年1月3日


郑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郑州是我国贯穿南北、串连东西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担当重大战略使命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开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科学谋划郑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物流业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重要作用,加快打造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推动郑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原崛起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与建设规划》《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与河南省暨郑州市相关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基础与优势,制定《郑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郑州市现代物流业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范围为郑州市全域,规划期至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一、发展现状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郑太高铁、郑合高铁、济郑高铁、郑万高铁开通运营,已率先建成“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建设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小时”公路物流交通圈,通达周边一千公里范围内上百个大中型城市和地区;郑州机场基本形成覆盖欧、美、亚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货运航班量、航班架次、通航城市均居中部前列,“一带一路”航空枢纽地位初步确立;开行至青岛港、连云港港、天津港、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等铁海联运班列,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推动交通枢纽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化,加快打造郑州市现代国际物流中心。

物流市场健康持续发展。2020年,本市物流业总收入1450.5亿元,增长5.2%;社会物流总额27614.1亿元,增长5.3%;物流业增加值905.4亿元,增长5.8%,占GDP的比重为7.5%;社会物流总费用1614.2亿元,增长4.8%;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3.4%。全市完成总货物运输量2.6亿吨,货物周转量706.2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2.0%和3.8%。

“丝绸之路”建设全面推进。“空陆海网”四条丝路建设取得突破,物流枢纽能级创新提升,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加快。“空中丝绸之路”辐射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2020年,货邮吞吐量完成63.9万吨,“十三五”年均增长9.6%,货物运力、全货机航线、航班及通航城市数量均居全国第5位,货运规模跃居全球50强。“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中欧班列(中豫号)开行1126班,实现每周去程16班、回程18班高频高质开行,综合运营能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形成“十六站点、七口岸”国际货运班列体系,实施“中欧班列(中豫号)+”工程,持续推动“运贸一体化”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获“郑州港”国际代码,海铁联运班列到发共237列、15112标箱,达全年任务125.9%。“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2020年,郑州海关共验放跨境电商进出口清单2.43亿单,货值3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5%和89.4%,实现跨越式增长。新培育33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6个示范园区和1个人才教育示范基地,反向复制“1210”模式。 

国家战略和平台创新发展。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是首批唯一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全国唯一航空电子货运试点;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是中东部地区获批建设的唯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郑州入选首批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首批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获批3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及“国家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和释放国家战略叠加效应,不断为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蓄势储能,推动郑州由物流大市向物流强市迈进。

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物流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制造企业物流外包规模扩大、程度加深,运输、仓储等单环节的物流外包向全链条的集成外包转变,工业物流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快递、零担快运、城乡配送、冷链物流、即时物流等专业物流需求旺盛、快速增长,农产品上行、配送模式创新、标准化应用等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成功培育13家骨干配送企业。

郑州市现代物流业虽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打造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弱项与短板。一是现有物流设施群网络化运行结构尚未形成,大量物流节点属于自发形成,设施功能和运作相对独立,缺乏基本业务对接、信息互联、标准衔接。二是物流供应链组织能力不足以支撑产业集约发展,总体上没有形成依托枢纽的系统化组织,对物流降本增效及支撑产业物流高效集约运转的效果不明显。三是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行业管理职能未理顺,部门协同有待强化,物流企业发展用地不足,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四条“丝绸之路”发展仍需不断提升。“空中丝绸之路”货源外部依赖性强,内部货种单一,临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不完整;“陆上丝绸之路”线路网络布局与构建国际枢纽还有差距,本地货源比例低,产业化程度不高;“海上丝绸之路”铁海联运在标准规范、服务规则、信息共享等方面需要持续提高;“网上丝绸之路”外向型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电商企业运营成本相比沿海地区偏高。二是口岸经济发展未形成优势,郑州市拥有航空、铁路等2个口岸,陆续申建整车、药品等九大功能性口岸与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口岸体系日趋完善,但各类口岸功能和作用发挥亟待提升,全市口岸经济协同发展亟待强化。三是物流业增加值对全市GDP贡献度有待提升,与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和全国核心交通枢纽的地位不匹配,亟需通过优化物流统计测算体系及发展产业物流来提高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主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为引领,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和加快内陆自贸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赋能,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产业基础、科创资源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进一步优化物流产业布局,持续推进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活动系统化组织,加快构建“枢纽+通道+网络+平台+主体”的“五位一体”物流业发展体系,不断提升专业物流服务能力,建设国际物流服务高地,推动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双循环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大循环供应链组织中心和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示范高地,为郑州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物流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协调服务作用,为现代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物流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行业发展、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强化枢纽、衔接成网。加快推进郑州空港型、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引导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带动区域物流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升,加强物流枢纽间的设施衔接、业务联动、信息共享,加快融入全国物流骨干网络运行体系。

改革创新、开放引领。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业创新推进配套的放、管、服改革,形成有利于资源整合、集聚和优化配置格局。以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为依托,推进金融提单、航权开放等改革,全面提升物流发展质量和水平。

产业支撑、融合发展。营造国际化、网络化物流服务产业生态,培育物流新兴业态,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和交通运输与物流服务融合、交通物流与制造业融合、物流与金融服务融合,大力发展临港经济、通道经济、口岸经济等融合经济,加快形成国家中心城市枢纽经济发展模式。

智慧高效,绿色发展。顺应现代物流业发展新趋势,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应用,推进货物运输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推动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定位

双循环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对河南和郑州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大口岸、大通关、大物流战略,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引领,以国际空港和国际陆港建设为中心,加快国际国内物流通道和集疏网络建设,高标准推进“四路协同”,推动郑州交通枢纽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化,完善开放平台功能,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有影响力的现代国际物流中心,打造立足河南、引领中原、服务全国、沟通世界的双循环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大循环供应链组织中心。充分发挥郑州市的交通区位和经济腹地优势,立足郑州市商贸产业和制造产业基础,推动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物流需求捕捉能力,保障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建设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分拨中心、制造业核心部件供应基地、全球物流龙头企业总部基地,发展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打造中西部区域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合一,满足强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大循环供应链组织中心。

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示范高地。适应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求,推动物流产业绿色化、集约化、智慧化,打造定制化、精细化物流服务,建立便捷高效、服务规范、精细管理的都市群共同配送体系,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形成更具竞争力、附加值更高、持续性更强的物流运营模式,建设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示范高地。

(四)发展目标

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打造高能级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发挥国家物流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高铁物流基地、国际邮件枢纽口岸等重大物流设施在国际物流服务中的组织协调作用,集成“空陆铁邮水”功能,打造服务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密织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打造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高水平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打造第四代国际陆港;建设国家高铁物流枢纽,推动郑州机场、航空港站空铁联运无缝中转,打造国际空铁联运示范标杆;建设国际邮件枢纽口岸,打造国际邮件创新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郑州港,建设区域性内河航运中心,打造面向中东部地区物资转运的“通江达海”门户。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布局双向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平台和海外仓,加强国际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与平台化集成,推进物流设施、装备、管理、信息等标准化国际对接,聚集国际物流服务要素,延伸国际物流服务链条,强化国际物流服务功能,打造国际通道网络衔接、物流全流程组织、国际贸易畅通、制度和政策衔接的高能级现代国际物流中心,为郑州市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重构、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趋于完善,物流组织运营高效安全,物流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成本持续下降,物流枢纽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物流经营主体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枢纽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一门户、两高地”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基本完善,构建“枢纽+通道+网络+平台+主体”物流业发展体系,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现代物流业成为郑州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物流产业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后疫情时代通过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物流产业规模将会呈现增速先降后升的发展态势。到202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6万亿元,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全市货运量达到27000万吨,货物周转量突破1000亿吨公里。

——物流枢纽设施趋于完善。到2025年,物流资源整合显现成效,空港型、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等四类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持续推进,引领功能日益彰显;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区域物流枢纽和城乡配送网点形成体系。示范物流园区实现枢纽化升级,传统物流园区完成智能化改造,市、县两级主要物流设施通过迁建整合趋于布局合理,以枢纽和园区为主体的物流设施基本适应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基本建成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绿色低碳技术与装备应用范围不断拓展,逆向物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物流发展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冷链物流全流程监测能力大幅增强,冷链流通率大幅提升;快递业务量达到20亿件;城乡配送网络设施不断完善,配送车辆通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大宗物资供应链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物流诚信体系更加完善,郑州市物流营商环境持续优,物流行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地位进一步夯实。到2025年,郑州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100万吨,全货机航线条数达60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达50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航空服务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挖掘取得突破;中欧班列(中豫号)“一干三支”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体系基本形成,年度开行量达5000列,建成10个海外分拨转运中心,与国内10个以上枢纽城市双向开通常态化班列,国际多式联运铁路运单物权化取得积极进展;海铁联运班列到发3万标准箱,年均增速10%以上;全面建成航空、铁路全方位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口岸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物流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带动力大幅跃升。到2025年,重点物流企业实现较快发展,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全市A级物流企业超过200家,全国领军型、特色标杆型、新兴成长型物流“豫军”企业超过30家,全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达到5家,争取在全国物流50强和民营物流50强企业取得新突破。

到2035年,物流规模化、组织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大幅下降,物流运行效率和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物流与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形成以商贸、物流、信息、金融、结算服务为核心的国际供应链组织枢纽和现代枢纽经济体系,全面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建成衔接国际国内的运输网络和物流体系,打造世界级综合枢纽,郑州机场跻身世界级航空枢纽行列,建成“万列、千万吨”国际陆港,打造设施先进、效率极高、业务规模超大的邮件枢纽口岸,郑州水港实现高效运营,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水港“四港”实现高效联动,空中、陆上、海上、网上“四条丝路”畅通全球,全面建成立足中部、辐射全国、通达全球的现代国际物流中心。

表1  郑州市现代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分类

指标名称

2020年

预期增速

2025年

属性

货运规模

货运量(万吨)

25818.7

1%27000预期性
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706.28%1000预期性
物流水平

社会物流总额(亿元)

27614.15.5%36000预期性

物流业增加值(亿元)

905.46%1200预期性

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7.5%-8%约束性
专业服务

快递业务量(亿件)

1115%20预期性
辐射网络

全货机航线条数(条)

51-60预期性

国际(地区)航线条数(条)

38-40预期性

中欧班列(中豫号)开行数量(列)

1126-5000预期性

国际班列海外分拨中心(个)

--10预期性

海铁联运班列到发标箱(标准箱)

1511210%30000预期性
龙头带动

A级物流企业(家)

104-200约束性

全国领军型、特色标杆型、新兴成长型物流“豫军”企业(家)

--30预期性

全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家)

--5预期性


三、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

以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中心为统揽,以2个国际枢纽经济集聚区为核心,4个国家物流枢纽为龙头,4大冷链物流基地为重点,6个区域物流枢纽和N个城乡配送节点为支撑,郑州市现代物流业将逐步形成“2446+N”物流节点布局和“4+2”物流通道布局,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物流枢纽网络体系。

“2446+N”物流节点布局,即:2个国际枢纽经济集聚区、4个国家物流枢纽、4大冷链物流基地、6个区域物流枢纽、N个城乡配送节点;“4+2”物流通道布局,即:4条口岸物流发展带和2条物流发展通道。

2个国际枢纽经济集聚区:

——空港国际枢纽经济集聚区。位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依托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邮件枢纽口岸、郑州国际航空物流园区、新郑综合保税区等,加快推进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构建通达全球航空网络,吸引临空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空港国际枢纽经济集聚区。抓住河南机场集团获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标杆企业的契机,带动枢纽建设质量和运营水平提升,争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为枢纽支撑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

 图片1.png

图1  郑州市2个国际枢纽经济集聚区布局示意图

 

表2  空港国际枢纽经济集聚区布局情况


区位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郑国际机场)

占地面积

50平方公里

货运通道

高速:4条,郑民高速、商登高速、京港澳高速、安罗高速

快速通道:5条,两横:新G310、S102,三纵:四港联动大道、新G107、S225等

高速出入口

7个,绕城高速2个,京港澳高速2个,商登高速3个


——陆港国际枢纽经济集聚区。依托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郑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以郑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园、郑州国际物流园区、郑州全球跨境E商务产业园、薛店铁路物流基地、国际陆港新址等为支撑,构建中欧班列国际网络体系,培育陆港产业生态圈,打造陆港国际枢纽经济集聚区。抓住河南自贸试验区空港新片区申建机遇,打造集机场核心区、新国际陆港、高铁物流港、郑州水港为一体“四港联动”新片区,成为集航空、铁路、高铁、公路、水运为一体的国际多式联运枢纽,助力郑州打造通江达海、物流全球的现代国际物流中心。

表3   陆港国际枢纽经济集聚区布局情况

区位

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陇海铁路/107辅道)、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占地面积

100平方公里

货运通道

高速:京港澳高速

快速通道:五横:陇海路、航海路、经南三路、物流大道、经南八路,五纵:107辅道、四港大道、南四环、经开第十五大街、经开第十七大街等

高速出入口

京港澳高速3个

4个国家物流枢纽: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空港核心区,在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建设基础上,整合郑州机场西货运区、北货运区、新郑综合保税区优势资源,积极推进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点整合郑州国际陆港、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国际陆港新址等资源,积极推进郑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中牟县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资源,申建郑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培育新郑市华南城乾龙物流园区、传化华商汇中原物流小镇等核心物流设施,根据发展情况择优推举申建郑州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巩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中心物流园,上街区制造业集聚区等资源,整合中国(郑州)有色金属国际物流港、上街站等优势生产物流资源,重点培育核心物流设施,根据发展情况择优推举申建郑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图片2.png

图2  郑州市4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示意图

表4  郑州市4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情况

序号枢纽类型所在区域货运通道高速出入口核心设施用地规模(km2)
1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高速:4条,郑民高速、商登高速、京港澳高速、安罗高速

快速通道:5条,两横:新G310、S102,三纵:四港联动大道、新G107、S225等

7个,绕城高速2个,京港澳高速2个,商登高速3个

机场西货运区、北货运区、新郑综合保税区

3.33
2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高速:京港澳高速

快速通道:五横:陇海路、航海路、经南三路、物流大道、经南八路,五纵:107辅道、四港大道、南四环、经开第十五大街、经开第十七大街等

京港澳高速3个

郑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园、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国际陆港新址

30.7
3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中牟县、新郑市


铁路:陇海铁路、京广铁路、环城铁路

高速:4条,京港澳高速、商登高速、郑民高速、安罗高速

国省道:6条、S314、G310、S102、老G107、G107东移线、S225

京港澳高速1个,绕城高速1个

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华南城乾龙物流园区、传化华商汇中原物流小镇

3.5
4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上街区、巩义市

铁路:1条,陇海铁路

高速:3条,连霍高速、焦唐高速、焦平高速,国省道:6条,G234、S233、S236、S235、G628、S315

4个

中国(郑州)有色金属国际物流港、上街站、巩义市中心物流园

3.49

   


4大冷链物流基地:

——中牟县农产品及铁路冷链物流基地。结合铁路冷链物流规划和铁路冷链运输试点线路实施方案,依托中牟县万邦农产品物流园和圃田(占杨)铁路物流枢纽,整合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存量设施及农产品流通、生产加工等上下游产业资源,不断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积极推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及肉类冷链物流基地。依托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九州通、国药、华润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及双汇等肉类冷链物流企业,与国际国内冷链枢纽集中地、产地合作建立动态、多元的冷链营运体系,整合蓄冷设备资源,打造医药及肉类冷链物流基地。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冷链物流基地。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生物等与冷链物流相关的海关指定监管场地,针对北美、南美主要城市的季节性高端水果等冷链货物,提供全程冷链服务,积极培育国际冷链物流基地。

——荥阳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依托荥阳广武农产品批发大市场,提供农产品仓储、保鲜加工、配送、冷链运输等服务功能,重点服务郑州西部生鲜食品消费需求,建设成为服务消费升级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心、区域冷链物流集散中心。

  图片3.png

图3 郑州市4大冷链物流基地布局示意图

表5  郑州市4大冷链物流基地布局情况

序号所在区域货运通道高速出入口功能侧重核心设施用地规模(亩)
1

中牟县

铁路:陇海铁路

高速:郑民高速

快速通道:共7条,四横:陇海路、航海路、南三环、郑民高速辅道,三纵:万三公路、人文路、广惠街

郑民高速 2 个

农产品及铁路冷链物流基地

万邦农产品物流园、圃田(占杨)铁路物流枢纽

4000
2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速:京港澳高速

快速通道:五横:陇海路、航海路、经南三路、南三环、经南八路,四纵:经开第八大街、107辅道、南四环、四港大道等

京港澳高速 3 个

医药及肉类冷链物流基地

九州通、国药、华润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及双汇等肉类冷链物流企业

1000
3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高速:共4条,郑民高速、商登高速、京港澳高速、安罗高速

快速通道:共8条,五横:新C310、G343、 S317、S102、新老107连接线,三纵:四港联动大道、新G107、S225等

7 个,郑民高速 2个,京港澳高速 2 个,商登高速 3 个

国际冷链物流基地

肉类、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生物等与冷链物流相关的海关指定监管场地

≧500
4

荥阳市

铁路:陇海铁路

高速:连霍高速、焦平高速、绕城高速

快速通道:共7条,四横:大河路、新龙路、莲花街、科学大道,三纵:S317、S233、京城路

6个,绕城高速 2个,连霍高速4个

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

广武农产品批发大市场

400

6个区域物流枢纽:

——新密市区域物流枢纽。依托新密市耐火材料产业园区、城关镇美宜佳物流,以郑登快速路、商登高速与密州大道交叉区域为核心,建设新密市区域物流枢纽。其主要功能:对接快递、快运、城配以及快递进村服务,引导城区电商、快递、零担货物中转物流网点入驻,搭建统仓统配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发展智慧化商贸物流、物流总部经济等,支撑城市大规模消费增长需求。

——新密曲梁区域物流枢纽。依托新密市曲梁万力智慧物流园、普洛斯物流园、京东物流园、河南省藏金源冷链物流园、中澳物流园等物流节点,培育新密曲梁区域物流枢纽。其主要功能:创新“云商新零售+智慧云仓+智能城配”新型物流业态,加强统仓统配、集中管理、网上下单等高效运营模式,推动智慧电商物流、公路货运整合集约发展。

——登封市区域物流枢纽。依托河南九州通国华医药物流产业园,打造集药品采购、销售、配送、医药物流服务以及药品应急保障、药品战备储备等多种运营模式为一体的专业医药物流枢纽。并结合生态要求及区域旅游发展,适当新建规模合理的物流配送中心。其主要功能:提升区域旅游贸易及生活性商品消费物流服务水平。

——巩义市区域物流枢纽。依托巩义市小关铁路物流园区等节点,充分考虑与G628河洛文化带错位发展,建设巩义市区域物流枢纽。其主要功能:拓展铝产业交易结算、分拨配送等组织,提供面向大宗商品、专业化商品的铁路干线物流组织和区域分拨服务。

——荥阳市区域物流枢纽。依托广武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及周边敦普郑州华中智慧物流园等物流节点,建设荥阳市区域物流枢纽。其主要功能:加强供需对接与规模采购,推动商超对接、线上交易、线下物流等流程优化,强化提升区域分拨、冷链物流、加工储运、智慧配送、电子商务等一体化物流服务功能,开展面向农产品、医药、高端消费品及更广范围的全流程物流组织,提升价值增值能力。

——新郑市区域物流枢纽。依托河南腾达畅正仓储物流产业园,建设新郑市区域物流枢纽。其主要功能:加大对郑州市区批发型消费品市场的整合力度,加强粮油、电子、生活消费品、农副食品等商品的高效物流组织,为区域商贸活动和消费需求提供商品仓储、干支联运、分拨配送等物流服务,拓展线上交易模式,吸引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经销商设立总部和分销中心。

 图片4.png

图4  郑州市6个区域物流枢纽布局示意图


表6  郑州市6个区域物流枢纽布局情况

序号所在区域区位货运通道高速出入口功能侧重培育节点用地规模(亩)
1

新密市

市区东南部/密州大道两侧

高速:2条,郑少高速、商登高速

快速通道:3条,S316、S317、G343

4个,郑少高速2个,商登高速2个

区域分拨、商贸物流、电商配送

新建

750
2

新密曲梁

S102/大学路南延西北角

高速:2条,武西高速、商登高速

快速通道:2条,大学路南延、S317

国省干道:S102、老G107

4个,武西高速2个,商登高速2个

区域分拨、电商快递

万力云商云仓智慧物流园区、河南省藏金源冷链物流园区、中澳物流园区

750
3

登封市

登封东站南侧

高速:2条,郑少高速、焦唐高速

快速通道:2条,一横: S317,一纵:S235 

4个,郑少高速3个,焦唐高速1个

商贸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

河南九州通国华医药物流产业园

100
4

巩义市

连霍高速/ S235西南角

铁路:陇海铁路

高速:3条,连霍高速、焦唐高速、郑巩洛高速

快速通道:3条,两横:S314、G310,一纵:S235

5个,连霍高速2个,焦唐高速2个,郑洛南线高速1个

商贸物流、生产物流

小关铁路物流园区

150
5

荥阳市

莲花街/ S233西南角

铁路:陇海铁路

高速:3条,连霍高速、焦平高速、绕城高速

快速通道:8条,四横:大河路、新龙路、莲花街、科学大道,四纵:G234、S232、S233、京城路

6个,绕城高速 2个,连霍高速4个

商贸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

广武农产品批发大市场、敦普郑州华中智慧物流园

600
6

新郑市

G107/双湖大道

铁路:京广铁路

5个,绕城高速4个,京港澳高速1个

商贸物流、区域分拨

河南腾达畅正仓储物流产业园

350


N个城乡配送网点。充分对接《郑州都市区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两层次十一节点”配送中心系统,在各县(市、区)、镇、村科学布局建设服务于郑州市城乡配送体系的城乡配送节点,衔接国家物流枢纽与区域物流枢纽,对接周边商贸节点,聚焦城乡生活物流需求,全面融入“共同配送”理念,重点开展商贸零售配送、社区配送、城乡配送、即时配送等服务。

 图片5.png

图5 城乡配送节点(部分)布局示意图

表7  城乡配送节点(部分)布局情况


序号所处圈层名称选址建设性质规模(公顷)服务范围
1高速内环

城西配送节点

郑州西服务区

近期扩建

8

主城区西部

2

城南配送节点

郑州南服务区

近期扩建

8

主城区南部

3

城东配送节点

郑州东服务区

近期扩建

12

主城区东部

4


中牟北配送节点
中牟服务区

近期扩建

12

主城区北部

5高速外环

中牟东配送节点

安罗高速中牟服务区

远期预留

-

东部新城区

6

中牟配送节点

中牟南服务区

远期预留

-

主城区东南部

7

城北配送节点

晋新高速武陟服务区

远期预留

-

核心区西北部绵延区

8

上街配送节点

焦平高速上街服务区

远期预留

-

西部新城区

9

新密配送节点

焦平高速新密服务区

远期预留

-

新密组团

10

港区西配送节点

京港澳高速新郑服务区

远期预留

-

南部新城区、港区

11

港区南配送节点

安罗高速港区服务区

远期预留

-

港区东侧区域


围绕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中心总目标,依托郑州市空中、陆上、海上、网上“四条丝绸之路”,加快形成“4+2”现代物流通道体系。“4”是指4条口岸物流发展带,即新亚欧大陆桥口岸物流带、京港澳口岸物流发展带、济郑渝口岸物流发展带、太郑合口岸物流发展带,“2”是指2条物流通道,即空中丝绸之路物流通道和绕城环线物流通道。

4条口岸物流发展带:

——新亚欧大陆桥口岸物流发展带。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G30)、310国道等,加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加快推进郑州港规划建设,打通内河水运出海通道,提升国际化物流大通道资源整合能力,打造通达全球的陆海双向国际口岸物流发展带。

——京港澳口岸物流发展带。依托京港澳高速(G4)、107国道、京广铁路等,打造贯通南北的全国性综合口岸物流发展带,加快相关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形成物流与产业联动经济带。

——济郑渝口岸物流发展带。依托兰南高速(S83),郑济、郑万铁路等,鼓励沿线布局物流要素集聚能力强的物流枢纽设施,加快物流资源聚集,打造贯通豫北、豫西南的工业品、大宗农产品省内口岸物流发展带。

——太郑合口岸物流发展带。依托宁洛高速(G36)、晋新高速(G5512)、永登高速,郑太、郑合铁路等,密切沿线经济产业联系,形成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廊,打造贯通豫北、豫东南地区的农副食品、工业品省内口岸物流发展带。

2条物流通道:

——空中丝绸之路物流通道。依托郑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构筑辐射全球、高效通达的货运航线网络体系和运输通道。

——绕城环线物流通道。依托郑州市绕城高速、第二绕城高速等,打造主城区内外部干线大型货运车辆与城市配送车辆的互换运行物流通道。

 图片6.png

图6 郑州市物流通道空间布局示意图

四、构建物流枢纽网络体系

(一)高质量建设物流枢纽设施  

整体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以存量整合为主、增量投入为辅,加快郑州空港型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完善多式联运、智能化仓储等设施,突出承载干线和区域分拨物流集成服务功能,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以加强产业物流服务的集成设施建设为重点,持续培育商贸服务型和生产服务型2个国家物流枢纽。结合郑州市专业市场外迁计划,引导郑州市绕城高速以内占地面积大、建设不合理、功能不明确的物流园区迁建整合至中牟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优化国家物流枢纽发展空间。

系统推进区域物流枢纽建设。以优化布局、明确功能、资源整合为途径,推动县(市、区)主要物流园区实施枢纽化改造升级,支撑区域物流枢纽建设。统筹推进涵盖国际邮件集散分拨、多式联运海关监管、铁路集装箱监管、冷链综合查验等功能板块的一体化监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铁路专用线、内部道路、集疏运公路、多式联运装卸场站等设施,补齐吊装、滚装、平移等快速换装转运专用设施设备短板,推动物流园区实现枢纽化升级。根据人口、产业、消费规模,在新密市、登封市、巩义市、荥阳市、新郑市等县(市、区)新建区域物流枢纽,形成全市物流枢纽网络体系。

加快推进城乡配送网点建设。围绕本地生产服务、生活消费需求,形成满足城市发展、城乡融合的区域性商品分拨和配送中心。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和区域物流枢纽,支持建设相对集中的公共配送(分拨)中心,支持仓储、零担运输、电商、邮政、快递等各类企业共建共用,提升配送中心的公共属性。加快建设末端配送网点,发展共同配送、统仓统配等先进配送模式,提升配送服务效率。

专栏1物流枢纽设施整合建设工程

(1)国家物流枢纽。依托郑州机场北货运区、西货运区,新郑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区等,加快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及运营推进。依托郑州国际陆港、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国际陆港新址等,积极推动郑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及运营推进。依托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华南城乾龙物流园区、传化华商汇中原物流小镇等,培育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中国(郑州)有色金属国际物流港、巩义市中心物流园等,培育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2)区域物流枢纽。支持新密市、登封市、巩义市、荥阳市、新郑市等,整合需求不足和同质化竞争明显的物流园区,重点打造电子商务及快递物流园、冷链物流园、医药物流园、公路港等专业性物流枢纽。

(3)城乡配送网点。重点整合相关县(市、区)存量物流设施资源,丰富零售门店送取货物功能,完善快递基层服务网点布局,发展自助提货设施等末端公共服务点。鼓励倡导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商圈便利店共同配送、专业市场商户共同配送、末端资源共享、统仓统配等先进配送模式。


(二)高站位提升运营组织效率

培育物流枢纽运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设施联通、功能联合、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市场化方式打造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利益一致的合作共同体,推进国家物流枢纽设施建设和统筹运营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成员企业业务对接、资源共享和业务学习,发挥龙头企业经营优势,促进各类主体资本参与战略合作,推动枢纽运行集成化、共享化。

优化铁路场站功能布局。整体推进薛店、圃田、占杨、上街铁路物流基地及国际陆港新址建设,构建国际陆港体系,建设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陆港产业生态圈。薛店围绕化工、建材、家居材料、食品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建设“一基地三中心”,即商贸物流企业总部基地、多式联运服务中心、国际陆港物流中心和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中心,提供商品仓储、多式联运、分拨配送等物流服务,以及金融、结算、信息、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打造以空铁公多式联运、高铁快运、区域分拨集散为主的综合性铁路物流枢纽;圃田围绕班列开行、整车进口、跨境电商等业态,打造以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为特色的陆上对外开放综合平台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占杨围绕商品车、粮食、冷链食品等生产及生活物资流通,重点建设“一基地四中心”,即物流企业总部基地、汽车供应链服务中心、冷链物流服务中心、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城市分拨配送中心,提供物流、交易、信息、金融等为一体的物流供应链服务,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及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上街围绕有色金属、木材、钢材、矿石、商品车等,加强大宗商品、生产物流和商品车供应链组织,打造成为全国生产资料物流中心、中部地区综合物流基地和多式联运枢纽;国际陆港新址积极发展国际货运班列、国内干线运输、国际多式联运等业务,重点服务于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长极,提升郑州在全球物流格局中的枢纽功能和地位。

建设物流枢纽运营平台。支持郑州机场国际物流多式联运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整合航空物流、卡车航班、多式联运、报关、口岸通关、全程冷链、监控监测等信息服务功能,与各类国家物流枢纽开展信息共享与业务对接。鼓励中欧国际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对接海关、铁路部门、港口集团、航运企业和物流企业自有信息系统,实现“站到门”及“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的信息互联互通与实时跟踪监测。


专栏2枢纽运营主体培育工程

(1)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重点培育河南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民航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航空货运发展有限公司、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等。

(2)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重点培育郑州新丝路国际港务投资有限公司、郑州经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郑州昇阳出口加工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

(3)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重点培育中铝物流集团中部国际陆港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国储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

(4)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重点培育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


(三)高水平构建协同发展网络

融入国际物流联动网络。依托郑州国际陆港对外通道、境外园区、境外节点等资源,连接欧洲、中亚、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相关城市,深化在班列运营组织和产业发展领域合作,布局新建中欧班列货源集拼分拨中心、物流园区、跨境产业合作园区,形成覆盖亚欧大陆的国际陆港网络体系。以郑州为核心,依托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不断加强与卢森堡、莫斯科、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芝加哥、首尔等国际航空货邮枢纽城市联动,将航线拓展至欧美亚三大区,建设辐射全国、链接世界、服务全球的国际航空网络。

对接全国干线服务网络。联动武汉、成都、重庆、乌鲁木齐、西安等主要内陆城市,通过设施互通、信息共享、功能联动和优势互补,加强在多式联运、保税物流、电子商务、商贸物流、供应链金融等物流相关领域及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深化中欧班列(中豫号)与阿拉山口、二连浩特、霍尔果斯、凭祥、绥芬河、满洲里等主要边境口岸业务联动和服务对接,加强信息互联互通,积极构建贸易物流体系,加快拓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物流合作。畅通与天津港、青岛港、连云港港、上海港的陆海互动,加强与沿海港口的信息、业务、操作等无缝对接,实现沿海港口业务前移,成为沿海港口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中西部地区向东开放的重要内陆无水港。

打造干支衔接省域物流网络。优化郑州及周边物流节点设施布局,建设中原城市群物流服务网络,推动郑州部分区域物流服务功能向开封、许昌、新乡、焦作等市疏解,加快郑州对外集疏通道、货运专线等规划建设;加强各市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功能和业务衔接,建成中原城市群2小时高效物流服务圈。强化贾鲁河在河南省水运通道中的主轴功能,高起点建设郑州港,加强与周口港联动发展,构建干线出海水运通道。通过郑州市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构建辐射周边的物流服务网络,带动洛阳、南阳、许昌等省内主要城市以及周边河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山西等省食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钢铁物流、汽车物流、家电物流、纺织服装物流以及邮政服务的发展,形成以郑州为中心,服务中原、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

加强市域物流设施协同组织。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完善市域物流运行网络,构建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区、多式联运基地等为支撑,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补充的市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区域分拨、共同配送、城乡配送等业务协同,进行一体化全程物流组织,提高“干支仓配”衔接联运组织效率。整合需求不足和同质化竞争明显的物流设施,加快打造综合交通运输和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功能集聚、设施集约的物流园区、综合货运枢纽、物流中心等,扩大郑州集疏腹地范围。推动物流资源空间集中布局,满足区域生产及生活物流需求,强化不同物流设施之间联动和协同运作组织,提高物流设施、设备之间的衔接性与协调性,提升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形成便捷高效、服务融合、协同运作的市域物流运行网络。

五、打造内联外畅物流通道

(一)畅通国际物流通道

拓展运能充沛的空中丝绸之路通道。支持郑州机场加大货运包机引进力度,鼓励包机转为定期航班,吸引更多集疏能力强、覆盖范围广的货运航空公司开辟和加密货运航线。重点开通至莱比锡、科隆、华沙、马斯特里赫特等欧洲航线,至达拉斯、迈阿密、哈利法克斯、亚特兰大、洛杉矶、辛辛那提、圣地亚哥、芬兰等美洲航线,至曼谷、东京、河内、阿布扎比等亚洲航线,至悉尼、墨尔本等大洋洲航线,至吉布提、内罗毕、约翰内斯堡、亚的斯亚贝巴等非洲航线。

打造集约高效的陆上丝绸之路通道。依托郑州国际陆港建设国际铁路中转枢纽,以陆桥通道为主轴,依托国家铁路和公路主通道,串联各国中心城市,巩固“十六站点、七口岸”国际货运班列体系,做强中东欧、西欧、中亚和东盟线路,推动郑州至芬兰赫尔辛基线路常态化稳定开行,积极拓展北欧、南欧新线路。充分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东向加强与沿海地区重点港口的联盟合作,拓展日本、韩国等中转集拼业务;南向不断拓展东盟货运通道,深化提升与东盟十国的经贸合作水平。

完善干支联动的海上丝绸之路通道。持续拓展郑州至连云港、青岛、天津等港口海铁联运班列业务,开发至宁波、厦门、广州、防城港等港口海铁联运班列,探索开行桂郑欧、粤郑欧的省际合作班列和海铁联运班列。用好“郑州港”内陆启运港,通过海铁、海公等多式联运方式让海港港口功能向“郑州港”平移,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推动在日韩、东南亚等近洋航线开辟国际海运快船运输通道,采取港到港直达的方式,减少挂港、提高航速,缩短物流运作时间。

(二)完善国内集疏通道

卡车航班集疏通道。不断巩固、加密郑州机场卡车航班集疏通道,实现300公里以内的联运以卡车航班为主;持续扩大“卡车航班”覆盖范围和运营规模,在300公里—1000公里范围内形成卡车航班和高铁物流相互竞合的发展态势;远期实现1000公里内对京津冀、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及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渤海经济圈等主要城市集疏通道全覆盖。

班列货运集疏通道。依托陇海通道,集疏范围不断向西部地区延伸,承担我国西部地区沟通东中部长距离物资交流以及中欧集装箱跨境运输功能;依托京广通道,向北持续沟通华北,向南连接长三角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主要承担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大宗物资区域调配任务。

高铁物流集疏通道。以航空港站为核心,依托“米”字型高速铁路物流通道,不断完善郑万高速铁路、郑合高速铁路、京广铁路、登杞铁路、陇海铁路等铁路集疏网络,形成联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株潭、武汉、关中等周边城市群的物流通道。依托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通道,持续加密郑州至机场、机场至登封至洛阳、机场至许昌等城际铁路,融入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形成联系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洛阳、周口、商丘等城市的快速通道。

(三)衔接区域物流通道

空港与陆港物流通道。以空港、陆港为核心,推动空运进出境航班与卡车内陆运输相结合,邮政与航空货运、中欧班列(中豫号)相结合等发展模式。持续推动省道S102改扩建工程通车运营,逐渐形成以京港澳高速、机场高速等高速通道为主、城市快速路为辅的物流通道,为郑州国际陆港和郑州航空港联动发展创造条件。

空港与高铁物流通道。建设郑州机场南货运区空铁联运场站,研究从航空港站引出货运专线至空港核心区内空铁联运区,实现大宗高铁快件直达机场货运区,建立起航空和高铁物流直通作业体系。建设形成空港与航空港站之间地面快速路和地下轨道线多方式立体复合快速通道,有效扩充郑州航空港腹地范围,提升陆路支撑条件和货运集散能力。

铁、公、机物流通道。依托京港澳高速、机场高速、G107、南三环、航海东路、华夏大道等,完善郑州国际陆港、郑州国际物流园区、郑州航空港“铁、公、机”之间的区域物流通道,实现业务功能协作。推动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向南延伸万三公路、前程大道等,打通国际物流园区与航空港之间更多物流通道,缓解华夏大道货运压力。

 

专栏3物流通道畅通工程

(1)国际物流通道。积极增开至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地货运航线,积极拓展中欧班列(中豫号)至北欧、南欧、日韩、东盟新线路,积极开行至宁波、厦门、广州、防城港等港口海铁联运班列,探索开行桂郑欧、粤郑欧的省际合作班列和海铁联运班列。

(2)国内集疏通道。建设以郑州为中心300公里范围内的卡车航班集疏通道,依托京广、陇海铁路干线完善西向、北向和南向班列货运集疏通道,加密郑州至机场、机场至登封至洛阳、机场至许昌等城际铁路开行频次。

(3)区域物流通道。持续推动省道S102改扩建工程通车运营,加快万三公路、前程大道等市内路网建设,加快机场和航空港站物流直通作业体系建设。


六、提升专业物流服务能力

(一)健全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依托四大冷链物流基地,带动冷链物流集约化网络化发展。依托中牟县农产品及铁路冷链物流基地、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及肉类冷链物流基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冷链物流基地、荥阳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等四大冷链物流基地,搭建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升级全市冷库、冷藏运输车等冷链物流资源,引导冷链物流设施向四大冷链物流基地集聚。加快与周边地区及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农产品、海鲜水产品、肉类等市场以及区域分拨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联动,与重点冷链物流集中地、产地合作建立动态、多元的冷链营运体系,整合蓄冷设备资源,建成高效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经营创新,扩大服务网络覆盖面。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高起点建设区域大型低温物流中心,加快冷冻库、恒温恒湿库等不同种类冷库设施和冷链分拨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冷链设施供给质量。加强产地预冷设施建设,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在有条件的社区试点冷藏配送柜(城市冰箱),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瓶颈。促进公路冷链物流与航空快捷运输、铁路长距离运输协同发展,支持中欧班列(中豫号)国际冷链运输业务做大做强。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肉类、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等指定监管场地,大力发展国际冷链产品贸易,打造进境冷链物流集散地,开通郑州至芝加哥定期生鲜运输专线。发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冷链甩挂运输和多温共配等冷链物流模式,促进冷链运输集约化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鼓励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等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设备设施,推广节能环保技术。鼓励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快递物流集聚区在加工、包装、分拣、装卸、存储等环节设备更新改造,降低流通环节的能耗。依托中牟县万邦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广使用全程温度自动监测记录和控制的节能冷藏车,研发、试点并推动储能或蓄冷保温箱在冻品运输过程中的应用。在新建或技术改造项目上,进行能耗、环境和安全方面预评估,确保节能、环保、安全的冷链项目优先发展。

健全冷链服务规范体系,完善冷链企业审核机制。建立冷链物流服务监管平台,所有登记在册冷链物流企业均纳入平台考核范围,探索建立对运输环节制冷和温控记录设备合规合法使用的监管机制,将从源头至终端的冷链物流全链条纳入监管范围。对于冷藏运输车辆进入营运市场、年度审验等环节加强监督管理。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建设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评价和信用评价体系。

(二)提高电商物流组织效率

推进物流与电商协同发展。加快物流服务与电子商务、网上采购融合发展,以安全、快捷、灵活、可接受成本以及全域覆盖的物流服务,支撑电商实现特色产品线上营销与线下流通一体化。加强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电商信息对接,推动物流网络、电商网络信息互联互通。打造直播电商产业园,培育壮大社区电商、网红电商、新媒体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与电商平台合作,利用电子商务优化制造业供应链和物流服务链,实现三者融合发展。

多元发展农村电商物流。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充分利用邮政、供销社等既有物流渠道资源,创新农村物流运营模式,推进电商物流渠道下沉。指导各开发区、县(市、区)依托各自产业基础,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成熟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合作,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产品流通模式,拓展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和辐射范围。打造管理集约化、网络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村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城乡配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开展村播主播的选拔与培养,为新郑红枣、中牟大蒜、新密金银花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开辟新的电商销售渠道。

大力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跨境电商物流。支持新郑综合保税区、经开综合保税区等区域内的跨境电商企业通过自建、合作、并购等方式延伸服务网络,实现与发达国家重要城市的物流网络连接。支持优势电商物流企业加强联合,在条件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部署海外物流基地和仓配中心。积极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现代国际物流中心。促进国内外企业加强在技术、产品、数据、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国际电商物流市场。鼓励跨境电商货运包机常态化运营,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

(三)推动快递物流创新发展

促进快递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引导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实现商品定价与快递服务定价相分离,激发快递企业发展动力。完善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数据保护、开放共享规则,建立数据中断等风险评估、提前通知和事先报告制度。鼓励和引导电子商务平台与快递物流企业之间开展数据交换共享,共同提升配送效率。

提供覆盖全场景和全渠道的一站式服务。支持快递企业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进驻产业集聚区,发展入厂物流,实现“仓储+配送”一体化流程对接、定制服务。支持快递企业服务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现代农业生产,开展特色生鲜农产品包装、仓储、运输的“订单末端”配送标准化定制化服务,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益。支持快递企业与电商园区合作,为电商平台服务商、销售商提供“嵌入式电子商务”一体化服务。

打造个性化客户物流体验。鼓励快递企业差异化发展,围绕不同品类、不同行业,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服务,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任务管理。加快快递扩容增效和数字化转型,壮大供应链服务、冷链快递、即时直递等新业态新模式。

鼓励“高铁快运”模式创新。紧抓高铁快运先发优势,依托航空港站建设高铁货运作业场站,针对装运时限要求较高贵重零散物品,实时推出“当日达即送”服务,为商务文件、电商包裹、快递快件、冷链产品、应急物品和生鲜产品等高附加值物品提供全程运送服务。谋划开行高铁货运班列,开展高附加值、小包裹且易于搬运的新一代信息产品、生物医药产品、快件等“白货”业务,打造中部地区高铁货运枢纽中心。

(四)合理健全应急物流保障

构建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机构。根据郑州市政府机构设置和物流的运作流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市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巩固强化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部署,负责应急物资的供应保障工作,协调应急物流的运行和实施。在平时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预算,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情况,并建立供应商档案。紧急时根据有关政策和应急预案,应急调用各加盟企业的设备、人员等组建应急物流中心,全力投入应急救援工作。

重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不断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设施设备与物流活动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智慧物流在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应急物流信息稳定高效传递提供有力支撑。与全国物流信息平台、河南省物流信息平台及各个级别的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应急供需信息在平台上公开、高效地对接,实现社会上救灾物资供需平衡。

提升应急物流组织运作能力。谋划在郑州西部广武镇布局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暨应急物流基地;在南部管城区优化提升十八里河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应急物资中转站;改造提升东部中牟县、西部上街区现有应急物资中转站;充分发挥北部惠济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的应急物资储备及运输功能;将薛店、占杨铁路物流基地作为应急物流备用基地,保障应对郑州突发事件,并对周边区域做好后备和支援。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配送机制和救助系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使救助工作在更加有序、更加规范的指导下进行,提高配送效率。完善社会应急物流力量动员机制,建立应急物流储备台账,建立健全由运输、配送、快递、仓储等企业构成的应急物流储备力量,以市场化方式与京东、顺丰、九州通等具备条件的国内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签订协议,通过物流企业专业化的物流组织能力,保障应急物流体系高效运转。

(五)推进城乡配送高效发展

加强城乡配送干支衔接。以县、乡、村物流配送中心(站、点)等基础设施为载体,构建城乡三级配送网络。支持登封市、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上街区、中牟县等县(市、区)物流配送中心实施资源整合,强化集散中转、仓储配送等功能。依托乡镇连锁超市、邮政营业场所、客货运站场、快递网点、农资站等网络资源,建设上接县、下联村的农村配送节点。依托农家店、便民店、村邮站、三农服务站等末端网点,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点,拓展农产品上行物流通道。

实现末端配送高效有序。在社区、办公区、乡村网点等设立定制化的自提柜终端设施,加快发展即时配送、商超/便利店生活服务类末端配送,满足用户个性化、即时化需求。推动无人配送机器人向规模化普通配送业务拓展,快递员向中高端个性化配送发展,加强无人配送机器人与自提终端设施的标准衔接。

(六)优化大宗商品物流组织

推进大宗商品物流组织集约化。鼓励粮食、铝、建材等大宗商品物流嵌入国家物流枢纽服务系统,通过供应链信息协同、集中存储、精细化生产组织等方式,推动上街区、巩义市、新密市等重点区域大宗商品物流聚集合并、统一调度,有效降低企业库存和资金占用,大幅提升大宗商品物流规模化水平。发展铁路散粮运输和大宗商品集装箱运输,推动运输结构调整。

打通大宗商品物流“出口”。打通干线铁路“卡脖子”路段,积极推进郑州北编组站外迁、陇海铁路郑州至圃田南外绕线工程。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重点推进煤炭、钢铁、电解铝、电力、建材、水泥、化工、汽车制造等大型工矿企业、大型物流园区以及交易集散基地铁路专用线新建或改扩建。针对运能不足的铁路货场实施扩容改造,解决点线能力不匹配问题。

优化大宗商品物流服务。对煤炭、焦炭、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优先保障运力供给。鼓励铁路与大宗商品产销企业及专用线货物制定针对性物流服务方案,促进长期稳定合作。推广上门服务、线上受理等模式,优化大宗商品物流服务流程和运输组织,简化作业环节,规范收费行为,全力降低物流成本。

 

专栏4专业物流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冷链物流。加快推进中牟县万邦农产品物流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及运营工作,积极扶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依托成熟冷链物流项目申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鼓励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研发使用冷藏集装箱、冷藏库、恒温库等冷链设施设备拓展国际冷链班列业务,鼓励建设标准化冷库,推广应用冷柜、冷藏车等冷链设施设备。

(2)电商物流。加快推进河南保税物流中心跨境E贸易产业园、郑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郑州国际陆港中欧物流贸易示范园等重大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提升农村电商服务网点服务能力,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3)快递物流。加快推进国际邮件快件经转口岸、中国邮政郑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航空港站高铁快件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提升国际快件处理能力。重点推进郑州京东“亚洲一号”现代化智能物流中心、中通快递国际业务总部、韵达货运华中总部基地等快递物流企业区域总部基地建设。引导快递企业与连锁商业机构、便民商业服务网点、社区服务机构及第三方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投递服务合作,共建城市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4)应急物流。在郑州西部广武镇布局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暨应急物流基地,在北部惠济区、南部管城区分别优化提升智慧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十八里河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应急物资中转站,将薛店、占杨铁路物流基地作为应急物流备用基地。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应急物流保障中的应用。加快构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加强与全国应急服务平台、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等互联互通。

(5)城乡配送物流。鼓励各县(市、区)依托现有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一体化布设城乡配送中心,依托街道、乡镇的连锁超市、邮政营业场所、客货运站场、快递网点等建立配送站点,依托社区、学校、办公区、自然村的超市、便利店、村邮站、三农服务站等建立末端配送网点。在社区、办公区、乡村网点等设立自提柜、智能快件箱等终端设施。

(6)大宗商品物流。积极推进郑州北编组站外迁、陇海铁路郑州至圃田南外绕线工程,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重点推进煤炭、钢铁、电解铝、建材等大型工矿企业、大型物流园区等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建设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与期货交易服务平台、大宗商品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七、打造现代国际物流中心

(一)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提升“空中丝绸之路”发展势能。完善郑州航空货运服务设施保障体系,建设温控物流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供应链基地等,提升冷链物流、航空快件、活体动物、危险品、超规货物等货物专业化水平。配套设置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和指定监管场地集中查验区。探索货运设施特许经营发展模式,引入国内外航空货运处理专业力量。依托中国邮政郑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开拓郑州直航国际邮路,建设国际邮件转运口岸,提升国际快件处理能力。开通首尔、大阪、列日、法兰克福等邮件运输专线,落实中国邮政与河南省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打造郑州国际邮件包机基地、邮政航空枢纽口岸和邮政航空运营基地。建立机场航空邮件快件“绿色”通道,提供快速通关、安检、配载、装卸和交接服务。构建“枢纽+通用”多层次机场体系,加快郑州(上街)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深化郑州—卢森堡战略合作,拓展郑州—赫尔辛基合作成果,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南南合作伙伴联盟”建设。谋划“空中丝绸之路”开放试验区。

完善航空货运全链条服务能力。协调航空货运链条上的各个运作主体,完善从航空货运货主、物流服务商、机场货站到承运人的货运链条,降低外地货物到郑州集聚的物流成本。先期打造航空货运特定细分市场货源集聚的成本洼地,促进航空货运上下游企业集聚和业务延伸;远期面向航空客流、航空货流和航空商流,打造航空货运“全链条”服务品牌。

加强航线运力引进。壮大航空货运整体实力,加快推进与卢森堡货航合资组建货运航空公司,大力扶持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发展,在航权时刻、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基地航空公司大力支持;推进第三、第四跑道和北货运区等机场三期建设,适时启动南货运区、T3航站楼建设,抓好卢货航亚太地区分拨转运中心、中国邮政航空邮件处理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东航物流生鲜港和邮政运营基地落地,建设德邦供应链基地,支持国内外大型航空货代企业在郑集疏货物,鼓励DHL、UPS、FedEx等知名物流集成商在郑扩大航空快递业务规模,争取其在郑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发展飞机租赁业,参与安智贸航线建设,打造空空转运中心。加强客运基地建设,通过注资、股权置换等方式提升在南航河南公司、西部航郑州分公司等航空公司的话语权;用好第五航权,以郑州为核心、以亚太地区为重点拓展国际航线;积极引进国航、天津航、海航等航空公司在郑增投过夜运力。

(二)打造国际陆港发展样板

高水平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示范工程。班列开行布局进一步优化,经开、上街、占杨、薛店等运营区实现一体化发展,德国、比利时、匈牙利、越南等境外集结中心连线成网,成为国际物流集结中心和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陆路门户。积极推进铁路大监管区建设,实现“关铁合一”,形成信息互享、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监管体系。加快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线束扩容、中欧班列集结调度指挥中心以及汽车口岸物流商务C区建设运营,推进智慧场站管理平台、中欧班列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跨境商品处理分拨中心、中欧班列国际集装箱研发共享中心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配套设施建设。以陆港公司和新丝路港投公司为主体,开优中欧班列,积极对接东南亚活跃市场,提前布局站点和仓位,加强货源信息收集,加密东盟班列开行频次。充分发挥运贸一体、多式联运、集拼中转、冷链集疏等特色优势,大力开展“班列+”业务,推动枢纽优势向贸易优势转化。

提高班列货物集疏能力。在德国汉堡等地建设货物集散中心,完善跨境电商平台的供应商库和销售网点。在德国汉堡、慕尼黑,比利时列日等建设联运场站,实现班列回程货公铁无缝衔接、快速集拼、随到随发。鼓励郑州国际陆港公司与俄铁、德铁、哈铁等境外铁路公司以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全面深化物流、贸易等方面合作,创新转关、集货、拼箱、仓单管理等业务模式,提高国际运输整合能力。整合服务中西部市场的跨境电商班列,为中西部地区的特色物产销往海外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同时满足中西部高端消费需求。以河南省班列“五地六列”同发为契机,统筹河南省国际班列开行和国际陆港建设,践行“中欧班列+地市合作”新模式,按照“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班列组织方式,加快省内场站联动建设,推动形成全省班列“一核多极”联动发展局面,强化与洛阳、安阳、商丘、新乡等省内其他班列开行城市业务协同,推动全省国际陆港集成联动和中欧班列扩量提质发展,打造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欧班列国际品牌。加强与徐州、合肥、株洲等省外城市对接合作,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及其他有条件的省辖市建设中欧班列(中豫号)货物集散中心,完善运输干线与仓储分拣、信息服务和区域配送相结合的物流服务,开通货物集疏专线,建设支撑网络化集货的境内物流节点。

支持班列运贸一体化发展。打造“郑欧进口商品”品牌,积极开展班列运邮和运贸一体化业务,支持中欧班列(中豫号)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沟通,扩大“班列购”货源地,丰富平台商品类目,实现“源头直采、班列直运、O2O直销”。鼓励中欧班列(中豫号)更新和延伸自有电商平台班列购的服务范围,并加强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的合作,积极入驻更多平台,扩大销售渠道。鼓励采取自建冷库或与政府及企业共建、租用等方式完善班列各节点仓储设施,实施“库到库”的冷链运输。充分发挥肉类、水果等指定监管场地的辐射作用,扩大中欧班列回程冷链运输商品的种类范围。探索发展“班列+产业”模式,依托郑州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促进物流运输、展示展销、保税加工、冷链仓储、报关、金融货代等特色产业加快集聚,实现班列拉动产业、产业支撑班列的联动发展格局。发展“班列+贸易”模式,发挥郑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和中欧班列双向运邮通道优势,聚焦以运带贸、以贸促运、运贸一体,引领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延伸境外增值服务链条。建设海外集疏分拨网络,重点发展国际冷链和定制班列。开展“班列+园区”,布局一批中外合作贸易园区、产业园区、研发园区,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郑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探索制定中欧班列国际贸易单证、通关规制,形成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作范式。引导本地企业提供中欧班列沿线物流枢纽建设运营、供应链服务、交易结算等增值服务,形成我国企业主导的国际陆向物流运作模式。鼓励贸易企业、物流企业嵌入外向型生产制造企业产销供应链,促进制造企业拓展贸易链条,扩大直接面向终端客户提供商品贸易和服务的比重,延伸境外贸易流通链条,挖掘国际商品流通增值潜力。

(三)激活铁海联运发展动能

常态化运行铁海联运班列。强化与连云港港、天津港、上海港、青岛港等沿海港口多节点串接,依托各枢纽节点运营主体,集中开展与铁路集团公司的服务需求对接,加快推进货运班列的客运化开行。发展壮大专业化铁海联运平台公司,支持港口企业在郑州设立具有报关、报检、订舱、联运、配送等服务功能的内陆无水港和集装箱提箱、还箱网点,提高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联运组织和物流服务一体化水平。

提高铁海联运服务能力。依托郑欧通道、郑中亚通道、郑东盟通道,采用铁公海多式联运组织,实行“多主多分、分拆转运”国际货物转运模式,做强过境中转业务。在与连云港港、天津港、上海港、青岛港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与厦门港、广州港等港口的业务往来,做强内贸货物沿海运输,加快外贸货物近洋和远洋航线开发,提高铁海联运班列辐射范围。

用好郑州港国际港口代码。积极拓展“郑州港”国际港口代码功能,使郑州成为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有关规则、单证认可的起运港和卸货港,使郑州铁海联运业务融入全球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体系,实现港口内移、就地办单,促进国际贸易信息交流,吸引航运保险、金融代理等高端服务业集聚,提升郑州物流枢纽的国际影响力。

(四)打造立体开放口岸体系

推进贸易便利化,降低国际物流制度成本。优化通关流程,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完善联网申报、核查和作业的通关协作机制。利用“互联网+”,打通“关、汇、税、商、物、融”之间的信息壁垒,简化通关流程。对不涉证、不涉税、不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物品实施卡口登记、核注清单管理等便捷进出区管理模式。采取分批送货、集中报关模式、物联网技术和IC管理、电子闸门放行、无纸化电子通关、一单多报等模式,提高通关效率。推广“智慧通关”服务模式,实行数据自动比对、卡口自动核放,推进查验环节无纸化作业,提高非侵入式、非干扰式查验比例。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

创新口岸监管模式,提高国际物流运行效率。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赋予郑州铁路口岸进出境口岸功能和舱单(转关单)合并操作权限,探索推行中欧班列进出境货物提前申报、货到验放和启运地退税、国际中转等通关模式,拓展提前申报产品种类。推广实施“先进区、后报关”“先出区、后报关”“先入区、后检测”“抽样后即放行”等便捷监管模式。加快推动综合保税区境外入区货物适用“两步申报”试点。允许采信第三方评估认证结果,支持采信符合条件的企业标准等便利化措施。

完善海关指定监管场地,拓展口岸服务功能。支持卢货航依托药品进口口岸建设进口药品集散中心,升级改造冷链药品仓库,实现与卢森堡药品口岸运营体系标准和运作模式对接;扩展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业务范围,尝试开通更多粮食专列;依托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监管场地、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等,不断拓展国际冷链运输业务,提供肉类、水产类、水果等商品现货交易、冷链仓储、分割加工、分拨配送等服务;推进进境邮路申报工作,完善郑州国际邮件经转口岸功能,建设国际邮件经转中心,争取向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开展国际邮件业务;加快建设郑州国际陆港汽车口岸物流商务C区;积极申建植物种苗、木材等指定监管场地。加快形成高效运营的功能口岸体系和辐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口岸开放新格局。

促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服务功能。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9〕3号),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推动新郑综合保税区调整扩区获批,在全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中继续保持A类,重点服务国际冷链、国际邮件转运等航空货运物流业务。加快推动经开综合保税区完成3.2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任务,进入中西部地区A类综合保税区行列,重点服务国际货运班列、跨境电商、汽车整车及粮食进口等,与郑州自贸区多式联运中心联动发展。稳步推动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形成与经开综合保税区产业错位互补发展局面。推动综合保税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从生产加工企业扩大到符合条件的贸易、物流仓储企业。在手机检测维修业务基础上,积极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保税检测和全球认证服务。发展以飞机整机、航空发动机、机场地面设备、航空研发、制造、维修设备等为代表的航空租赁业。鼓励综合保税区内现有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引进跨境金融、物流仓储等电商物流领域内龙头企业,逐步实现综合保税区全面适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

促进综合保税区与口岸联动发展,拓展口岸服务体系。促进综合保税区与药品、整车等功能性口岸及进境粮食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联动发展。加快推进药品口岸与综合保税区协同管理机制,建立与药品管理部门联系配合机制,鼓励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医疗器械等各类保税研发业务。支持整车口岸联动综合保税区开展整车保税仓储、保税展示交易业务,积极争取平行进口汽车保税仓储试点业务落地实施。依托郑州商品交易所,充分发挥进口粮食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和经开综合保税区保税功能,鼓励开展粮食期货保税交割业务。

培育口岸产业体系,创新发展口岸经济。有效引导口岸与产业发展互动,积极构建以口岸查验通关为核心,集国际物流、跨境贸易、产业服务、生活配套于一体的口岸产业体系,将郑州口岸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鼓励本土有实力物流企业建设海外物流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境外物流节点,完善跨境物流全链条。高水平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2.0版,开展首创性、集成性、差异化改革探索,推动区域扩展,建设开放创新联动区。建设郑州邮政口岸综合枢纽基地和郑州国际航空快递物流核心枢纽基地,构建覆盖全球的国际邮路通道,培育跨境电商、国际快件、国际邮件等核心优势服务产品,建成全国第四大邮件枢纽口岸,打造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充分利用新郑综合保税区、经开综合保税区发展保税仓储、供应链管理、保税加工、国际中转和集拼等业务。扶持一批特色商品跨境展示交易中心,扩大特色商品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创新发展跨境金融、国际会展、跨境电商培训孵化、综合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有序发展工商、税务、酒店、公寓、餐饮等生活配套产业。

 

专栏5国际物流服务高地建设工程

(1)航空物流。加快推进与卢森堡货航合资组建货运航空公司,大力扶持中原龙浩等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发展壮大。开通首尔、大阪、列日、法兰克福等邮件运输专线,落实中国邮政与河南省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打造郑州国际邮件包机基地、邮政航空枢纽口岸和邮政航空运营基地。推动FedEx与中国邮政建立合作,先期利用中国邮政邮件专线开展快件运输业务,为其在郑设立分拨中心项目提供运营经验。加强与DHL沟通对接,促使其开展郑州区域性分拨中心项目论证工作。加强与顺丰、京东、芬兰等航空公司合作,增强枢纽发展动能。建设温控物流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供应链基地,配套设置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和指定监管场地集中查验区,建立机场航空邮件快件“绿色”通道。

(2)国际班列。加快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至比利时列日、中亚、东盟等新线路常态化开行,争取开通法国、意大利和西亚等直达新线路,延伸网络辐射范围。鼓励依托境外铁路枢纽、交通枢纽、货运场站等建设境外物流基地,加快在国内主要货源节点和铁路枢纽节点布局集货点。鼓励开行冷链、跨境电商等特色班列,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继续推动线路多元化,持续拓展省内班列网络,探索省际业务模式,实现东盟班列常态化开行。加快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线束扩容、中欧班列集结调度指挥中心以及汽车口岸物流商务C区建设运营,推进智慧场站管理平台、中欧班列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跨境商品处理分拨中心、关铁合一大监管区、中欧班列国际集装箱研发共享中心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升级“数字班列”系统。

(3)国际铁海联运。依托郑欧通道、郑中亚通道、郑东盟通道,采用铁公海多式联运模式,做强过境中转业务。做强内贸货物沿海运输,加快外贸货物近洋和远洋航线开发,提高郑州铁海联运班列辐射范围。吸引国际大型船公司、中国沿海和内河港口入驻,提升铁海联运服务水平。用好“郑州港”国际港口代码,积极推动为铁路运单赋予物权凭证属性。

(4)口岸服务。推广应用“智慧通关”服务模式,利用智能监管手段简化业务流程。创新口岸监管模式,推动综合保税区境外入区货物适用“两步申报”试点。拓展药品、粮食、水果、肉类等现有口岸服务功能,升级改造冷链药品仓库,建设汽车口岸商务区,积极申建植物种苗等更多指定监管场地。促进综合保税区与药品、整车等功能性口岸及进境粮食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联动发展。构建集国际物流、跨境贸易、产业服务、生活配套于一体的口岸产业体系,创新发展口岸经济。


八、推动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

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支持河南机场集团、郑州陆港集团等供应链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制定相关产品、技术、管理、数据、指标等关键共性标准,提供政策咨询、信息聚集、经济预警、研发支持和人才培训等服务。整合仓储、航运、空运、贸易、口岸、金融等要素资源,搭建跨境电商供应链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大宗商品国际采购分销服务平台等专业供应链平台,推动供应链平台一体化运作。

培育供应链服务主体。对接国际领先的物流、贸易、生产制造、金融等供应链企业,鼓励在郑州设立区域总部。开展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和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试点,引进培育优质供应链管理企业。推进郑州本地供应链企业采用技术改造、模式创新、引资引智、品牌建设等途径提质增效,融入全球供应链发展。设立供应链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升级改造,打造一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

提升供应链控制能力。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强辐射的供应链环境,延伸农业供应链、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创新商贸产业链,深化现代物流业与一、二、三产业协同联动、紧密融合,维系双循环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鼓励郑州国际物流园、传化华商汇中原物流小镇等重点物流经营主体与商贸流通、生产制造企业实现线上系统对接、线下物流合作,提升供应链协同配置资源能力。以国际货运班列、国际航空货运、国际多式联运等境外运输网络拓展及运输组织协调为契机,推动建立与国际铁路合作组织、国际铁路联盟、世界海关组织、万国邮政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协作沟通机制,促进国际贸易标准规则融通。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开展供应链信息标准化研究,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标识体系制定。加强国际沟通合作,增强国际社会互信,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二)提升多式联运水平

促进空陆联运无缝衔接。加快航空货运与高铁快运一体融合,率先打造高铁货运枢纽中心,规划建设空铁联运物流园,统筹利用和集聚整合航空货运、高铁物流和卡车航班资源,在货源信息共享、货物分拨转运、快速集疏等方面探索高铁货运组织形式、空铁联运设施标准和转运流程。推进空公联运装载设备标准化,支持研发单位进一步完善航空集装器整板运输专用货车技术,吸引带动更多有空陆联运需求的机场进行复制推广。引导郑州机场和本地有能力的企业联合研发更多标准化空陆联运装载装备,提升多式联运装备技术水平,有效解决多式联运过程中装备不匹配问题。

推进公铁联运业务流程标准化。支持郑州国际陆港公司依托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开展公铁联运规则和标准研究,提高公铁联运业务流程标准化水平。积极对标国际公铁联运枢纽场站业务作业标准,建立公铁联运枢纽场站业务作业标准。建立公铁联运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接口标准,制定国际公铁联运中集装箱联运衔接规范,推动集装箱多式联运国际化、标准化。

构建“铁机公水”多式联运新格局。着眼中长期,依托全省“2+7+9”分层次港口布局,形成布局合理、保障有力、量能匹配的港口体系。高起点建设郑州港,以集装箱、城市生活物资、原材料、能源等大宗散杂货、件杂货运输为主,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积极拓展港口物流、商贸服务和多式联运等功能,将郑州港逐步发展成为国家主要港口。强化“四港联动”,形成郑州都市圈内河航运中心,建成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助推郑州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注重与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省自贸区协同发展,结合贾鲁河航运开发,坚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集疏运体系“高效能”、区港联动发展“高水平”、港航现代服务“高质量”。加快打造枢纽功能突出、产业带动效应明显、航运要素集聚的内河航运中心,发展航运总部经济,形成区域性港航企业、人才、资金、信息高地。

推行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鼓励郑州国际陆港公司探索陆上运输贸易融资新规则,探索研究多式联运的国际贸易信用证融资模式,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实施“国际供应链+金融创新”合作,形成以中欧班列(中豫号)为主要载体的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探索制定可推广的“一单制”提单,建立“一单到底、物流全球”服务模式。用归类法逐步合并同类单证,不断简化“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所需要的单证,积极争取国外行业协会、规则组织方的认可。推动中欧班列运输与交易结算一体化,以货主地位优先在中欧班列(中豫号)沿线地区推广使用郑州国际陆港国际多式联运提单,在铁路国际联运基础上为铁路运单赋予物权凭证属性,促进国际运输通道向国际贸易和金融结算通道转变,建设我国内陆地区开放的国际陆路金融结算中心。

培育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重点支持省机场集团、郑州国际陆港公司、河南保税集团以及铁路运输企业、邮政快递企业、无车承运人企业等延伸服务链条,向多式联运经营人和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多式联运企业在郑州建立总部基地、营运中心和区域分拨中心,支持联邦快递、UPS、普洛斯、招商局物流、中外运、德邦、顺丰等大型物流企业发展。支持新郑国际机场与国际枢纽机场建立航空货运联盟,在航线网络、数据共享方面开展合作,与具备条件的外国航空公司和基地航空公司开展国际航班代码分享。支持郑州国际陆港公司牵头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物流、装备租赁、信息服务、货运代理类企业形成国际联盟,支持甩挂运输联盟发展。

(三)大力倡导绿色物流

鼓励发展绿色仓储。鼓励二七区、金水区、中原区等主城区内物流企业集约高效利用仓储面积,科学布局和建设仓储内部设施,实现仓储资源利用最大化,减少仓储成本。鼓励采用绿色、节能、环保、标准化的物流仓储设备和技术,切实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库,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和仓储管理水平。结合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城市试点工作,引导企业规划建设或改造一批绿色仓储物流示范项目,发挥试点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绿色运输。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提高铁路运输比重。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工具信息化水平,减少返空、迂回运输。鼓励物流企业淘汰高污染货运车辆,使用低排放、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环保车辆进行物流配送。完善液化天然气(LNG)加气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布局,推动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探索将绿色物流纳入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体系统筹推进,通过通行优先、财政扶持等政策引导,培育3―5家绿色运输企业,示范引领绿色物流发展。

加快发展逆向物流。鼓励汽车、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废弃产品回收活动,重点推动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生产加工边角料等尚有使用价值废弃物的逆向回收物流发展。引导消费者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提高回收物品再利用效率,降低回收处理成本。加大废弃物回收物流处理设施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已有回收物流网络,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物流园、新郑华南城、新密曲梁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与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或改造一批回收物流设施,建立健全回收物流配套体系。进一步提高回收物品处理水平,鼓励废弃物拆解、拆卸、加工等行业发展。

(四)提升发展智慧物流

推动传统物流活动数据化发展。推广应用电子面单、电子合同等数据化物流活动信息载体,促进物流活动和物流交易传统模式革新。基于物联网、云通讯以及大数据技术提供物流供应链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货物在途监控可视化、轨迹偏航预警、货物履约交付提醒等多种功能,全面提升供应链整体协同效率。引导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和科研机构等采集和分析物流运行数据,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大型企业针对社会化物流需求提供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各类应用服务。加强区块链在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等领域运用,与海关、口岸办等监管机构深度合作,进行实时监控、电子签章、作业调度、事故原因追溯、运输责任认定等。

建设协同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依托中欧班列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铁海联运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河南保税集团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郑欧商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郑州机场国际物流多式联运数据交易服务平台等现有资源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车辆、货物位置及状态等信息实时查询。继续升级“数字班列”系统,提高“门到门”服务数字化水平。促进公安、海关、铁路、市场监管、交通、税务、邮政等部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公路、铁路、航空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衔接,为便利企业生产经营和完善物流信用环境提供支撑。鼓励企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物流资源要素交易平台,开展挂车等运输工具、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及叉车、正面吊等装卸搬运设备的租赁交易。探索建立全国供应链金融网上服务平台,完善仓单登记、公示及查询体系,有效防范仓单重复质押等金融风险。

提升智能化技术设备应用水平。结合“数字郑州”城市大脑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物流,加强国家大数据综试区核心区、中国智能传感谷、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5G及北斗产业发展示范区等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货物、车辆、场站等物流要素数字化。支持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等应用物联网技术,鼓励货运车辆加装智能设备,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普及应用,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鼓励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立体仓库,加快普及“信息系统+货架、托盘、叉车”的仓库基本技术配置,推动平层仓储设施向立体化网格结构升级。支持京东郑州亚洲一号等建设“无人场站”、智能化仓储,推广场内无人驾驶智能卡车、自动导引车、智能穿梭车、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装备的应用。鼓励各县(市、区)为布局建设和推广应用智能快(邮)件箱提供场地等方面的便利。积极发展无人(车)物流递送等。

(五)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设施协同。推动郑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等核心物流设施围绕制造业进行协同布局,满足制造业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快速供应的需求。统筹规划制造业集聚区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集聚区内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共用,为制造业物流需求释放提供良好的承接基础条件。支持大型工业园区、制造企业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并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

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功能融合。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郑州市重点制造业采购、生产、流通等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发展与升级。引导制造企业结合实际系统整合其内部分散在采购、制造、销售等环节的物流服务能力,以及铁路专用线、仓储、配送等存量设施资源,向社会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综合物流服务。加快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引导物流、快递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提高精细化、高品质物流服务供给能力和制造业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增强制造业供应链弹性,推动郑州主要制造业领域物流费用下降。

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标准衔接。鼓励制造企业在产品及包装设计、生产中充分考虑物流作业需要,采用标准化物流装载单元,促进1200mm×1000mm标准托盘和600mm×400mm包装基础模数从商贸、物流等领域向制造业领域延伸,提高托盘、包装箱等装载单元标准化和循环共用水平。支持托盘租赁,以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托盘循环共用,提高标准化运输车、叉车、高位叉车、高位货架等相关设备设施使用率。

(六)培育物流枢纽经济

培育临空枢纽经济。促进郑州机场客货运协同并进,推动郑州空港型、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枢纽发挥合力作用,引领全省物流枢纽提质增效发展。打造以现代物流、跨境电商和商贸会展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为主的高端制造业,强化产业要素在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等方面的配置能力,逐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强化综合枢纽服务于经济要素流动的能力,建立枢纽经济发展生态系统,强化全球资源的汇集能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集聚区,培育特色鲜明的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打造国际化绿色智慧航空大都市。

发展陆港枢纽经济。加强郑州国际陆港与航空港、公路港功能对接与业务联系,建立以公铁空“一单制”联运为核心的便捷运输制度,打造以铁路运输为核心、无缝对接航空、公路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航空+高铁、城铁、地铁、普铁、快速路”高效衔接,依托郑商所和河南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依托河南保税物流中心等构建跨国采购平台,打造全球网购商品集散分拨中心。重点发挥郑州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支撑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跨越发展。积极发展保税展示销售、进口商品直销、垂直电商、跨境电商、C2M等新业态,推动国际商贸业提质发展。提升陆港对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航空港综合试验区等产业园区的服务联动作用,建设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陆港产业生态圈。

拓展高铁枢纽经济。充分发挥铁路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联合郑州局集团公司实施货运组织改革,推动铁路货运全面走向市场。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平台,采取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方式,选择新乡、焦作等有条件的区域打造产业梯度转移基地,提升中原城市群和郑州大都市区的区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依托郑州东站,加快推进高铁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咨询、住宅、高端会展、旅游及文化娱乐产业,将其打造成为郑州市新的中央商务区。依托航空港站,加快建设高铁货运枢纽中心,培育高铁新城,完善高铁场站周边集疏运体系,构建高铁、公路、机场无缝对接交通枢纽,推动高铁物流、高端商务、商贸零售娱乐、跨境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把高铁新城建成郑州市对外交流和展示的窗口。

专栏6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1)现代供应链。支持河南机场集团、郑州陆港集团等供应链链主企业搭建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及跨境电商供应链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大宗商品国际采购分销服务平台等专业供应链平台,推动供应链平台一体化运作。开展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和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试点,打造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

(2)多式联运。鼓励研发航空货物整板运输专用车等标准化空陆联运装载装备,服务郑州机场空陆联运业务。鼓励郑州国际陆港公司探索陆上运输贸易融资新规则,形成以中欧班列(中豫号)为主的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积极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重点支持省机场集团、郑州国际陆港公司、河南保税集团等向多式联运经营人和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多式联运企业在郑州建立总部基地、营运中心和区域分拨中心。

(3)绿色物流。引导重点企业规划建设或改造一批绿色仓储物流示范项目,发挥试点示范作用。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布局,培育3―5家绿色运输企业,示范引领绿色物流发展。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选择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与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或改造一批回收物流设施,建立健全回收物流配套体系。

(4)智慧物流。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电子面单、电子合同等,促进物流活动和物流交易传统模式革新。支持物流企业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库,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和仓储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社区、乡镇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中心。鼓励各县(市、区)为布局建设和推广应用智能快(邮)件箱提供场地等方面的便利。积极发展无人(车)物流递送等。

(5)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大型工业园区、制造企业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引导制造企业整合铁路专用线、仓储、配送等存量设施资源,向社会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综合物流服务。引导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支持托盘租赁,鼓励使用标准化运输车、叉车、高位叉车、地牛、高位货架等相关设备设施。

(6)物流枢纽经济。支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打造陆港偏好型产业集群。鼓励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吸引科技、研发等高端产业要素汇集,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空港枢纽经济集聚区。鼓励郑州东站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咨询、住宅、高端会展、旅游及文化娱乐产业,打造高端中央商务区。鼓励航空港站重点发展高铁物流、高端商务、商贸零售娱乐、跨境电子商务等产业,培育形成郑州高铁新城。


九、保障措施

(一)构建物流发展规划体系

围绕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本规划指导下,注重与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各主导产业规划的有效衔接,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空间节点布局规划、物流功能布局规划以及专业物流体系规划。组织编制口岸发展、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等专项规划,推动形成全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体系,以有效指导新时代郑州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国际物流中心。

(二)优化物流管理体制机制

发挥郑州市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强化组织协调,全面统筹推进全市物流业发展。加强组织谋划,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重大物流项目跟踪服务等工作机制。优化物流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协调,全面统筹推进物流业发展工作。推进现代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实现企业行政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理,优化口岸通关服务,提升通行效率,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成立县(市、区)推进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谋划,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重大物流项目跟踪服务等工作机制。完善省市共建大物流协调工作机制,构建中原城市群物流业协同发展新机制,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城市间的物流业发展合作共享机制,积极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加强物流行业协会、物流联盟等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反映企业诉求、宣传行业政策、推广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等作用,构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纽带。

(三)强化物流发展用地保障

完善现代物流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用地优惠政策,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内优先保障。积极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优化物流空间布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国家级、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列入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予以重点保障。探索建立物流用地集约利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物流设施,大幅提高物流园区土地利用效率。积极探索物流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试行“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用地供地制度。进一步保障物流项目依法依规用地,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者提供物流服务。

(四)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支持供应链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开展仓单质押、存货质押、融资租赁、金融仓储以及票据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发展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商品交割业务。引导物流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发行债券直接融资。设立市级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资金对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标准化示范等项目的支持力度。

(五)加强物流人才引进培育

依托“智汇郑州”人才工程“1+N”政策体系,对物流发展高层次人才在科研启动经费、岗位津贴以及级别待遇、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落户、出入境等生活服务给予较为全面的保障。加大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探索与外地相关物流、外贸专业高校合作办学模式,加强高校和物流、外贸企业的合作,培育高素质的物流管理、服务人才。

(六)建设完善物流标准体系

加快物流技术、装备、流程、服务、安全等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建立健全物流数据采集、管理、开放、应用等相关标准规范。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在航空物流、国际铁路物流、多式联运、口岸物流等领域深入推进物流标准化试点示范和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等工作,支持物流龙头企业完善服务标准体系。选择省级以上示范物流园区、重点物流企业、城市配送中心开展省级、国家级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积极推进冷链物流重点企业研究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全程冷链标准。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